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株洲历代大事记(清)

2009-8-12 11:4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12| 评论: 0|原作者: 株洲政协文史委|来自: 名城长沙网

 

1647年顺治四年

阴雨,三月至五月不止。正月至六月大疫,斗米千钱。

二月,明镇将卢鼎黄朝宣举兵相攻。朝宣选众十三万于燕子窝(今朱亭区),剥人皮贴郡门,流毒数百里。后清孙有德率兵进攻,朝宣走衡州,不久被杀。其党人刘芳保、郑斯爱倚凤凰山屯营,控制衡、潭、攸、醴四县,后为醴陵文先节游说,遂兵降清。

因连年兵祸,农民苦于差役,四处逃散,田地无人耕种,也无人承买,贱不可言。冬月,淮盐三分钱一包,涨到三两银一包。

 

1648年顺治五年

五月二十九日,时加申刻,有星黄赤,圆大如瓠,尾电如绳,长红丈,曲折绕旋,自西南坠。

十一月,明溃将马进忠等十四家,合众数十万,自武陵、桃源来湘潭,明总制堵胤锡与马有私嫌,领兵随后追杀,乱杀百姓,喋血五百里。连营宁乡、益阳、湘潭三县间。堵攻长沙不下,退湘潭分屯四十六里,焚掠三月,杀男女数十万口,其余死雪中及冻饿者无数。明督师大学士定兴侯何腾蛟来湘潭,斥责堵胤锡不该乱杀人民,言之痛哭。并检查各军营所掳难民,令发给食米放归。难民不肯走,搭芭舍为居,宁愿依随何腾蛟。

因连年交通阻塞,吴楚不通。谷米价大跌,每石米只值五百钱,尚无人买。以致大批谷米腐烂,鸡鸭也不能食。时人呼为“鸡见退”。

 

1649年顺治六年

正月,大疫。四月至五月,湘潭大不。

正月,清兵大举攻湘潭,时何腾蛟孤困城内,其将杨进喜奋挥刀与清兵格斗,手刃数人,中流矢而亡。腾蛟不屈,被杀于流水桥。于是清兵下令大屠杀。自十二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九日,大杀四日方止。因尸体遍野,致成病疫,四乡传染,甚至一门瘟绝。药店中大黄、羌活、黄岑都争购一空。瘟死者的尸体,遍布江岸。

 

1670年康熙九年

湘潭大雪,自十月二十八日至十二月二十四日,越下越大。四郊凝冰堆雪,白色茫茫,致成重灾。巡抚卢振到湘潭视察灾情。

 

1674年康熙十三年

吴三桂陷长沙,分兵掠州县。据醴陵筑木城,又屯兵渌口对河沧岸,联合盘据三关之麻棚兵数万。又大厅庄招兵亦万余人,驻醴陵东乡,日搜粮作食,掳男女。闻清兵破三关,乃集徒众,一往浏阳,一往衡永,绕道奔沧岸,与吴三桂兵会合。沿途掳掠,醴陵东北三乡遭害最烈。

按:沧岸,即渌口对河之沧头岸,今之雷打石。又据民间传说,吴三桂有个妃子,葬于荷包洲附近。其墓址于1958年为群众开荒时挖毁。又据传: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后,占有湖南境地。丙子年间,清兵从江西萍乡等地进攻湖南,下醴陵,直攻株洲,与吴三桂之兵战于白关铺。吴兵败,退守株洲,设伏于黄土岭,大败清兵。因名其地为大胜岭。于是吴三桂在株洲堤上(即解放西街口中的大码头),杀人祭江,人血渗透一块麻石,留有三个血碗印。年久,下雨还见血迹。此石解放初还存在。

又据《湘潭县货殖志》记载:明末清初,连年战争。湘潭、株洲、醴陵一带,地当其冲。许多战役,拉锯于其间。如明军与农民军占;明将内占;明军与清军战;以及清军平三藩之乱等等。在各个战斗中统治者的军队,都迁怒于人民,大肆屠杀。如明将左良玉与农民战于渌口及湘江一带,杀戮十余日;明将堵胤锡与明将马进忠战,喋血五百余里;吴三桂等三潘反清时,在株洲大屠杀。据民间传说,吴三桂部将马宝率部进入龙头铺地区时,当地人民筑蟠龙寨抵抗,相持将近一年。寨破,马宝施行大屠杀,仅存唐姓一男,周姓一女逃脱。二人结为夫妇,成为当地唐周二群的祖先。清军平三藩又进行大屠杀。这一时期人民或死于兵乱,或逃散者,不知其数。到康熙十三年,三藩之乱平定后,恢复市场的时候,湘潭城内几乎没有本地商人了!从江西来的商户,十占其九。只有曲潭李姓,用大量的钱财,买通了军队的首领,才保了他们的宗族。

