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水——城市的生命与灵魂

2009-8-20 14:1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76| 评论: 0|原作者: 谢建辉|陈先枢|罗斯旦|来自: 名城长沙网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如果说山与大多数城市有关,则水与所有城市有关。古代的城市选址、规划布局受风水思想影响非常之深,讲究藏风得水,依山者居多,也须有水可赖生存,町通舟楫,而后可建。《管子·乘马》亦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可见,城市选址,水比山显得更为重要。充足的水源是城市选址的必备条件之一,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须臾离不开水,城市的历史文化更与水息息相关。

长沙“陆有玉璞,水有珠胎”,岳麓为屏,湘江为带,橘子洲浮碧江心,浏阳河曲绕郊外,湖泊星布,岗峦交替,城廓错落其间,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城市。滔滔南来、汩汩北去的湘江,流经长沙市境约25公里。清澈见底、迂回曲折的浏阳河,弯过九道湾,从长沙市内注入湘江。还有发源于浏阳的捞刀河,发源于宁乡的靳江、沩江等大小支流,因受长浏盆地地貌的控制,成树枝状辐聚,流向盆地底部的市区附近与湘江汇合,形成河网密布、湖泊珠联的水乡美景,为长沙这片古老的土地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然而,长沙的水不仅仅只有地面的河流和湖泊,还有极为丰富的地下水——井水和泉水。“济南的泉,长沙的井”,“长沙的水,武昌的鱼”,这些人们耳熟能详、流行全国的俗语,把“长沙水”的美誉推到了极致。因长沙城筑于地势低平的河谷平原上,地下有着极为丰富的循环通畅、类型简单、水质良好的地下水,而且潜水面高,容易凿池打井。自古以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长沙先民,一直享受着大自然这份丰厚的馈赠,采取“近河者取用河水,远河者打井取水”这一古老的饮水方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自来水”的兴起。

中国古代多种地理方志都有长沙井的记载。如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引宋永初《山川记》云:

长沙寒泉井在县南一里,炎夏饮之令人寒颤。郭仲产《湘川记》云,其水清美,汲之则注而不竭,不汲则满而不溢,今按其泉有穴,相去四尺。温泉井在县西二百九十里,孤山之侧,其水常沸,近蒋琬宅。

长沙旧志称地下水为“穿水”、“漏水”。清同治《长沙县志》卷四《山川》云:“水伏流曰穿也。穿水之后又有漏水”,“漏水有九,在长沙者六。”明崇祯《长沙府志》还明确指出了穿水和漏水的具体位置和流向:“穿水,伏流曰穿,一东流莲花桥,一西流大西门,右一西流草场门;漏水,平地涌泉曰漏,一流水桥下出,一潮宗门出,一通货门下侧出。”

宋李昉《太平御览》引南朝庾仲雍《湘中记》云:

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了了,然石子如雩蒲矣,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岸如朝霞,绿竹生焉,上兼甚密,下疏辽常,如有风气。

长沙基本处于湘中丘陵与洞庭湖冲积平原过渡地带和湘浏盆地,市区则完全处于湘江和浏阳河交汇的河谷台地上。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砂砾岩、粉砂岩及页岩等为基础,经过长年的风化和冲洗,在狭长的湘江河谷地带形成大片沙滩、沙洲,呈现“白沙如霜雪”的绝妙景观。“长长的沙滩和沙洲”,这就是“长沙”之名最初的含义。长沙的地下水大多从以白沙和石砾构成的含水层中滤出,清澈晶亮,绝无杂质,故称之为“沙水”,长沙名井“白沙井”也由此而得名。长沙沙水,“润物细无声”,从不干涸,即舀即满,又从不溢出,与喷涌而出的济南“趵突泉”相比,更具水的亲和性。

