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株洲历代大事记(唐—明)

2009-8-12 11:4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63| 评论: 0|原作者: 株洲政协文史委|来自: 名城长沙网

 

621年高祖李渊武德四年

平萧铣后,又置建宁县,属南云州,隶湘潭总督府(原名总管府)。

是年,李靖为检校荆州刺史,乃度岭南征,经醴陵,过朱亭,重修祖师殿。

按:李靖,字药师,北京三原人。姿貌魁秀,通书史,精兵法。他的舅舅韩擒虎同他论兵,很佩服地说:“现在能够共论孙吴兵法的,除了他,还有谁呢?”李在隋朝任过殿内直长。左朴射杨素很器重他,指着自己的床位对李说:“你终究会坐我这个位子”。后来靖归唐李渊,讨萧铣有功,封永康县公、检校荆州刺史。随即南征,所至悦服。得郡凡九十六,户六十余万。授岭南抚慰大使,检校桂州都督。后东讨辅公佑,北破突劂,南定吐谷浑,均立大功。封卫国公。卒年七十九岁。据《醴陵县志》载:李靖南征时,曾驻兵西山,后建靖兴寺,以为纪念。其受妾红拂亦随军南征,病死葬于醴陵。现靖兴寺附近尚有红拂墓。朱亭地区民间传说,隋唐佛教盛行时,朱亭曾建有祖师庙。李靖南征过此时,曾在此殿祈祷。南征胜利,就重建此庙。后人将卫国公误为尉迟恭。而尉迟公的活动,未过长江以南。

 

627年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

省去建宁县,并入湘潭。

 

749年玄宗李隆其天宝八年

改衡山县为湘潭,移治洛口(涓水口附近)属衡州(宪宗元和初改属潭州)。至此、湘潭县疆域方与今县相合。也有人认为:洛、渌一声之转,疑洛口即渌口。解放前渌口市与湘潭市相联划总,是否因此而来,尚元可考。

 

758年肃宗李享乾元元年

著名诗人刘长卿,贬谪岭南潘州南巴尉时,经湘江,至花石,作花石潭诗云:

江枫日摇落,转爱寒潭静。水色淡如空,山光复相映。

人闲流更慢,鱼戏波难定。楚客往来多,偏知白鸥性。

按:刘长卿,字文房,河北河间县人。后迁居江西鄱阳。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及第。肃宗时曾为监察御史,还任过湖南转运判官,知淮南鄂州转运留后,终随州刺史。性刚强,多与时官不合。两次遭贬斥;一次贬南巴尉;一次在湖南任转运使判官时(大历年间)贬为睦州司马。他的诗清流畅,尤以山水景物,田园风貌的描写为多。擅长五言诗,时人权德舆称他为五言长城。著有《刘长卿集》。

 

769年代宗李豫大历四年春

伟大诗人杜甫,因蜀中大乱,乃携眷载舟,于是年正月出三峡,入洞庭,溯湘水南游。于二月初道经株洲,宿于凿石浦之回塘庆霞寺。当地一些人士曾看望过他。他的宿凿石浦诗云。

早宿宾从劳,仲春江山丽。飘风过无时,舟楫不敢系。

回塘淡暮色,日出众星嚖。缺月殊未生,青灯死分翳。

穷途多俊异,乱世少恩惠。鄙夫亦放荡,草草频卒岁。

次日一早开船,又作早行诗。船经渌口雷打石时,有咏津品(即渌口)诗,其词云:

南岳自兹近,湘流东逝深。和风引桂揖,春日涨云岑。

回首过津口,而多枫树林。白鱼困密网,黄乌喧佳音。

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瓮余不尽酒,膝有无声琴。

他到空灵岸时,很羡慕这个地方的风景。上岸游览,留连甚久,很想定居在此。他的次空灵岸诗云:

沄沄逆素浪,落落展清眺。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空灵霞石峻,枫栝隐奔峭。青春犹无私,白日亦偏照。

可使营吾居,终焉托长啸。毒瘴未足忧,兵戈满边徼。

午后,杜甫离开空灵滩,舟至花石,天色已晚,就停船投宿。上岸后,还策杖游览一番。唐时,渌口与花石都驻兵屯守,称渌口戍,花石戍。杜甫宿花石戍诗云:

