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这一天迎接解放我先行

2009-8-5 22:2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17| 评论: 0|原作者: 长沙晚报|来自: 星辰在线

编者按

    长沙和平解放,人民为之欢欣鼓舞,盛况空前。但你可知道,有这样一批人,他们为确保解放军顺利进城,做了许多艰苦卓绝的准备工作。策反,维护治安,宣传发动……还有长沙普通的老百姓,他们抢搭浮桥,送茶送水,甚至连卧室的门板都捐了出去。他们也许默默无闻,但我们不会忘记他们为长沙解放做出的贡献。现在,让我们来听他们讲述解放军进城背后的故事。

    “百万雄师奋迅雷,红旗直接洞庭来。云霓大慰三湘望,尘雾欣看万里开。箪食争迎空井巷,秧歌高唱动楼台。市民啧啧夸军纪,只饮秋江水一杯。”

    60年过去了,93岁高龄的沈立人仍能兴致勃勃地全文背诵出《长沙和平解放》一诗,这首诗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同学、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周世钊先生所作,满怀深情地歌颂了当时解放大军秋毫无犯、人民欢庆长沙解放的盛况。

    “8月5日傍晚时分,解放军进入长沙城,所到之处,欢声雷动、旗帜招展、鼓乐齐鸣,欢迎的群众人流与进城的解放军队伍融成一体,那情景我现在想来还觉得十分感动,真是盛况空前。”沈老回忆说。时任中共长沙市工委书记的沈立人,直接参与负责迎接解放军进城的筹备和指挥工作。

    黎明前暗战:开书社作掩护开展策反工作

    在长沙和平解放前夕,地下党组织做了大量工作。“为防止敌特破坏,维护长沙市的安全,省、市工委加强了对国民党保安、警察部队的策反工作。”沈立人介绍,根据省工委安排,长沙市工委负责省会警察局保安警察队和长沙市政府自卫队的策反工作。

    “市工委于7月3日成立了策反工作组,由我直接联系。”沈立人说,策反工作组和长郡中学校长黄世知商洽好,借用该校校长办公室和电话机,把校长办公室作为办公地点。“通过电话,工作组6名同志日夜轮流加班,密切保持与市工委和重要策反对象之间的联系。”

    当时沈立人在水风井开了一家文化书社作为掩护,为了保密,他在党内化名“孙先生”,一般只和市工委委员联系、布置任务,具体事情不亲自出面。但也有过一次例外:7月末,遵照省工委指示,沈立人以长沙地下党组织负责人的身份,来到当时省会警察局局长刘人爵住的公馆内,召集省会警察局长、副局长和各分局局长谈话。

    “虽然之前刘人爵表示愿意起义,但公开以地下党员的身份去和他们见面还是很危险的,一旦情况有变就回不来了。因此在我去之前,省工委通过策反关系递话,一定要保证我的安全,不然要追究他们的责任。”

    这次谈话进行得非常顺利,沈立人讲解形势和党的政策,指出国民党警察局官员必须跟随程潜、陈明仁起义,并带领所属警员,在解放军进入长沙前保护生产、保护学校、维护社会治安,防止敌特破坏,这样才有光明前途。“大概谈了一个小时,我跟这些警察局长们说,如果做得不好,要负责任;如果做得好,将来给予立功奖励。刘人爵等人当场表态:坚决按照共产党和解放军的指示行动。”

    另一名策反对象——长沙市自卫总队队长胡之趾也顺利策反成功,“胡之趾女儿胡佩芬是地下党员,但胡佩芬还是没能完全取得她父亲的信任,我就指派另一名地下党员在胡家与胡之趾见面,责成他起义,并要他造报了自卫总队的人员名册和枪支清册。”

    7月下旬,解放大军压境,白崇禧部仓皇南撤。省工委为防止白崇禧部回窜,危害人民,破坏城市,秘密组织“长沙人民治安指挥部”,统一指挥已策反过来的驻扎在市内外的武装部队。沈立人回忆,市策反组也参加了指挥部的工作,策反过来的刘人爵、胡之趾等部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圆满地完成了维护城

    成立“迎解联”:一天200多个单位报名参加

    进入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已成定局。中共长沙市工委和党的各秘密外围组织进入半公开活动状态。市工委原来分散办公、定时碰头的形式也从8月1日起改为集中办公,办公地点就设在火后街8号。

    沈立人介绍,8月2日,长沙市工委召开会议,决定成立迎接解放的指挥机关——“长沙市各界迎接解放联合会”党组(简称“迎解联”党组)。由市工委委员刘晴波任“迎解联”党组书记。长沙市工委的主要力量也随之分为三拨:沈立人等在火后街8号负责指挥全盘工作;而刘晴波等在省参议会(今湘江宾馆)指挥迎解联工作;市工委策反工作组与省工委一起,坐镇设在长郡中学校长办公室内的“长沙人民治安指挥部”。

