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页) 水是生命之源,井神地位之重便不言自明了。古时祭祀井神是平民小户一年中要做的最重要的仪式之一。有的干脆把井当神来敬奉,每至春节,到井头或井房烧香叩拜,贴上字符“井泉龙王爷大吉大利”。有的在井台前贴上井神之像,在农历除夕时封井,春节后第一次打水时要烧纸祭井。每逢节日还要备蜜食供奉,这样才能保证井水清洌,水源充足。 古代以宝玉敬祀天地,祭天用璧,其形圆。祀地用琮,琮形甚异,它不是一个方形的薄片,而是一个外方内圆(孔)的长筒;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外方四面有的刻以纹理。内孔极大,内壁有“螺旋纹”,即打孔的工具痕迹十分显明。祭地为什么是以一个“长筒”为之象征?有学者认为,琮的制法,取象于凿井。可见井的重要,足以代表“后土”(大地之灵,坤灵)也。 井龙王是民间崇奉的家宅六神之一。主要在年节时祭祀,其神职主要是管水井。祭祀时,把井龙王画像张贴于井台神龛之内,口念“天皇皇,地皇皇,一家老小敬龙王。龙王爷,本姓净,你把水儿来管清。”楚国的巫术中有井龙王为小孩治病的说法。小孩生病时,必须给井作寄子,在井边烧三柱香,供一碗肉,烧一叠布。 老百姓祭祀的井神还有“井公”。井公,神话巾的仙人。《穆天子传》云:“戊戍天子北入于邴,与井公博三日而决。戌寅,天子西升于阳,口过于灵,口井公博。”《古乐府》诗中亦有“井公能六博,玉女善投壶”之诗句。可见,井公是古之善博者,后成仙人。 古城长沙数千口水井,有的是公井,每条街巷平均有l一3口;有的则为私井,多在私宅大院内。有的公馆内,下有水井,上有天井,成了井的天地。其实公井也是众多街坊集资打建的。因而打井匠在三百六十行中独占一行。井匠不仅会打井,而且会“看风水”、“识泉眼”,他们自诩这种本事得益于井神的保佑。打井开工之前往往要行祭拜礼,杀鸡宰羊以献井神,态度十分虔诚。每当打通地脉,清泉涌出,人们喜形于色,争相转告。唐诗人章孝标《新穿井》一诗生动描绘了新井穿通后,街坊百姓那种“试浅深、争汲引”的欣喜场景。诗曰: 霜锸破桐阴,青丝试浅深。月轮开地脉,镜面写天心。 碧甃花千片,香泉乳百寻。欲知争汲引,听取轳辘音。 还有以挑水、卖水为生的挑夫更要叩拜井神。自来水出现以前,城市挑水业是一个很大的行业。长沙的挑水者,除卖河水外,主要是卖井水,其中又以卖白沙井水为主。起初挑夫只是肩挑水桶,沿街叫卖,后来发展到用板车拖,车上置一大木桶,可盛水十多担。挑水业所奉之神有井泉龙王、井泉童子、挑水哥哥、水母娘娘等。井泉龙王是龙王的一种。龙王即神话中的龙神,唐宋以来被帝王封其为王,故称龙王。凡有水处,如江河湖海、泉井池潭等,都被认为有龙王驻守,负责水之盈缺。《西游记》里曾说到井有井龙王,井底有龙王水晶宫。旧志载,长沙公用水井前,“多用方砖筑成二三尺高的小庙一座,庙门置香炉蜡具,中祀龙王木主,朝夕焚香,所谓晨昏三叩首,早晚一柱香者是也。”这种小庙今日大多已毁,唯有白沙井前的小庙保留完整.上香者间而有之,为了解长沙的井风俗提供了可贵的实证。据载,农历二月初一和六月十一日为祭神日,每当此日,挑夫都要来白沙井前陈设供品,祭拜井泉龙王,香烟缭绕,终日不绝。 白沙井之南老龙井旁的龙王祠则是一座大庙,建于宋嘉定十七年(1224),时任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的大理学家真德秀为之作记,并作《龙王祠歌》,歌曰: 龙之潜兮幽幽,或江而潭兮或山而湫。 謇何为兮安卧,不我民兮肯顾。 忧旱蟆兮良苦,岁将饥兮谁诉。 迟龙君兮不来,极予目兮湘浦。 龙之升兮云从,变化炊砉兮有雷有风。 腾百川兮雨四极,膏大田兮稼滋。 殖崇崇兮新宫,觞豆洁兮粢盛。 丰冀龙君兮我飨,胙我民兮无穷。 龙王祠早已不存,老龙井亦被废弃,但真德秀的《龙王祠歌》却永远留在了长沙的地方典籍里,其祈祷龙王“膏大田兮稼滋”的良好愿望是值得万世称颂的。 长沙鱼塘街天后宫里曾供有挑水哥哥的神像。其实挑水哥哥只是个水夫,因领头与挑水业把头抗争,反对盘剥,而受到挑夫的敬重,死后被供为神,并被视为挑水业的祖师。 挑水业也有奉水母娘娘为祖师的。《七十二行》一书中记有水母娘娘的传说。水母娘娘原是个童养媳,打井时救了化身为小青蛇的东海龙王的儿子。东海龙王为报恩,给了童养媳一根鞭子,在水缸里一搅就能出水。这个童养媳就被尊为水母娘娘,奉为祖师。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中国长沙·长沙井文化》,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0 07:14 , Processed in 0.09488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