午辞空灵岑,夕得花石戍。岸疏开辟水,木杂今古树。

地蒸南风盛,春热西日暮。四序本平分,气候何回互。

茫茫天造间,理乱岂恒数。系舟盘藤轮,策杖古樵路。

罢人不在村,野圃泉自注。柴扉虽芜没,农器尚牢固。

从杜诗看,他来此时,这里无兵戍守了。因此,当晚有盗贼来犯,因他已贫困极了,盗贼并没有光顾他。他在早发诗中写道:“侧闻夜来寇,幸喜囊中净”。杜甫船到了晚洲,他羡慕这地方的风景,在此系舟观赏了一番,写了次晚洲一诗:

参错云石稠,坡陀风涛壮。晚洲适知名,秀色固异状。

棹经垂猿把,身在度鸟上。摆浪散帙妨,危沙折花当。

今晚洲江岸有一古樟,树干数围,撑天如伞盖,蔸根已空穴洞穿、洲人很爱护它。有人曾用万元购买以熬樟油,洲人说:这是我洲上无价之宝,怎么能卖能?因此,一直保留至今。不料去年夏天,有数顽童在树洞中烧牛粪为戏,引起火灾。一时树干大火冲天,洲人急救熄灭。树大半已枯,幸留一枝尚秀,洲人仍撮士护养。

 

806年宪宗李纯元和元年

湘潭县改属潭州。

 

880年僖宗李儇广明元年

农民领袖黄巢率军攻入湖南,曾驻军狮子山及淦田一带。据说黄巢曾在狮子山筹造军器,农民起义军曾进驻开利寺。当时岭南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唐佑率三十余人躲入铜佛像内,热气润铜像,双目流水如泪。农民军看了,不知其故,以为铜像流泪,就急忙退出寺外。

 

唐释齐已与朱亭附近攸县明月山僧友善,互相赠诗。

《明月山僧诗》

明月峰头石,曾闻学月明。别舒长夜彩,高照一村耕。

颇乱无私理,徒惊鄙俗情。传云遭凿后,顽白在峥嵘。

《齐已寄明月山僧诗》

山称明月好,月出山偏明。要向诸方去,无妨半夜行。

白猿真雪色,幽鸟古琴声。吾子居来久,应忘我在城。

 

 

五代十国

 

907年梁太祖朱温开平元年

拜湘洲刺史马殷为侍中兼中书令,封楚王。殷乃于柞头至朱田设五关以防杨行蜜间道入侵。

按:马殷字霸图,许州鄢陵人,原为唐儒偏将。后孙儒战死,推刘建峰为帅、殷为先锋,转攻豫章,取虔州、吉州等地。部队发展到数万,乃于公元8945月率部入湖南,至醴陵。后刘建峰死,马殷率其众为湘州刺史,接连攻下六郡,占有全湖南之地。吴杨行密派刘存率众攻马殷,殷遣秦彦晖迎敌,战于浏阳等地,大败杨行密部。斩其将刘存、陈知新等。马殷王楚,南与南汉刘龑,东与吴(江西)杨行密为敌,时常发生战争。于是马殷乃于湘东柞头至朱田铺,设立五关,以防洪、吉两州的敌军入侵。

 

927年后唐明宗李亶天成二年

册封马殷为楚国王。殷以潭州为长沙府,建国承制,自制官属。又奉汉伏波将军马援为祖先,请后唐追填充马援为昭灵王,建祠于昭陵滩以祀之。今昭陵(陵本为灵)、昭灵滩及渌口伏波庙、均为纪念马伏波的遗址。

 

 

 

1098哲宗赵煦元符元年

划长沙五乡、湘潭两乡置善化县。明洪武年间废善化入长沙。不久,又置善化。故善化之名自宋始。(善化县疆域,在后治时曾建龙喜县)。善化县至民国初方并入长沙县。今株洲龙头铺区地域原属善化。

 

1127——1130年高宗赵构建炎中

雍端行任槠州酒场官。

 

1135年高宗赵构绍兴五年

醴陵大饥荒,饿死的人倒在路旁随处可见,很多人被迫为盗。

 

1155年绍兴二十五年

大尉刘锜,知潭州,居长沙四年。因事来株洲入资福寺游览。寺内僧人不知,反复询问姓名,锜答之以诗。后人将此诗刻于碑,嵌寺内。碑于解放后作市政府大礼堂基础建筑材料用掉。其诗云:

迅帚妖氛六合清,匣中宝剑气犹横。

夜观星斗鬼神泣,昼会风云龙虎惊。

重整山河归北地,两扶圣主到南京。

按:刘锜,字信叔,德顺军人(今甘肃静宁县)。为人慷慨沉毅,美仪容,知兵善射,声如洪钟。积极抗金,累建战功。顺昌之役,以兵二万,大破金兀术十万之众、声威大振,授淮北宣武判官。因违抗秦桧意旨,贬知荆南府(湖南地区)。时岳飞建议留锜掌兵权,不许。居荆南凡六年,军民安之。绍兴二十五年,复帅荆南府,加太尉,知潭州。三十一年,金兵六十万南侵,时其他名将已死,乃以锜为江淮、浙西制置使,节制逐路兵马,大败金兵于扬州。不久,病重,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闰二月,时和议又兴,金聘使至,秦桧党羽汤思退派人接待,令锜迁居别试院。锜发怒,吐血数升而亡。

 

1163年孝宗赵昚隆兴元年

秦斩秦桧的名臣胡铨,字邦衡,于绍兴八年(1138年)曾被贬谪到广州,任盐仑监。过了十八年,秦桧死,胡才被转移到衡州。他在贬谪期间,经常与友人来往赋诗,以抒其怀抱。又多被人攻击,朝廷除其名。直到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才恢复自由。隆兴元年,孝宗即位,回朝复职,任工部侍郎。路过株洲,饮于胡氏园,赋诗赠歌妓黎倩云:“君恩许归此一醉,旁有黎颊生微涡”。后来朱熹见其诗,很不以为然,因为之题诗曰:“十年浮海一身轻,归见黎祸却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生平”。

 

1162年孝宗赵昚(慎)乾道二年

理学家朱熹和张南轩,在长沙聚会研究学术,至十一月七日从长沙岳麓山出发,同游南岳。在途中或骑马或乘车,冒着雨雪往返数百里,相互酬唱诗一百四十七首。往返途经株洲,在朱亭歇宿、游历、讲学。经朱亭地区马迹桥时,朱赋诗云:

下马驱车过野桥,桥西一路上云霄。

我来自有平生志,不用移文远见招。

张南轩当即步朱熹原韵和诗一首,其词云:

便请行从马迹桥,何必乘鹤簉丛霄。

殷勤底事登临去,不为山僧苦见招。

据传来张来朱亭时,港岸芦苇丛生。他应学生的请求,就在岸边用芦苇结亭,聚徒讲学。昔人有联云:“车停朱子,榻下陈蕃”。“昔贤曾一宿,古镇历千秋”。其门生钟震随后建“主一书院”。又将港上朱张游过的桥,命名为“朱张桥”,以示纪念。故《湘潭县志》云:“昔遁翁经过,讲学开场,因以名亭”。

朱张两人十一月六日从南岳下山,途经四天,二十日到株洲。张从此分道去长沙,朱则东经醴陵回家。朱于南岳游山后记略云:“丙戌(乾道二年)至槠洲,熹与伯崇择之,取道东归。而敬夫(南轩字)自此西还长沙矣。自癸未至戊戌凡四日,自岳宫至槠洲凡又八十里。其间山川林野,风烟景物,视向来所见,无非诗者”。就是说,沿途景物,一草一木,都成为他们的诗料。朱、张到株洲后,在资福寺宿了一晚,与同伴讨论作诗之道。当时,张南轩赠了朱子诗一首,朱子就酬答张诗两首。张南轩送朱子诗云:

 

君侯起南服,豪气盖九州。顷登文石陛,忠言动宸旒。

坐令声利场,缩颈仍包羞。却来卧衡门,无愧知日休。

尽收湖海气,仰希洙泗游。不远关山阻,为我再月留。

遗经得紬绎,心事两绸缪。超然会太极,眼底无全牛。

惟兹断金友,出处宁殊谋。南山对床语,匪为林壑幽。

白云政在望,归袂风飕飀。朝来出别语,已抱离索忧。

《张宣公全集》卷二

朱熹签张南轩诗云:

其一

我行二千里,访子南山阴。不犹天风寒,况悼湘水深。

辞家仲秋旦,税驾九月初。问此为何时?严冬岁云徂。

劳君步玉趾,送我登南山。南山高不极,雪深路漫漫。

泥行复几程,今夕宿槠洲。明当分背去,惆怅不得留。

诵君赠我诗,三叹增绸缪。

其二

昔我抱冰炭,从君说乾坤。始知太极蕴,要渺难名论。

谓有宁有迹,谓无复何存?惟应酬酢处,特达见本根。

万化自此流,千圣同兹源。旷然莫能御,惕若初不烦。

云何学力微,未胜物欲昏。涓涓始欲达,已被黄河吞。

岂知一寸胶,救此千丈浑。

为了纪念朱张株洲之别,元代谢一鲁在株洲建宁港南岸城隍庙旁建分袂亭。欧阳玄为之题匾作纪念。民国七年,株洲兵祸被火之后,市人凌树臣在捐资建城隍庙的同时,扩建此亭。湘南才子雷飞鹏老居株洲,为亭作联云:“昔贤离别地,历代感萦怀”。抗日战争时,此亭为日寇炸毁。