这时,农村土地荒废,人口稀少。居民圈占土地,插草木以为标记,号以标产。向官府纳粮,即为自己的永业。由于连年战争,税收和劳役繁多,许多人因负担不起,保好把田契送给大富家,还怕不肯收纳。后来卖田者,要向老业主交脱业银,就因此而起。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

醴陵地震。

 

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

醴陵始用西法测绘县图。

 

1725年雍正三年

分湘潭县丞驻朱亭,丞署设在港子街(现朱亭五金厂)门堂三重、北向,横厅一、西向。

按:县丞,秦汉以来,以县为地方行政基层单位,以县令或县长(大县为令,小县为长)为主官,而以丞为佐官。相当于今之副县长。清代县丞为正八吕,与主簿(秘书)分掌一县粮马、征税、户籍巡捕之事。朱亭设县丞,为湘潭县的派出机关,由县丞分任其事。朱文玑为第一任县丞。又《湘潭县志》在事记及官师中,朱亭设丞署始于雍正三年,建置中又说雍正七年,暂依事记为准。据民间传说:这次朱亭设丞署,是由大地主胡志仕的婆婆请求而设的。这个大地主婆,因管田庄很多,残酷剥削农民。佃农很多抗租不激,她很想依仗清政府的势力为她催租,镇压农民。因此,多次请县府分设衙署于朱亭。衙署设立后,她在旁边设几间监狱,专押欠租农民。这个地主婆,平时不顾农民生活的痛苦,千方百计地压榨农民,当农民交不起租时,她又想借此折磨农民。她恶狠狠对管家说:“每餐只给这些囚犯一碗饭,三片肥肉(约四两),久而久之,不饿死他淘也要淘死他”。但结果,监狱里的人,不但不减少,反而日日增多。原来农民在家的生活比在狱中更苦,常常吃饭有餐冒餐,还终年吃不到肉呢!

 

1742年世宗胤祯雍正二年

四月,湘潭大雨雹。

夏六月,醴陵大水,沿南河口,上接攸萍诸水,一夕暴涨,淹坏田地一百五十七顷,冲坏瓦屋一千五百四十间,茅屋一千七百六十二间。

 

175960年乾隆二十四、五年

湘潭知县秦鑅、邹健募修凿石浦“杜甫草堂”。

按:自杜甫在凿石浦回塘庆霞寺宿一晚,作诗留念之后,北宋书法家米南宫知涟水军时,经游于此,系舟登岸,书“怀杜岩”三字,摹勒于江岸岩石上。湘潭人士为建草堂,清堂其仕刻诗,王廷绶绘像,董廷恩集杜诗以见志。于是秦鑅等募修草堂。实则草堂早已有建之者。至公元1818年(嘉庆23年间),草堂倾坏,邑人易仲云又募捐重修,张九钺为之作草堂行。每岁重九日,当地土绅作先贤遗迹祭祀。

 

1801年嘉庆六年

大饥荒,谷米昂贵,醴陵饥民群起抢掠。知县不得已,劝富户减粜。湘潭一部分士商呈请募捐发赈。

 

1804年嘉庆九年

三门下游江岸有空灵岸,危岩壁立。中有石窟,宽二丈,深七尺,高六尺,依傍岩边,建有寺庙,历奉观音像,故又称“观音岩”。嘉庆九年,当地人胡官锦私建杜工部亭于空灵岩左,并刻杜甫“次空灵岸诗”于石壁。公元1813年(同治十二年),该亭无故自坏,旧志记有兰家谷“观音岩”对联:

洞口开自那年,吞不尽潇湘奇气。

岩腹藏些何物,怕莫是今古牢骚。

解放后,江边岩石炸毁,用作建筑材料,文化大革命中观音寺被烧毁。

 

1808年嘉庆十三年

湘潭、醴陵、茶陵、攸县、酃县、安仁、衡山七州县水灾,人民饥荒,湘潭张之鐶等呈请募捐发赈。

 

