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页) 风水与井 风和水,原是《易经》八卦之中巽卦和坎卦的象征物。上坎下巽就构成了“井卦”,上水下风就构成了井。“风水”一词,从字面上解释,“风”是流动的空气;“水”是大地的血脉,万物生长必须依靠它们。有新鲜空气(风)和清洁甘泉(水)的地方,生命就生生不息。传统风水理论认为,风是气阳,水是气阴,两者皆为行气之物。气之阳者从风而行;气之阴者从水而动;而这个“气”,则有它特有的秉性。即:乘风则散,界水而止。推及于人便是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因此“藏风得水”就成了风水学说“聚气”的根本。可见,《易经》与风水学说,实际上是源与流的关系。 风水之说虽主要用于住宅和墓葬的择址,但旧时确定打井的位置也广泛运用风水原理。井大多伴宅而掘,故相宅亦相了井。风水先生“看风水”分为4个程式,即觅龙、察砂、观水、点穴。 1.觅龙 唐杨筠松《青囊奥语》曰:“龙神者,五行之生旺气也,流行于地中,神秘莫测,故以龙神名之,状其妙也。”清孟浩《雪心赋正解》日:“龙者,山之行度,起伏转折,变化多端,有似于龙,故以龙名之。” 看风水为何要“觅龙”呢?清堪舆家张凤藻解释说:葬乘生气,“然气不自成,必依脉而立,盖脉则有迹,而气本无形,所以,乘气之法叉以认脉为先。”也就是说,风水贵在“藏风”。而“风”却无踪可寻,无迹可认。因此,要想“藏风聚气”,就不能不“以认脉为先”,间接地从能完成此种功能的龙脉上打主意。 山水为乾坤二大神器,有山之龙,亦有水之龙。只看山,不看水,算不上是好的风水师。《管氏地理指蒙》卷三对我国的水龙作了宏观的介绍:“龙探其祖,水溯其源,探其祖固贵,其入首之兴宗,溯其源尤严。夫出口之归替,北以河汾为宗,东以江海为宗,西以川洛为宗,南以闽浙为宗。谓山不独贵承其宗,水亦各有其祖宗也。河水出昆仑山,汾水出太原、晋阳山,江水出岷山,洛水出冢岭,浙水出歙县王山。”这些提法虽然不确切,但却大约勾勒出我国水势的来龙去脉。 山龙和水龙是什么关系呢?山有行止,水分向背,乘其所来,从其所会。寻龙点穴,先观水势。观水之法,凡两水之间必可观山。水会即龙尽,水交则龙止。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水为龙之血脉,穴之外气。龙非水送,无以其明来;穴非水界.无以明其止。凡属龙穴,端赖水为证应。山管人丁水管财,山水都造福于人。这里,水即水龙,龙即山龙。谈到龙,就必然涉及到穴。《管氏地理指蒙》卷十云:“龙长者水会于江湖,龙短者水会于溪涧……以千百里之势为襟带者,其气概自可见矣。然亦有穴结于此而水潴于彼者,穴上虽不见水,暗拱之势为力更大,不可谓非将相之穴也。” 水龙有分有合有聚。水自穴前一分合,至龙虎所交二分合,少祖山处三分合。小合为小明堂,大合为大明堂。合聚之水,又有许多分类,如: 天心水,穴前明堂正巾的天心处有融聚不涸之水。长沙白沙井距著名古迹天心阁仅一里许,古人以为白沙井上空有对应的“长沙星”,故白沙井又称“星泉”。 真应水,穴前应真龙结作之水,故长沙有所谓龙井、龙泉井、老龙井、金龙井、乌龙泉、回龙井、白龙泉等。 黄妙应《博山篇》云:“凡看山,到山场,先问水。有大龙水来,长水会江河。有小龙水来,短水会溪涧。须细问何方来,何方去。水来处是发龙,水尽处龙亦尽,两水合才是尽,或大合或小合,须细认。”又说:“欲识水,在识中。识得中,逆之中,山据北面向南,水自西趋而东,转而北,北有地。何以故?水在抱,抱在北,气斯聚,宜融结,类而推,穴易得。”这就是说,合水为好,逆水为好,抱水为好。 2.察砂 砂就是主山脉四周的小山。《博山篇·论砂》日:“两边鹄立,命曰侍砂,能遮恶风,最为有力。从龙抱拥,命日卫砂,外御凹风,内增气势。绕抱穴前,命日迎砂,平低似揖,拜参之职。面前特立,命日朝砂,不论远近,特来为贵。”在主山的两侧有上砂与侍砂相拥抱,能遮挡住外来恶风,增加小环境的气势,在前面远处还有低平的迎砂,这也是贵地的象征。风水学说又把这四周的山与象征着地上前后左右四方位的神兽相联系,形成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环抱形态。凡为名泉,其风水环境总是数一数二的。如白沙井,东为回龙山,西为锡山,南有天心阁,北有燕子岭,这正是“察砂”的理想环境。诚如清张九思《白沙泉记》所云:白沙“泉随山脉来,甚远,令长沙山自江西之袁州,迤逦北奔,至此入城,盖术家有谓之荫龙泉者。” 在观砂时还特别要注重左右护砂,且根据风的来向分为上砂、下砂。若风从右边来则右边之砂为上砂,反之为下砂。这里同样出于避风、通风和回风等方面的考虑。故风水口诀中有“青龙要高大,白虎不抬头”的说法。长沙旧时私家水井多设在院落左侧,即下首;磨子设在院落右侧,即上首。水井谓青龙,磨子谓白虎,这正是受“左青龙,右白虎”风水之说的影响所致。 砂形之情态万殊,咫尺之移颇异。砂水相连,砂关水,水关砂。抱穴之砂关元辰水,龙虎之砂关怀中水,近案之砂关中堂水,外朝之砂关外龙水。穴前两边是侍砂,能遮恶风。从龙抱拥的是卫砂,外御凹风,内增气。 3.观水 “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水与山不可分离,但观水往往比觅龙更为关键。何以观水?“入山首麓水口。”由此知水口本有两种:一为水流入之处,一为水流出之所。