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虞时 约公元4000年前 据《一统志》记载:“历山在县(湘潭)东南百里,相传舜帝南巡尝经此”。今株洲淦田区东北面有历山,传即舜帝南巡时经历之所。 春秋时 公元前约552年—480年(约当楚昭王时) 楚国贤人老莱子,隐居于株洲宋家桥(古名良图塅)。 按:老莱子的事迹,史记记述不一。一说他是道家,因见世乱,避居蒙山以南,垦山播种五谷,生活盐分简朴,居住以芦苇作墙,蓬草作室,木棍作床,蓍艾作席,用盐菜菱角作饮食。曾著书十篇,说明道家的作用。一说他是个孝子,对父母很好,七十多岁了,还常穿采衣,学儿童跳舞,以娱乐其亲。楚王听说老莱子贤能,想请他当楚国的辅宰,曾亲自携带礼品上门去迎接他。老莱子已答应出任,但其妻子坚决不赞成。她认为受人官禄,常常被人控制、杀戮。于是老莱子只好携家眷逃到江南,隐居良图塅,即今宋家桥一带。他对这里的景物很感兴趣,常对人说:“这里鸟兽的羽毛,可作衣服,鸟兽吃剩的果粒,足够食了”。孔子听说老莱子这样清心寡欲,也为之感动。1956年前宋家桥良图塅有他的墓址和莱子园、墓庐等遗址。其墓庐门联云:“灵神楚国,业继蒙山”。1956年株洲车辆厂建厂时挖毁。 秦 公元前223年始皇二十四年 秦灭楚巫中地为黔中郡。株洲地区属之。 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 秦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从黔中郡分立长沙郡,置临湘、湘南等六县,株洲属临湘县境。 按:秦立郡县,多沿六国之旧,汉又多沿秦制,故清《一统志》谓湘南县为秦置。 汉 公元前201高祖刘邦六年(时无年号) 长沙相刘越以从刘邦击项羽有功,封为醴陵侯,食邑六百户。 按:醴陵的建置有两说:一说始于西汉,为醴陵侯国,《汉书?地理志》漏载;一说西汉尚未立国,醴陵侯当为乡侯、亭侯之类。东汉时始分临湘南部置醴陵县,并割湘南县湘水以东部份地区扩充之。《后汉书?地理志》有醴陵县的记载,但未说明建县年代。 东汉 公元41年光武帝刘秀建武十七年 汉伏波将军马援,率部八千余人南征交趾,往返经株洲之湘江东岸。今昭陵之昭陵滩等地,即因他在此驻过兵而得名。 按:光武15年,交趾麓泠县雒将的女儿徵则、徵贰,为抬高交趾郡太守苏定贪污,起兵造反,几贞、南日、合浦等郡的越人俚人群起响应。徵则取得六十五城,自立为王。于是汉光武派马援率部八千余人,前往讨平之。 又伏波将军有二。马援之前,有路博德。汉武帝时,南越相吕嘉反,武帝命路博德为伏波将军,率部沿湘水,出桂阳,下湟水,南征吕嘉,当亦经过株洲地区。 125年安帝刘枯延光四年冬 中常待孙程等迎济阴王即皇帝位,论定策功,封中常待黄龙为湘南侯。 三国 214年汉献帝建安十九年 孙权与刘备分荆州,以湘水为界,东属孙权,西属刘备。之后,孙权割湘南县以东和醴陵、攸县沿湘江东岸地带立建宁县,设城于株田附近(即今株洲),以防刘备从湘南偷渡。 按:建安十九年,刘备夺取成都后,孙权就派诸葛瑾向刘备索回荆州,刘备不肯。孙权就派官吏去接收南方三郡守,被关羽赶走。孙权大怒,就派吕蒙领兵二万,先后夺回长沙、桂阳、零陵三郡。权又派鲁肃率万人驻马丘,以战关羽,自居陆口指挥。这时刘备也亲至公安指挥。关羽屯兵益阳,企图夺回三郡。正当两军对峙,“山雨欲来”的时候,曹操进军汉中。刘备闻讯,恐失成都,就急派人向孙权求和。于是双方协议,同分荆州:以湘水为界,东岸江夏、长沙、桂阳属孙权;西岸南郡、零陵、武陵及武陵以西属刘备。到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派吕蒙杀关羽,荆州又属东吴。 