1815年嘉庆二十年

湘潭县丞李日英介建“朱予祠”,称“徽国文公祠”。又在朱子祠门前,建“朱子阁”。在朱张桥畔建“一苇亭”,取朱子曾在此用苇草结亭,聚徒讲学之意,从此改换地名。首先叫“朱停”,意思是朱子在此停车讲学。(清龚榜眼在朱子祠题过“朱停”二字),从此以后地名就改为朱停了。后来因“停”“亭”同音,又建有亭阁,人们就逐渐地呼作“朱亭”了。

按:朱亭改名前叫什么,人们也遗忘了。据朱亭老营业员吴瀚称:他在1963年用旧纸包东西,见一份当地谢氏家谱上载:“蒲湾谢氏,来自吉安”。朱亭镇有谢氏总祠。据此,则朱亭改名前很可能叫“蒲湾”。又据《湘潭县志》云:“《湘潭、楚词》:屈原既放,游于江潭。相传于朱亭地区。”屈原被楚顷襄王(公元前298263年)流放江南,流连往返于沅湘两江之滨甚久。他在《抽思》中有“饮濑清流,泝江潭兮,狂顾南行,聊以娱心兮”。在《离骚》中曾表示:“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重华”,舜帝名。传说舜死葬于苍梧,即今湘南宁远县九嶷山。这里屈原表示要去九嶷山向舜帝陈词。他在同一文中有“百神翳其备降兮,九嶷缤其并迎”。他是否真的去了?还不能断定。但屈原的“狂顾南行”,是有可能来株洲、朱亭等地的。据此,则朱亭最古的名称就叫江潭了。以上诸说,有待进一步查考。

 

1821年宣宗旻宁道光元年

十一月,渌口群众,为反对县政府在征粮运粮中的苛刻盘剥,群起抗争,致打死兵丁一人,形成大案,聚讼达五年之久。因此案被刑致死者,有匡光文、甘启琇等二十八人。时人称为“闹漕”。

事件的经过是:清朝知县,历来依靠各种陋规,残酷剥削人民。如在征粮中,以零化整,每石米浮收一、二斗,名曰“收尾”,小户深受其害。在运粮中,则有所谓“漕规,”加派外费,以成倍高价折银。他们利用盘剥所得,层层分赃。一部分给上司,名曰“漕馆”;一部分给州县,名曰“漕余”;一部分给地方劣坤,名曰“漕口”;酌给船民一点,名曰“水脚”。总之,名目繁多,人民深受其害。而官官相记挂,莫可申诉。到公元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醴陵知县王述徽又巧立名目,盘剥更甚。每米一石,加派外费银三两六钱,每银一两,时价只一千二、三百文,折价提高到四千四百文。凡纳米必先缴外费,否则即以抗漕论罪,处以杖刑。时谷价每石仅六百余文,纳米一担,加上浮收,需缴谷近三石;而折纳外费银,需谷二十四石。人民痛苦不堪,逐级申诉,都不理会。县人程亮书向清王朝控诉,却反以诬告罪,罚充军。道光元年七月,王述徽被撤职。金德荣继任,盘剥如故。并拉拢士绅匡光文当帮办。匡为人正直,坚决拒绝。自己缴纳好就回去了。十一月,金德荣下令开仓徵漕。当地群众因多次求减不得,愤怒异常,群与催征衙役斗打,以示抗拒。金德荣竟捏造事实,诬告匡光文聚众闹漕。并派兵围捕匡光文。匡家人也群起抵抗,土崩击毙兵丁一个。匡本人逃脱,其孙子、侄儿被捕,中途也被群众抢回。在一蜡树下,群众把知县金德荣痛打一顿,时人称为“蜡树打金”。省府大员钱臻因与金德荣有牵连,从中庇护;并派兵两千余,搜捕匡光文不得,烧其房屋。匡光文赴北京向清王朝控诉,被解回省府覆审,将其苦打成招。为此案牵连,先后被死、或死在折磨死者共达二十七人。匡光文因已缴纳清楚,抗漕无据,乃以打死公差,判以绞刑,终于酿成轰动一时大冤案。鉴于民愤,各种盘剥虽曾一度减轻,但随后不久,盘剥陋习,不仅逐渐恢复,而且变本加厉。故群众闹漕连绵不断。咸丰年间,醴陵闹漕群众全县曾有达万人以上者。

 

