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以古井为名的老街

2009-8-20 15:1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848| 评论: 0|原作者: 谢建辉|陈先枢|罗斯旦|来自: 名城长沙网

水风井

水风井今为地片名,位于蔡锷北路偏南一段,南起中山路,北至局关祠。旧时又称羊风拐角,是长沙七大菜市场之一。“水风井”三字实际是对《易经》中“井”卦的拆析,“井”为重卦  ;上部为坎卦  ,象征水;下部为巽卦  ,象征风。有水有风的地方,生命就生生不息。水与风构成井,    构成  ,故名水风井。也有传说,水风井又名水丰井,原有五口水井,水源充足,故名水丰井。因繁体字“丰”为“豊”,难于书写,故简化为“风”。清爱国将领左宗棠曾选择此风水宝地筑其公馆。左宗棠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此地“虽近城市,迹近山林,种蔬数十畦,养鱼数百尾,差足自给。”1988年兴建服装城时,公馆被拆除,同时发现古井一口,井呈圆形,直径约l米,疑为古水风井。井内出土的一件青釉瓷瓶上有“大和二年(828)”的铭文,故古井建造年代至少在唐代。1920年毛泽东创立的文化书社曾搬迁至水风井原古旧书店处,房屋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水风井街口“怡丰斋”商场系遵道会教堂旧址。

《长沙地名赋》把水风井、洗药井、烟雾井(在北正街烟霞巷)、桃花井串成一联曰:

水风洗药庵之彩;烟雾笼桃井之华。

 

桂花井

桂花井位于芙蓉区,西起马王街,东止凤凰台。街中有古井,名桂花井,今废。清光绪《善化县志》云:“桂花井,城东稻田水,面轻沤微如雨点”。长沙地名趣对联云:

金线缕成,古道之桂花以粟;

丰泉润就,新开之柑子如瓜。

旧有豪族居住于此,民国名人叶开鑫亦居此街,旧址尚存。桂花井至马王街街口为五代时楚国马王宫的遗址。马楚灭亡后,后人在此建起了马王庙。1910年,周震鳞创办的修业学校迁来马王庙遗址。“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徐特立曾在修业学校任教并从事革命活动,由此曾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桂花井巷中又有一小巷,名易家巷,今无存。易家巷因易棠故居位于这条街上而得名。易棠,善化人,清道光进士,官至陕甘总督。在陕甘任上,他建言开放关口,募民开恳荒地,裁减冗兵,发展采矿业,政绩卓著。晚年因病归里,在桂花井旁筑屋以居。诗文亦有名气,著有《怡芬书屋诗文集》。

 

桃花井

桃花井位于芙蓉区,北起织机街(2004年拆建为人民西路的一段),南止小瀛洲,街中桃花井上世纪80年代仍在使用。《善化县志》载:“桃花井,织机巷尾,都司署右。”桃花井虽为幽深小巷,却是旧时戏班荟集之区。据民国《长沙市指南》载,民国元年(1912)徐辛园组织“豫同”于桃花井,“延聘沪汉名伶之优等者,排演迎合湘人心理之戏剧,其营业之盛,殊足惊人”。1913年黄逢元为豫园戏班题联云:

至今犹想休明鼓吹时,经几度繁华,江南风景花开落;

从古多称悲歌慷慨士,到此间游戏,塞北关山雁去来。

民国七年(1918),又有李某组织“潇湘第一台”于此。黄逢元亦有联咏桃花井戏台,联云:

饮水能歌,桃花古井桃花扇;

望瀛可按,第一仙人第一台。

 

老龙井

老龙井在原老龙潭畔,今潭不存,井存残迹,井口被水泥预制板覆盖,留下老龙井的街名。

老龙潭位于天心区妙高峰下东南方。原老龙潭水面广阔,与城南书院(今湖南第一师范地)的纳湖相连。当年朱熹、张栻同舟共渡湘江,就是直接从城南书院登舟,经老龙潭、大椿桥前往朱张渡的。

老龙潭又名锡山塘。张栻有诗云:

源源锡塘水,汇此南城阴。

岸花有开落,水盈无浅深。

锡山塘因妙高峰东侧(今天心游路一带高地)的山而得名。锡山山坳的白沙泉脉为老龙潭水的源头。锡山又因唐王锡隐居于此而得名。明崇祯《长沙府志》载,山上有龙王庙,祷雨多应。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夏,长沙久旱不雨,值大理学家、时称西山先生的真德秀以宝谟阁待制、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真德秀忧心如焚,乃祀太乙真人于岳麓山湘江亭。当晚大雨倾盆,下了十刻之久。德秀欣然日:“洋洋湘流、神龙迫宅。盍哀斯人,亟沛之泽。膏我田畴,活我黍稷。庙于江神,维以报德。”再过十日,又下了一场大雨,通判张国钧遂筹划在“面苍峦,俯碧流”的原龙王庙旧址新建龙王祠。当年十二月祠告成,凡“龙君之神在坛内者悉合而祀之”,一时香烟鼎盛。真德秀为之作记。从此,老龙潭的名声流传更广,后世每逢天旱,百姓莫不向龙王祠求雨。

到清代,老龙潭水面依旧辽阔,乾隆十四年(1794)《长沙府疆域图》便绘有大片老龙潭水。乾道间诗人毛国翰《老龙潭》诗云:

连山东南断,壁立对江口。百尺龙窟深,移来岁时久。

积气号泱漭,嵌空湿牛斗。当时裂地轴,开辟存虚受。

清未修筑粤汉铁路,老龙潭的中间筑成路基,老龙潭遂分成南北两部。潭水终于止不住火车的奔驰,铁路两侧渐渐填塞,潭的面积不断缩小,直至最终从地图上消失。

 

螃蟹井

螃蟹井今为街名,原名金甲坊,位于开福区,北起马王塘,西至草墙湾,呈曲尺形。2002年扩建展览馆西路(今营盘路)时被拆除。据清光绪《善化县志》载,此处有一古井,名螃蟹井。相传井底有一石头,长15尺,形似螃蟹,浸水从石底涌上,清洌甘甜。螃蟹井原为一敞口明井,1935年用石砌成四口圆井。井南旧有土地庙,1962年废。《长沙地名赋》将营盘街、螃蟹井、衣铺街和凤凰台串在一起,颇为贴切,联云:

威镇营盘,螃蟹浑身甲胄;

彩呈衣铺,凤凰遍体文章。

 

高井

高井有两处。一在高井街,位于天心区,东起三泰街,北止五一大道西段,呈曲尺形,此处原有一口水井,日高井。今井、街均不存。1914年黄谷春邀湘剧名角柳介吾、张福冬等在高井街创湘春园剧场,20余年一直营业兴旺。另一处在浏阳门外,即《湘城访古录》所载高井:“高井井下四旁各宽丈馀,中心突出一峰、东有水、南北西三方各应岁星。水周四旁色赤,味甘,胜于他水井,井泥治疫甚为有效。”

(请接下一页)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6月第1版《中国长沙·长沙井文化》,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12下一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9 23:05 , Processed in 0.17313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