256年吴孙亮太平二年 二月,分长沙郡东部为湘东郡,治酃县;西部为衡阳郡,治湘南;又以涟水为界,分湘南县北部地区另立湘西县。这时迁建宁县城于淦田,仍属长沙郡,与湘南夹湘水为治。 晋 266年泰始二年即吴孙浩宝鼎元年 建宁县城复由淦田迁至株洲。任杜轸为建宁县令。《水经注》《湘潭县志?山水》 按:杜轸字超宗,蜀郡成都人。师事谯周,博学多才,为人廉直,在蜀为郡功曹。邓艾邓成都后,辞不就职。晋平吴后,升为建宁县令。以后还任过池阳县令、尚书郎、犍为太守等职。史称他“博闻广涉,奏议驳论,多见施用”。为政“甚有声誉”。在任建宁县令时,任满将归,汉苗等各族人民都备很多礼品欢送他。他谢绝不受。晋史有所谓“起长湘南,境外廉清。湘渌和会,山蛮献城”之赞。 324年明亮司马绍太宁二年 七月封丹阳部温峤为建宁公、建威将军。赵胤为湘南侯。《晋明帝纪》 按:温峤字太真,父为河东大守。峤少时,聪明有胆识,仪表朴素整洁,善于谈论,博学能文。凡接触他的,多得敬爱他。他先在平北大将军刘琨部下任职,任过上党太守、建威将军、右司马及江州刺史、平南将军等职,晋明帝因他累建战功、封为建宁县开国公,赐绢五千四百匹,追号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卒年四十二岁。 公元41年光武帝刘秀建武十七年 秋八月醴陵淫雨,河水暴涨,漂物伤人,损害庄稼不少。 南北朝 424——452年南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之中 封南郡王子宣子悰为湘南侯。 465年宋明帝刘彧泰始元年 十二月,追封新蔡主壻何迈为建宁侯,以予曼倩为嗣。 按:何迈为贵戚中的耍公子,以与刘裕的第十女刘英媚结婚而显赫一时。先后任过抚军谘议参军、宁朔将来、南济隐太守。平时好聚才力之士,出门游猎,结驷连骑,武士成群。后以谋反伏诛。宋太宗即位,追封为建宁侯,以其子曼倩嗣。 468年宋泰始四年 徙封钟武男吕安国为湘南男。 按:吕安国广陵人,为南齐一个重要将领。史书称他稳重有谋略。任过湘州剌史,光禄大夫、加散骑常待,迁领军将军。以随刘勔征殷琰,战功第一,封彭泽男。泰始四年改封湘南县男。卒后追谥肃侯。 480年齐高帝萧道成建元二年 湘南县废,并入湘西县。迁湘西县城于湘水曲处荷包洲之旱草坪。 500年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二年 始兴内史王僧粲会师于建宁,以讨萧宝融。 按:江陵刺史萧宝融同东昏侯萧宝卷争夺帝位,自立为皇帝。萧宝卷派安成太守刘希祖在平郡击败萧宝融的长沙太守范增简,并把讨伐的檄文传发给湘州各部。始兴内史王僧粲接到檄文立即响应。湘州诸县除临湘、湘阴、浏阳、罗县四县外,各县都群起策应。于是王僧粲自称湘州刺史、平西将军。以永阳人为谋主,会师于建宁,与萧宝融所部刘坦、杨公则激战数月,失败而散。 501年和帝萧宝融中兴元年 封冠军将军曹景宗为湘西侯。 503年梁武帝萧衍天监二年 封都官尚书度阐文为湘西伯。又封左卫将军王进之为建宁公。这时分阴山县地立湘潭县,湘潭之名始此。但当时湘潭地域在攸县、安仁北境及今衡东县一喧。 503——519年梁天监中 唐仁卿在淦田的太湖附近建开利寺。寺内铜佛像高5.2丈阁高6.4丈。旧传寺阁为神工所造,旁倾斜,一夕雷霆震动,自然端正。该寺至唐贞观十五年,又重加修建。 505——536年梁天监四年至大同二年 名药物学家陶宏景,隐居于长沙郡之霞山,后迁至株洲古大桥附近的宰相坡。 按:陶宏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工隶书,博学多才。好道家之术,精通药物学,以采药炼丹为乐,著有本草经。