1831年道光十一年

醴陵饥荒,湘潭大雨一月,湘水泛滥成灾。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

湘潭知县方登贤创建“龙潭书院”于龙潭湾。居民何、谢、齐、刘、文、蔡、谭、张诸姓,捐资建置公田六百四十八亩。登贤旋去官,负官债,使县人葛氏代偿不足,取所置私舍入官,致为行台。

按:方登贤建书院以前,县丞方其正曾于1840年(道光二十年)建柴油阳阁于龙潭湾。方登贤则在“紫阳阁”的基础上增建“龙潭书院”。还建有瞩岳亭。后左宗棠来湘时,为之题“龙潭书院”四字。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

醴陵饥荒,四、五月全省奇荒,饥民络绎于道,有四、五千人为一队者。县境内遍地无谷。湖北及沅江饥民数万就食于湘潭县境,饥疫并行。五月湘潭大水。

秋七月二十日,醴陵地震。有声自西北来,甚厉,屋瓦飞堕,越数日复震。

 

1852年咸丰二年

五月,醴陵地震。县南船湾、泗汾及县城一带,震动有声。

七月,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萧朝贵数千人,由茶陵绕道株洲,进攻长沙达八十余日。

 

1853年咸丰三年

六月,醴陵阴雨。秋旱,田中稻谷开拆,朽烂数十万石。

 

1854年咸丰四年

三月,清塔齐布江忠叔于湘潭击败太平军。太平军一股由渌口至醴陵、萍乡。湘潭水沸四乡,止水多有沸者,自郴至黄。

四月,雨雹。

 

1855年咸丰五年

春、三月十七日,醴陵大雨雹。是日未刻,有烈风暴雨从西北来,雹大如卵,密如绢,纵六、七十里,横二、三十里,树拔屋坏,死人数十。

五月,省城始建厘金总局。湘潭设分局。湘潭于各市集敏繁盛处——易俗河、三门、株洲、朱亭皆设卡。

醴陵秋螟,先两年螟起于东乡乌石,渐蔓延全乡。是秋,为害更烈。当时,只以烟叶少许,按时插禾根下,螟乃息。

 

1856年咸丰六年

冬,醴陵设厘金局,立卡于渌口,抽取百货厘金。至清末,增设姚家坝、白关等卡。民国十八年,将百货厘金改为统税。民国二十年以后,又改为产销税。

按:渌口为醴陵水运出入孙道。清咸丰、同治、光绪间,输出货物,以谷米为大宗;瓷器、红茶、牲猪、编爆、夏布、煤炭次之。株萍路通车后,商业渐不如以前。民国初年,每年输往武汉谷米约十六万石,瓷器约计在二十万石,牲猪四千余头。民国二十九年至三十年,煤炭、牲猪、瓷器输出量增加。日寇陷湘后,渌口全市几成焦士。日本投降后,市面萧条,商业中心已移向株洲。1943年,渌口各行业、商店共二百七十八家,职工六百九十一人。以粮食、施舍、油盐南货业为主。

 

1857年咸丰七年

七月,湘潭飞蝗过境,时稻多已收获,十之九惟食竹叶。有两家田宅交错,独食一家的禾、树。巡抚路秉章,督州县扑捕,以谷易蝗,并收蝗子,明年无灾。或曰:湖南春雨多,蝗子不能生,非掘能所尽也。故自来无蝗患。

秋,蝗虫飞入醴陵县境,食禾苗、竹叶且尽,遗种遍野。冬,知县崔斌奉大府檄,全民掘取蝻子,送县收买。每升给百文。明年蝻子生,复督搜捕,患乃绝。

 

1862年穆宗载淳同治元年

醴陵饥荒。时,连年兵警,县无城廓。仓谷恐为太平军食用,清政府将县储仓谷概运归省。饥民无所得食,乃请将仓谷发下,以救灾民。湘潭大水。

 

1863年同治二年

醴陵饥荒。谷价腾贵,饥民聚拢,准备暴动,迫使豪绅将仓谷散发,事方息。湘潭大水,时疫流行。朱亭人齐炳寰等,募建朱亭育婴堂。

 

1867年同治六年

五月十四日,大风拔树。十八都二甲(黄龙桥附近)罗某屋忽震动陷塌,后以地基为田。又乾隆中,十八都二甲老林庵,和尚取饭供佛,狗含瓢而出。顷刻寺已陷入地。

 