对这两种水口的要求也不一样,前者要开敞,后者当封闭。即《地理大书·山法全书》所云“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接着便是观察水城,所谓水城指的是水的形局。《填舆泄秘》说:“凡到一乡之中,先看水城归哪一边,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即是说村落要定在水环抱的一边,亦即水的隈曲的一边,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油位”。可见有龙砂环绕的环境还不行,重要的还要观察水的状况。人的生命离不开水,尤其在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的中国,更把水视作福之所倚,财之所依。所以风水学说中把观水视为比觅龙更为重要的内容。观水首先看水口,所谓水口即这个环境的水的人口处与出口处。《入山眼图说》云:“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尸,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夫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则用不竭。”所以水来处要开敞,水去处宜封闭,这样才能留住财源。 观水还要看水形,察看水的质量。这就是风水中的“寻龙认气,认气尝水”。《博山篇》日:“其色碧,其味甘,其气奇,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贵。其色淡,其味辛,其气烈,主下贵。若酸涩,若发馊,不足论。”古人用眼、口、鼻检察水之色、味、气,从而判断水质之优劣,而水质之优劣又直接关系到环境之生气。 4.点穴 点穴在选择宅地或墓地时就是决定人住的阳宅和葬地阴宅的位置,在打井时就是决定井的位置。从上面所说觅龙、察砂、观水中实际上已经决定了穴的最佳位置。 风水学说中所说的理想环境应该是背靠祖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二山相辅,前景开阔,远处有案山相对;有水流自山间流来,呈曲折绕前方而去;四周之山最好有多层次,即青龙、白虎之外还有护山相拥,前方案山之外还有朝山相对;朝向最好坐北向南,如此即形成一个四周有山环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良好地段。这样的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用现代科学观念来分析,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背山可以阻挡冬季寒风,前方开阔可以得到良好日照,可以接纳夏日凉风。山上植被既能保持水土防止山洪,也能形成适宜的小气候;流水既保证了生活与农田灌溉用水,又适宜水中养殖。 风水理论以泉为水龙的进出口,水龙运行的路线为泉脉。《水经注·河水》:“湟水又东迳允街县故城南……县有龙泉,出允街谷,泉眼之中,水文万交龙。”我国云南西畴县有疯龙泉。当洪水来临时,疯龙泉水就变浑,起泡,并有隆隆吼声。 风水学说对泉水进行了分类。认为:汤泉,即温泉,有硫磺在下,水上出而沸腾,主富贵。矿泉,即红泉,水旱红色,其下有矿,早晚必然开掘,毁伤龙脉,不宜作葬地。冷浆泉,味淡、色浑、气腥。又有涌泉、溅泉、漏泉、龙湫泉、瀑布泉之分。若泉水冰冷异常,如窃如射,则属凶泉。当然“凶泉”之说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风水以泉为穴,作为墓穴的代名词,如泉下、泉路、泉壤、黄泉。唐孟郊在《悼亡诗》云:“泉下双龙无再期,金蚕玉燕空销化。”老百姓常说“九泉之下”、“黄泉路上”,都是受了风水观念的影响。 风水学说又认为,有龙脉就有泉,点穴就是要善于识泉眼。泉与山脉确实有关联。大自然的造山运动往往会拉裂山岩,形成缝隙,雨水或雪水渗入地下,积蓄或潜行在裂缝之中,这就是泉水。 泉水的温度与山脉有关。凡在地下表层,水经岩层裂罅而流出,水温就不高。凡由地层深处,加上地下高热物质如岩浆上升,或是火山活动衰歇后,水从地下涌出,则温度很高。 泉水与人的吉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饮用泉水,或用泉水沐浴,对身体有一定影响,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由于泉水在地下运行,内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人有一定保健和治疗之效。长沙地区有不少的媪泉和矿泉就是这样的例子。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中国长沙·长沙井文化》,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7-7 20:12 , Processed in 0.08682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