据说他为审定中药第一人。兼通天文,造浑天象。他在南齐任过左卫殿中将军,不久辞去。梁武帝萧衍即位后,以旧好经常到他的隐居的地方,询问国家大事,故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现古大桥他所住的地方称“宰相屋场”,其山坡亦曰“宰相坡”。因他晚年好建亭植花,曾建亭于住所附近。现“宰相坡”附近还有“亭二坡”、“亭三坡”等遗址。 548年梁武帝太清二年 岳阳内史王琳,以军功封建宁县侯。 按:王琳,会稽山阴人,史称体貌头雅,喜怒不形于色。为人果劲绝人,倾身下士。治军弄罚不滥。轻财爱士,所得官赐,不入私囊,故得将士之心。在梁朝他先后任过后阳内史、湘州刺史、衡州刺史、广州刺史。因平侯景之乱有功,封建宁侯。后入北齐,复任扬州刺史,升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又封为巴陵郡王。曾与陈交吴明激战,后败被杀。死后,将士及附近农民,不管相识不相识,都为他流泪。 552年梁元帝萧绎承圣元年 湘州刺史王琳部将陆纳遣潘乌累率部攻衡州刺史丁道贵于渌口。丁败走零陵,投营州(道州)刺史李洪雅。十月(据《湘潭县志》是十二月)李洪雅自零陵率众出空灵滩讨陆纳,纳派部将吴藏将李洪雅打败。李退守空灵滩。到将年三月城破,李洪雅投降。吴藏将李捉住,押回湘州,并杀了丁道贵。 按:此事是由于萧绎扣押湘州刺史王琳而起。原来王琳是王僧辩部将,深得士心,功威震主。在平定侯景之乱中,功居第一。军驻建业,有些恃宏骄功。王僧辩恐其谋反,曾奏请元帝除琳。萧绎即借机将王琳召至江陵,就在宫殿内把他扣押起来。琳动身赴江陵时也有些预感。会部下陆纳路过江陵,琳对路纳等人说:我若不能返回,你们准备怎么?诸将皆答:“决以死来报答”。后琳被关押,其部将殷晏又被下狱处死,纳等就率众反。先后杀了两个朝廷使臣,并很快攻下湘州城(今长沙),要求释放王琳。萧绎不肯。陆纳便派部将吴藏率众败衡州刺史丁道贵于渌口;降营州刺史李洪雅于空灵滩。萧绎即派王僧辩攻陆纳。王虽初战获胜,但大局未定。这时武陵(益阳)王拥众上疏,也要求释放王琳,引起朝野惊恐。萧绎乃不得不释放王琳。并护送王琳到军前,令其劝说陆纳。陆纳才停止军事行动。这个门了几年的内部冲突,方告平息。又据《湘潭县志》称:“空灵滩城可能为湘南县故城。 587年陈后主陈叔宝祯明元年 章华任建宁县令。 按:章华,字仲家,吴兴人,家世业农。华独好学,读经史,善属文,为人正直敢言。广州太守欧阳雒任他为南海大守。后随使入朝廷。遇陈后主叔宝即位,廷臣都以他门第不高,将他排斥出朝,任他作大市令。章乃托病不干。祯明初,章华任建宁县令。当时后主陈叔宝在国抛垂危,隋兵压境的形势下,还贪迷酒色,不理朝政。章乃上疏力谏。陈叔宝大怒,竟将章华杀掉。史家赞云:仲家寒士,置郡领铜。不希朱色,意比关龙。犹留直声,以激颓风。悠悠渌水,谁吊孤忠。 隋 581年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 平陈后,并湘乡、湘西入衡山县。废茶陵、攸水、阴山、建宁四县入湘潭县,属长沙郡。当时湘江东岸包括今衡东县、茶陵、攸县、株洲疆域均属湘潭县;西岸包括今衡山、湘潭、湘乡疆域均属衡山县。 (文章转自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株洲市委员会《株洲文史资料》第一辑)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0 07:49 , Processed in 1.03420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