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药井有2处,一在浏阳市升冲观,二在长沙市大古道巷,相传均为药王孙思邈洗药之处。 浏阳市城东孙隐山为一绵伏小山,相传为隋唐间医学家孙思邈栖隐之处。山麓有升冲观、洗药桥、洗药井、炼丹台等遗迹,皆因纪念孙思邈而名。浏阳河畔的升冲观建于宋代。观原有前后两进,分别供奉儒、道、释三教神像。前殿铸药师铜像,高2. 明代郑序《游孙隐山》诗云: 孙隐兹山若许年,至今台观尚依然。云间不见烧丹灶,桥下犹流洗药泉。 造谒为民祈雨泽,徘徊寓目爱山川。穹碑备载飞升事,胜迹由来岂浪传。 此景为浏阳八景之一,名“药桥泉石”。清乾隆举人周忠信有《浪淘沙·药桥泉石》颂云: 涧曲水云连,仿佛桃源,杏林枯井迹犹传。洗濯临流香泽泛,龙虎堪痊。 羽化已千年,销尽炉烟,丹台何处问神仙。惟有溪桥泉石在,灵气修然。 另一洗药井在长沙市天心区大古道巷洗药庵。洗药庵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遗址在今大古道巷小学。学校内原有“洗药井”,废于1964年。《图书集成·职方典》云:“洗药庵在善化县西,原玉沟水由庵右绕前,今淤。”可见洗药庵早已荒凉,僧持舁有诗云: 渠水源从故苑来,宫中脂腻旧潆回。溪流已共昭阳改,岸树空馀劫火灰。 洗药有仙留胜迹,题桥无地吊荒苔。幸邻泮壁存文献,时接宫县到讲台。 洗药庵之北便是善化县学宫,故诗中有“幸邻泮壁”之旬。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隋征为国子博士,力辞;唐太宗即位,授以爵位,皆不受;高宗召拜谏议大夫,仍不受。上元元年(674),辞疾请归,撰《千金方》30卷,精于医道,行千世。寿高102岁而终。还自注《老子》、《庄子》,又撰《枕中素书》1卷。宋徽宗赵佶追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中国长沙·长沙井文化》,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9 22:17 , Processed in 0.09780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