城市之水既是自然的,也是人工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水对于城市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它制约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水源涸竭和水体污染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寿命,水的循环过程维持了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人类生活在为水所支配着的自然体系中,并由此生存下来,同时得到了心灵的慰藉。所以说,水的功能往往表现出多层次性,人类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与作为基本生存条件的水都有着深切的关联。从图中可见地下水的“三次效用”。

事实上,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城市之水已经不是纯自然景观,而演变为城市的文化景观。正如哈特何所说:“在任何地方只有一个景观:如果那里没有人,就不能是文化景观:如果人已进入了舞台,自然景观就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城市水的保护不仅是自然、环境、生态方面的需要,而且还有文化、景观、美学方面的意义。从人类对水的利用方面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井文化与水文化的诸关系。

水孕育着城市的生命,酝酿着城市的灵气,蕴藏着城市的历史。自古以来,人类的文明与水共存。人类在河流、湖泊、泉井之滨,发展起富有“水与绿”的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特别是旧城改造时,要善于发现城市与建筑环境中变化缓慢或基本稳定的那些特点,因为它们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特色类型。长沙多井,有着丰富的“井文化”,这也构成长沙古城的一大特色。19503月,因消防工作需要,长沙市公安局曾对市区各街巷水井进行调查登记,并对便于消防使用的水井作了编号和挂牌。当时市内共有公私水井3446口,其中已淤塞的114口,已干涸的废井35口,可用之井尚有3297口。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市内井水污染日益严重,加上自来水的发展,现仍在使用的公私水井已大幅度减少。据本书作者初步调查,目前长沙城区尚存水井94口,其中已填塞或干涸,但井台遗迹尚存的37口,井水尚好但已废弃不用的31口,仍在使用的仅26口。因此在大兴土木,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的同时,切不可让古城的古井“荡然无存”,切不可忘记自古以来人类的文明就与水共存,城市的历史文化也与水息息相关这一事实。古井作为长沙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形态的一种历史记忆,已成为长沙地面不可移动文物的重要类型。保护好业已不多的古井,既是保护古城历史风貌的需要,也是留住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占井名泉是珍贵的历史遗存,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本,也是亟待开发利用的景观资源。如何保护与开发利用古井,是城市规划、旧城改建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逝者如斯夫。”历史就像滔滔的河水,一去不复返。但江河流水之间又有某种连贯性、继承性,有源有流,前后相继。

人类起源于水,人的躯体之内大部分是水。古人云:“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水在我们的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需要经常接触生存环境中的水。如不珍惜所有各种形态的水域,城市中就不会有天然水域了。水是人的生命,也是城市的生命。江湖泉井作为在城市中所遗留下来的宝贵的自然空间,既是城市的自然遗产,也是社会的文化遗产。今天,人们开始强烈要求与水的接近,城市滨水区及名泉古井的开发或再开发的各个方面开始为人们所关注。

对于我们的城市而言,对水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包括水土保护一水体保存一水质保护一水系维护一水环境治理一滨水区及古井开发一水景观设计一水空间营造一水活动组织一水文化展示等等。城市中不仅要有水,还要能看得见水,能够让水参与其中。如果说感受是经验的,那么信息交流就是参与性的。在与水分离的现象日趋加剧的过程中,期望能够产生一个人与水共生共存的局面,出现“知水”、“亲水”、“敬水”、“爱水”的良好倾向。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质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水作为生命之源,本性柔弱,能方能圆,顺乎自然,而不强求,正所谓“上善若水”也。

重新认识人类的老朋友——水,发掘它的潜力,相信未来之水域发展将是融游憩、休闲、音乐与社会经济发展于一体的都市建设核心。而如何智慧地运用这一资源,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保存天然的河流,让其流经全市;保存天然的名泉和古井,让其浸润全城。再不要干那种“三推一平”(推掉山头、推掉古迹、推掉树木、填平水塘和水井)的事了。这样,我们的“山水洲城”才会名副其实。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6月第1版《中国长沙·长沙井文化》,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9 22:30 , Processed in 0.16241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