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白沙井与茶文化

2009-8-20 14:3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403| 评论: 0|原作者: 谢建辉|陈先枢|罗斯旦|来自: 名城长沙网

(接上一页)

三月三日观白沙井

用工部太平寺泉眼韵

清·唐仲冕

照近洁士心,蛟然出榛莽。泉脉千里遥,汲养与终古。

凝自天一生,来从清虚府。万派何由侵,纤尘不敢侮。

细听岂有声,熟视若无睹。弗竭且弗盈,可旱亦可雨。

我昔违乡井,衣沾软红土。归来酌寒冽,绝胜斟膏乳。

饮水思其源,始达由半缕。恰逢修禊辰,于此参静趣。

甚欲濯沧浪,底事灌园圃。功在中泠上,品泉笑陆羽。

 

白沙二泉记

清·蔡以偁

长沙城南五里地,鸡犬成村,桑麻可绘。沿城而行,不巷不衢,略行威.野地。编茅藉竹,三四茅屋豁出,平芜迤逦。石路数百步,过此以往,芈山垄,半田墅。沙石浴雨,列若棋阵,瑟瑟啮履有声,倒树张伞,罅漏日影.布落金点,然泉即出山下焉。满注不溢,取之不竭。俯视石底,脉隙一线,似鱼吹沫,出无痕迹,甘逾醇酒,凉能醉人。折十笏之西,又得一泉,盖即御泉,同老泉脉有如开双奁者焉。举瓢一吸,泠泠清洌,凄神寒魄。若僵卧冰雪,徒倚水憩,倦而思卧,因草铺席,捡叶堆枕。四望远色忽来,窥人断岩,若人时露半面。尖峰卓笔,江城一幅图画,遁入毫吻,骇青缛绿,远走未了。移晌,赤日仄午,树影斜长。牧童驱犊,横笛叱拔。山僧赤脚出汲野寺,不觉有忘归意。迨至心凝境惬,瞑烟一缕,吹出野外,而后知此游之与物适也。同游为李南州仲子鲁岩,并余成三人。

 

白沙井记

清·旷敏本

星沙城之南二里所,有井日“白沙”,其泉洌然清浅,从山崖下沙石间啧出。井从裁尺许.横倍之,深赢于从而视衡犹杀闪。凡井皆阑甃,而此则坦迤无隔。凡汲水者以瓶引以修绠,而此则利用舀来舀,以至井所之后先为班次,担头各挂一瓢,班可容两人并舀,频舀而不虞其竭,即或久不舀而不见其溢。时炎夏,近井居民净夕舀之,贮以巨缸,平日担入城,担可得钱七八,不移时而缸胥罄。其旁有新井,从衡深广亦如之,或云水味似旧井稍逊,然舀者无分,饮者莫辨,盖其渊源同,其臭味亦自无差也。

予考宇内泉之著者,山左之趵突,黔中之漏趵,江左之惠山,然以方兹泉之流而不溢,挹而不匮,凝未之或逮也。嘻,神矣哉!

昔孟子因圣人叹水而原泉至,放乎四海。海之量,百川归之不盈,尾闾浅之不虚。白沙之盈虚消息,其微近之乎?而圣人之时行时止,不于兹露其倪乎?

朱子曰:“为有源头活水来。”大都君子之泽物,其灵台有活水洒之,以润生民。予于斯时有会心焉。

其南岳祝融峰有泉日“虎跑”,其泉从峰顶涌出,寺僧以石枧引其流直达斋厨。予益叹大地之不爱其宝,而造物之无尽藏也。

 

臼沙泉记

清·张九思

白沙泉,距长沙郡城南门外可一里许。上为土阜,亘而堑,其下为田.泉出阜腹,不溢不竭,其井不甃,其汲不以绠。汲者至,人肩二桶、手一瓢以待,以至之先后为次。先者两人对坐,迭举瓢,俯仰若献畴,汲满,以次进就,举瓢如初。竟日暮不一息,无哗者。

其泉清香甘美,夏凉而冬温。煮为茗,芳洁不变;为酒,不酢不滓,浆者不腐;为药

齐,不变其气味。若他泉也则否。三伏日饮者,霍乱、呕吐、泄泻,病良已。城之居民成汲取焉。余谓斯泉,功能厌物,而其出之也甚约,均之也有渐,君子之道也!