 

1173年乾道九年

范成大任静江(广西桂林)知府。他赴任时,于是年春二月从江西骑马取道醴陵来株洲,并从株洲坐船溯湘江经过南岳、衡阳到桂林的。沿途写了很多诗,其咏醴陵驿诗云:

渌水桥通县,门前柳已黄。人稀山木寿,

土瘦水泉香。乍脱泥中滑,还嗟堠子长。

刚入株洲境,就写了“初见山花”诗,其词云:

三日晴泥尚没靴,几将风雨过年华。

湘东二月春才到,恰有山樱一树花。

在株洲途中又作诗云:

烟凝山如影,云褰日射毫。桃间红树迥,麦里绿丛高。

客子叹游倦,田家甘作劳。乘除吾尚可,未拟赋离骚。

他在株洲境内,还写了“湘潭道中咏芳草”,“浮湘江”,“湘江洲尾快风挂帆”(可能指挽洲)等诗。

按: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江苏吴县人。曾任过赴金使节,为此感慨赋诗,充满爱国热情。官至四川制置使(掌握边防军务的长官)静江(广西桂林)知府、参加政事(付宰相)等职。他善诗词,诗歌风格清丽雅致,题材广泛,尤擅长于描写田园生活景象,是南宋很负盛名的诗人。著有《范石湖诗集》及《石湖词》。

 

1190年光宗赵惇绍熙元年

湖南转运判官陈傅良平定株洲酒税。株洲原有酒税额达十万缗钱。每年由上而下的摊派,陈傅良认为不合规定,乃照章核减,以减轻市民负担。

按:陈傅良,字君峰,温州瑞安人,为宋文学家之一。史称:“良自为学,自三代秦汉以下,靡不研究。一事一物,必稽于极后已”。其为文自成一家,人争传育,从者云合。与张南轩、吕东莱友善。著有《止斋先生集》。

 

1196年宁宗赵扩庆元二年

湘潭稻谷昂贵,民以竹实为生。

据《夷坚志》记载:庆元二年,湖南谷米昂贵,城乡人民吃食很艰难。湘潭的昌山,周围四十里盛产竹子,附近千馀户,常年以竹器为生,不事耕种。庆元元年,遍山竹子开花,结实如麦粒。二年春荒、米贵,居民以杆将竹上果实敲落,去壳后,每石得米五斗或四斗,以十分之一稻米拌而煮熟,香味与稻米无异。于是远近百里皆取以为食。有的还挑往城镇贩卖,谷米因而跌价。

 

1205年宁宗赵扩开禧元年

项安世为湖广总领时路过株洲,题“槠洲路口小雨诗”,其词云:

三十年前过此时,一双青髻绾青丝。

如今旧雨犹相记,只傍星星白处吹。

按:《湘潭乾隆白志》载此诗为项安石作。但查阅县志及人名大字典并无项安石,只胡项安世,可能世字误为石。查《宋史》项安世,江陵人。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先后任过鄂州知府,湖广总领权宣抚使,太府卿。后以直龙图阁为湖南转运判官,未上,用台章夺职而罢。嘉定元年(1208年)卒。据诗中所述,他先后两次到株洲。

 

1273年度宗赵禥咸淳九年

是年正月,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任湖南提刑(即提点刑案、官司法案狱的官)。在前一年,宋王朝曾任命他为湖南运判台(即管运输税务的转运判官),他辞掉了。这次任提刑,他又想辞掉,朝廷不许,才于三月到湖南就职。他先去衡阳,然后从船经株洲、湘潭到长沙。原计划中途去拜访家住石壁口的大臣胡颖(号石壁,湘潭人),因“偶有牵制”,只好改变计划。直到回长沙之后,才又从长沙专程“回棹湘滨”,来湘潭石壁口拜访胡颖。不久胡颖去世,他写了祭胡石壁文,又慰问胡的侄儿。书中有“哲人云亡,邦国殄瘁”之叹。可见他对这位正直刚果,博学多才的老臣极为敬仰。

