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摘自《长沙地名古迹揽胜》,陈先枢|金豫北/编著,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 桐溪寺古称兴国寺,位于望城县坪塘乡桐溪村境内的伏龙山下,为唐代振朗禅师创建。其法系是:慧能传青原行思,思传石头希迁,迁传兴国振朗。《五灯会元》有传,慧能属禅宗南宗青原系下二世,与乐山严惟、丹霞天然等人为同门。振朗死后建塔于寺左。该寺掩映于绿树丛中,建筑宏伟,楼阁玲珑,三道大门,宽敞明亮,为唐代名刹。不久,寺毁,至宋复建,名日伏龙庵。寺周有八景:盘龙松、集贤桥、象王岭、谈经石、狮子峰、桂花井、金盆岭、万寿亭。至明末,寺又毁。清代,经天岩应适禅师募缘重建,改名桐溪寺,因山后桐林茂密,寺前流水潺潺,山青水秀,环境幽雅而得名。清同治十三年 (1874),曾国藩安葬于寺后,并建大型石墓。另据清光绪《善化县志》记载:与桐溪寺邻近的谭家冲,建有护国塔院,“寺田三百六十亩,田山塘坝无间”。民国期间,桐溪寺属“长沙八大丛林”之一,山门上书“兴国寺”三字,其门联云: 兴国家风古;伏龙祖道长。 进门后,拾级而上,有大雄宝殿等殿堂,寺宇布局与一般禅宗寺院相同,仅两进,客堂设在西边厢房之中,方丈室在寺后东边角落。庭院中有数百年的罗汉松、白果树各两株,枝繁叶茂,挺拔隽秀,为寺院增色添辉。1944年,著名诗僧万休圆寂于此。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该寺住持祗修和尚开期传戒,前来求戒者近200人,千年古寺名声大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于土地制度的改革,寺院经济不存,僧徒星散,寺宇逐渐废而不存,今仅留下两株罗汉松和两株白果树。 (以上内容的数据截止于2002年9月,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编著者或名城长沙网。)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9 15:56 , Processed in 0.09198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