闻长老说.泉随山脉来,甚远。今长沙山自江西之袁州,迤逦北奔,至此入城,盖术家有谓之荫龙泉者。异时一老僧尝偈识云其然,则斯泉之水千有余里而发于是者,居人固不见也。

 

同治五年贡院筹添沙水记

清光绪《善化县志》

省城内外泉水以白沙井为第一,在南门外里许,距贡院颇远,不易致也。道光十年,巡抚吴荣光以乡试届期,贡院顿添万余人,杂取城中各井水,良恶不一,清浊混淆,饮之恐生疾病,特令筹款,雇觅人夫,汲取白沙井水以供士子日用之需。实属法良意美。惟水由龙门左侧灌入,便于东路号舍。西路号舍不能遍及,且西路号舍倍于东,近年又添数十间,皆在西北,水少人多,更觉不便。同治五年,长沙府知府孙翘泽以贡院后新修房屋二栋,招人佃住,岁可得租钱百余缗,交府学宫董事经管。每逢乡试,即以此项为办理沙水之用。添派管水官一员监督,于贡院东北隅围墙外搭盖棚厂,多雇挑夫,置备水桶,安设木枧,俾得源源灌入,以供西北号舍士子之用。以公济公,无另行筹款之烦,一时应试者成颂德功不置云。

 

拟白沙古井公园碑记

易允武

公元二000年,岁在世纪之交。长沙市人民政府为精心保护白沙古井,优化生态环境,乃决定修建白沙古井公园,并立碑修史记盛。此举造福桑梓,海内外人士莫不额手称庆。斯井位于回龙山下,系古城名胜,珍贵文化遗存,标志性人文地理景观之一。究其历史,为明代所掘。初仅一眼,后分为二,现为四眼泉。井无槛,水平地面,深尺许。凡汲水者皆执勺舀之,终年络绎不绝。

嗟乎!古井之为世人所称奇者,盖因方圆之处水源丰盈充沛。泉出石罅,如玉珠竞泻,昼夜争涌不息,舀而不竭。且不溢不降,不缓不氧.如若自然天成。而欲知名泉之神貌,可谓晶莹甘洌,天生丽质。水心如镜,清波照人。雨生轻雾,日落浮金。汰一尘不染之水,冬温而夏凉;品源清流洁之泉,秋炎而春甜。大自然造化如此完美,故人赞日:水涌地表,原无定数,世事沉浮多变化;泉泽万物,自有其然,乾坤起落少纷争。

神哉!斯井顺应人心,引万千民众为之顶礼膜拜。清初,有乐善好施者筑庙堂于井侧以祭祀。镌楹联曰:“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至此,白沙井声名不胫而走。期间,有识山川水脉者将其与济南之趵突、贵阳之漏趵、无锡之陆子泉并称为神州四大名泉。文人墨客吟咏之作不绝于耳。清乾隆进士旷敏本撰《白沙井记》,乾隆优贡张九思作《白沙泉记》,民国初年学者周正权赋七律《白沙井》,不一而足。星沙之文光瑞气,皆寓于诗文之中。及至新中国开国元勋毛泽东挥毫填《水调歌头·游泳》词,其首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则以其大气豪情令井壁生辉,浩浩然享誉于环宇矣。

噫嘻!煌煌大地赐斯井于古城,乃生民之大幸也。大恩大德,本应涌泉相报。然则旷世经年,时代更替,古井历经沧桑,亦时有命运多舛之虞。井之既存,虽有容乃大,然汲之者众,清澈之水,不加珍茇,亦有不洁之时。至若侵毁层岩泥石,排污倾垢之事端则时有发生。可谓险象环生,几遭灭项之灭。观此形状,有识之士莫不痛心疾首者矣。

已矣乎!去日之日不可留,来日之目犹可追。二十世纪末,古城春意盎然.物阜民康。山水洲城,珠联璧合:潇湘洙泗,舸飞帆扬。当此时也,人民政府于日理万机之际.以盛世兴城.以文立市之宏观大略,规划建设白沙古井公园。此举旨在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至此,喜忧参半之古井祖业则将与日月同光。游斯园也,朝晖绿映修竹,夕阳红透桂花。发思古之幽情,感文明生硕果。泉水叮咚,如奏琴瑟;波光潋滟,似舞羽衣。天时地利人和,人可问也,心同乐也。列祖列宗将感极而喜者矣。

悠悠古井,留芳千载;捐建功德,永载史册;立碑铭记,昭示后人。是为记。(原载《长沙晚报》)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6月第1版《中国长沙·长沙井文化》,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12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7-7 19:57 , Processed in 0.08904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