1869年同治八年

二月二十八日,辰刻,日全蚀。

四月十五日,醴陵大水,山洪暴涨,平地水深丈余,屋宇田禾被冲无数。又据龙头铺地区父老相传:同治八年四月八日,倾盆大雨,浏阳西部及嵩南乡(今龙头铺地区)山洪暴发,井墈赭石崖崩,溪流堵塞,树木连根拔起。

秋,九月七日,朱亭会党起义。

按:当时,湘潭一带,遣散和逃归的兵勇甚多,大部分加入会党。

湖南地区,两年大水,谷价腾贵,倍于往时,社会动荡不安。他们在政治压迫和生计无着的形势下,乃群起反抗。

是年秋,聚集在湘潭朱亭地区的哥老会,缝制白旗,准备起事。县丞葛治平带团勇前往拿缉,逮捕何腾云等二人解县。九月二十六日(九月二日),大队会众赶到朱亭,夺回何腾云等人,与团勇短兵相接,杀伤县丞葛治平(隔日毙命),烧毁县城衙署。

会党起事后,向北发展,势力扩大到昭陵、渌口、株洲、贺家桥、黄茅驿等地,大队驻屯在县东南百七十里与衡山、攸县交界的凤凰山根据地。这里周盘百里,结隅幽阴,地形很险要。另一部分会众,向南进至衡山白果,并延及湘乡之虞塘。朱亭变起,巡抚刘昆派于高胜、柳万春统防营,会同湘潭、衡阳、湘乡、醴陵各团勇,联合向会党进攻。由于清兵利用枪炮火器,会众大败。军师何子成、忠义王亲文兰陔被捕牺牲。眼花岭、排山铺、登龙桥各据点为清兵焚毁,劫掠一空,余众溃散。

 

1870年同治九年

夏,醴陵大饥,东堡文姓于烟竹湖祖祠设救济厂,煮粥以救饥者,日数千人。

湘潭县人曾传理奏办团防,设局淦田,举王时迈长之。练兵四十余名,由省库开支,负责县东湘江上游的治安。淦田团防局历四十余年,后因饷糈无着而解散。光绪初设保甲局于县城,民国二年成立保安局,民国十年改为团防总。

 

1888年光绪十四年

二月十七日,卵时,白石港地震,开始人不觉得,后见柜中碗碟有碰击声,自长沙以上皆发生。六、七月湘潭大疫,死者数千人。疫气自郴衡及于长沙、岳洲,遂至苏扬间。传染者,顷刻仆倒。士大夫家亦传染。七月大风,袁家河市民房数十,尽毁,仅存一房。石潭旁近三十里,雨雹。

 

1889年光绪十五年

五月,王闿运主编的《湘潭县志》刊成。全卷共十一编,十九图、二十八表,共十集。费资缗钱千万,历时一纪(12年)。19434月,湘潭重板印刷,为断限最近的《湘潭县志。。市图书馆、档案局均有藏书。

按:湘潭县之有志,首先附于明万历年间的《长沙府志》(周之屏撰)。至明成化年间,始独立志(公元1465年马琛撰)。以后,继有《嘉靖志》(1522年陈应信撰)、《万历志》(1573年包鸿逵撰)、《清顺治志》(1644年史宗尧撰),以及郑有成、张轴、娄修仁等三修《康熙志》,吕正音、白璟二修《乾隆志》,张云璈之《嘉庆志》,王闿运的《光绪志》。王志是在王士达、罗汝怀、唐祖价的五十卷和三十卷稿的基础上完成的。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

醴陵大旱,自五月至九月无雨,江河断流,早稻收获仅十之三,晚稻通县皆赤。民大饥,无以乞籴,掘泥杂糠秕为食。冬初,流民四出,过省者万余人。次车,上海、江苏义赈会特派江苏侯补道严作霖携银币二十万元,亲自下乡,沿门散发,饥民得活。夏又大水。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

修筑株萍铁路。

1891,德国人在大治发现了铁矿,企图夺取矿权,被湖广总督张之洞所拒绝。遂自设汉阳铁政局,年出口生铁一千一百万吨。其所需生产用煤,完全靠萍乡煤矿供应,急需解决运输问题。当时,安源年产煤一万吨,制焦二万九千吨,也需要运输。张之洞、盛宣怀于18983月奏准清政府修筑萍潭(株萍)铁路。1900年正式开工,至1903年到至12月(光绪二十年十一月)萍潭铁路的萍醴段,即自安源矿厂至醴陵城的九十华里修筑完成。19061月(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由醴陵到株洲的一段又修筑完成。从此以后,萍乡的煤就由株萍路运到株洲,再由水路运至武汉。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