文天祥来湖南一年中,主要办了两年事:一件是检察各地诉讼案情。他为官正直,精心断狱,遇有疑案,总要反复审问,以防冤枉百姓。另一件是选将调兵,镇压湘、桂交界处——永兴昭阳一带的秦孟四起义军。他自己在纪年录中写首“三月领事,疏决滞淹,(即处理久而未决的疑案),一路无留狱;连平巨寇,道路肃清”。这一年,他经常往来长、衡之间,因株洲地当湘中孔道,交通方便,又便于与胡颖等人交往。是年冬就常往株洲。1274(咸淳十年)二月,他申请到江西任职,被朝廷批准后,他的朋友徐畋就从长沙来株洲送行。徐问文在此住了多久?文答:“半年了”。当即赋五绝一首,以作留别纪念。其词云:

君为湘水燕,我作衡阳雁。

雁去燕方留,白云迷草岸。

他还与友人载酒游湘江,并赋诗云:

故人满江海,游子下潇湘。梦载月千里,意行云一方。

橹声人语小,岸影客心长。总是浮萍迹,飞花莫近墙。

他于三月从株洲到江西。因元兵正大举侵宋,于是就开始了他艰难抗金,力支危局的困境。他为南宋最后的一位很负盛名的宰相,又是一位爱国诗人。他写的“正气歌”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成为千古传诵的名作。

 

 

 

1276年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宋德祐二年)

宋赣州通判桂与衡山张镗等起兵攻取衡山、湘潭、攸县、醴陵诸县、声称:反元复宋。明年、为元行省兵所灭。

 

 

 

1368年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

蔡适从常遇春追饶鼎臣下湘潭,杀汉主陈友谅所置参政易华于乌石峰下。

按:陈友谅为湖北沔阳渔家子弟,初为县小史。元顺帝时,布贩徐寿辉起义于袁洲麻城间,号红巾军。陈依其将倪文俊麾下,势力发展甚快。后乘衅杀倪文俊。东取太平路,又杀徐寿辉。称帝于采石矾,国号汉,改元大义,尽有湖广江西之地。以统军元帅驻醴陵,以少数民族首领易华为参政与部将饶鼎臣驻湘潭。四年后,先后为明大将常遇春、徐达所破。

 

1369年洪武二年

湘潭改洲为县。

陈友谅部将饶鼎蔬从湘潭退驻茶陵,以抗明兵。明将谭州指挥严广率部讨平之。于是严部在潭洲地区进行大屠杀,土人死者殆尽。于是招四方之民来充实。知县莫玉招收流亡,奖励移民,以增加户口。继任王叔伪给迁恶报农民分配土地,教民耕种,鼓励开荒,人口逐渐兴旺。

《醴陵县志》载:历代兵祸,元为最惨。建安山俗呼油源尖寨,系元末居民避乱立寨于此。又云:“元明之际,土著仅存者十八户”。今株洲的王、罗、曾、谢、朱、周、易、张诸姓,多于明洪武年间自江西迁来。

按:湘潭民间传说,朱洪武血洗湖南,当地土人所剩无几。其原因是:陈友谅称帝后,在湖南颇得民心。明军进入湖南时遭到当地人民坚决抵抗。明军所到之处,沿途人民都用铁锅一仰一覆,堆放于道,以阻挡其前进,使明军遇到很大的困难,每占一个地方要经多次反复。于是明军进行大肆屠杀。据云:在湘潭地区,一直杀到乌冲,天黑了,才停止屠杀。当地土著,仅有乌冲一户姓刘的。一说仅存仇姓。

 

1546年嘉靖二十五年

四月,湘潭地震。

 

1569年穆宗朱载垕(厚)隆庆三年

醴陵地震。

 

1631年毅宗朱由检祯四年

九月,醴陵地震。

 

1643年崇祯十六年

大旱,井泉尽绝,饥疫载道。

八月,农民军领袖张献忠率部攻下长沙,分兵攻取各州县、至醴陵,杀知县赖万耀。日斗,宋志曰:日斗者,别有假象共日体相凌,离而合,合而复离,日失光,乍明乍暗者为日斗。

 

1644年崇祯十七年

醴陵大旱。

正月,张献忠的小马大队由渌口乘划船从湘江水路袭击湘潭。明武昌都督左良玉率部攻张献忠,杀掠十余日,使百里之内,音信断绝,百货腾贵,道路阻塞,到五月江中船只才通航。

(文章转自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株洲市委员会《株洲文史资料》第一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0 07:33 , Processed in 0.22290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