株洲等地开始设邮政。

1898年,湖南开始办邮政,在长沙、岳州、常德、湘潭设立邮局。1899年,株洲、凿石、三门、淦田、朱亭、马家河、易家湾等处设立邮政分柜,开办业务。19128月株洲设局。

19098月,昭陵设代办所;1913年渌口设代办所(193912月改局,直属省,194510月又降为所);192910月,姚家坝设所;19318月,泗洲设所;19408月,关王庙、张公岭设所;19418月,漂沙井设所。1945年以后,均隶属株洲邮政局。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

秋,醴陵大旱,南河断流。次年春荒;夏四至五月,田禾三涝。

王四爵主率其会党之一部分参加唐才常之自立军,从事革命活动。事败后,清廷悬赏缉捕。由于叛徒刘炳告密,在九江被捕。牺牲于湖北总督衙门。

按:王四爵主株洲凿石人,为湘、鄂、皖、赣歌老会龙头。有众数万人,分布于长沙中游一带。

 

1904年光绪三十年

黄兴、刘揆一组织华兴会,联络洪江会首领马福益策划起义。

1903年秋,黄兴、刘揆一相继从日本回国,于1904215日在长沙组织反清秘密团体华兴会,推黄兴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为副会长,确立推翻满清、建立共和国的宗旨。同时,别创同仇会,联络哥老会头目马福益,准备武装起义。

马福益祖籍湘潭,其父因被地主强迫退佃,无法维持生活,只得迁居醴陵西乡瓦子坪,租种傅姓地主的田为生。1891年(光绪十七年),马福益创回龙山,自任四路总统,并被闽、鄂、湘、赣四省洪会(哥老会)拥为领袖。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又被两湖哥老会各山堂推为正龙头大爷。后来迁居渌口,会众发展到一万多人。在湘赣边界拥有雄厚的势力,引起了清廷的注意,曾密令缉捕马福益。

当时刘揆一的父亲刘方尧在湘潭县衙当差,曾派刘揆一暗中通知马福益,逃避了清廷的缉捕。因此,马福益对刘家深情好感。1904年(甲辰)春初,黄兴偕刘揆一与马福益会晤在茶园铺一岩石洞中(时马福益任雷打石石灰窑工头)。炳烛燃薪,互倾肝胆,共谋光复大计。并推黄兴为主帅,刘揆一、马福益为正副总指挥。约定在这年1116日(即光绪十年十月十日)慈禧太后七十生辰的“万寿节”,全省官吏在玉皇殿庆典时,预先埋下炸弹,乘机炸死官吏后,由各地会党分五路响应武装起义,攻取长沙。

923日(古八月十四日)浏阳普迹举行一年一度的牛马交易大会。黄兴、刘揆一、郑天然(陈天华)带来长枪二十支,手枪四十支,马四十匹,并授予马福益兴将军阶,决定提前起义。后因马福益所派的五路巡查何少卿、郭鹤卿泄密,湖南巡抚陆元鼎下令通缉马、黄等人,黄兴等被迫逃上海,马福益出走广西。华兴会的这一次计划,就这样失败了。

1905年初,马福益派亲信谢寿祺来到上海,重与黄兴联络,谓:“前之失败,半由党人不慎所致,深自愧恨。今欲集洪会各派之精锐于洪江,作孤注一掷之势。望助饷械,并派人指挥”。黄兴闻讯,甚为赞助。并于这年3月,由上海取道汉阳回湖南。不料马福益从广西回湖南时,行经湘乡,于412日(古三月八日日)被捕,三日后牺牲在长沙浏阳门外。这次起义计划,亦告失败。

马福益牺牲后,其组织并未打乱。19061019日,马的属下头目姜守旦,在华兴会成员刘道一等的组织与指挥下,发动了著名的萍、浏、醴起义。左军统领殷子奇(株洲人),右军统领廖玉山(渌口人),水军统领刘泽春(株洲人)等积极参加了这一战役。

 

1905年光绪三十二年

醴陵大水淹田,收成锐减。马家河地区父老云:是年曾发生特大的水灾,鼓磉洲全部被淹。1907年春荒,醴陵领省仓谷二万石货放。时谷价担值缗钱三千文。

(文章转自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株洲市委员会《株洲文史资料》第一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0 07:12 , Processed in 0.08932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