    8月4日,在“迎解联”党组的领导下,“长沙市各界迎接解放联合会”正式成立,随之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行动。沈立人回忆,“前来报名入会的各界人士川流不息、昼夜不停。记得第二天,入会的团体和单位就达到230多个,一些单位亦先后成立了自己的‘迎解’组织和‘迎解’分会。”

    解放这一天:我站在东屯渡迎接解放军

    8月5日是既定的解放军入城日,迎解工作也进入高峰。傍晚5时左右,5万多名群众汇集在协操坪(今东风广场)。整队之后,由地下党省市工委和“迎解联”主席团负责人为先导,率领各群众团体代表一千余人到达东屯渡渡口迎接解放军,5万多人的核心迎解队伍则按指定位置夹道欢迎。

    “到了东屯渡,周里亲自过河去接解放军代表,我和其他人在岸边等候,与138师师长解沛然及南下的长沙市党政军同志碰了头,并向他们献花后,随即向长沙市区步行进发。”沈立人说。

    另一边的长沙城区,刘晴波乘着由省会警察局提供的侧三轮摩托车,来回巡查,指挥欢迎队伍整队。驾驶员身后坐着一名由省电讯局党支部派来的话务员,话务员身背背包式步话机,彼此喊话联络。骑自行车的联络员根据步话机下达的指令,采取分站接力赛式的方法,向沿街群众传递解放军进城部队已到达什么位置的准确消息。

    138师大部队排成三路纵队,先抵达城东的二里牌,随后再从小吴门进城,沿途得到了全市数十万人民的夹道欢迎。“‘欢迎人民解放军!’等口号此起彼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革命歌曲响彻云霄。由20多辆大卡车组成的车队,挂着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巨幅画像,从城东到城西,轮番不停地进行宣传。”回忆起当时情形,沈老反复说到“盛况空前”。

3天3夜抢搭进城浮桥

    60年前,长沙东大桥一带还是一片河滩,但在1949年8月4日夜,一座浮桥却奇迹般地建起,成为8月5日凌晨解放军进长沙的便捷通道。奇迹的创造者是居住在浏阳河两岸的百姓,曾参与建桥的80岁老人曾干龙,向记者讲述了当年奋战3天3夜抢搭浮桥的感人故事。

    家家户户捐出门板

    曾干龙家住东屯渡一带,当时还属城郊。“1949年7月29日,一名叫孔福生的地下党员来到这里,用快板、顺口溜的形式宣传、组织大家欢迎解放军。”

    当时,刚刚20岁的曾干龙是地下党黎托支部的外围组织“财神会”的成员。得知解放军定于8月5日从东屯渡进城后,地下党组织与当地群众商量决定,抢搭浮桥欢迎解放军进城。

    “之前国民党部队撤离时,曾草草搭建了一座浮桥,但走后又将其拆除,只留下了几块舢板。”从8月2日起,包括曾干龙在内的100多名熟悉水性的群众在地下党的统一组织下开始搭桥,岸上也有不少人帮忙。

    300米长的浮桥,每人分一段“包干”,曾干龙的责任区在河中间。在浏阳河边长大的曾干龙水性很好,一个猛子能扎出几十米远。“搭浮桥基本上都是在水里游来游去,我们都是打着赤膊,因为在水里泡得太久,手上的筋都快暴出来了。”

    “首先把筏子横排,然后用木头、马钉把筏子连接起来,上面再铺上门板。”曾干龙回忆,由于材料不足,群众踊跃捐赠家中的门板,曾家大门一共六扇全搬了出来,当时曾干龙刚刚结婚,大家都提出留下他卧室的房门,但曾干龙拒绝了,“别人都把门板拿出来,我怎么好意思一个人留着。”

    “当时浏阳河两岸,家家户户的门都是大敞四开,不仅没大门,连卧室门都没有。”这一幕给曾老留下了深刻印象。

    因为桥要抢在8月5日凌晨前修好,所以大伙都不敢耽搁,没日没夜地干。曾老回忆,因为任务重,整天几乎都没空吃饭,实在困了就往河边一靠,马上就睡着了,醒来接着忙活。“虽然工作辛苦,但大家精神却格外高涨,心里想着‘要解放了,天下农民是一家,能分田分地’,也就不觉得累。”

    曾老说,当年来搭桥不但没有一分钱报酬,甚至连饭都要自家送。一直到8月4日晚上,这座凝聚着长沙市民对解放军深情的浮桥终于完工了。

    人泡水里肩膀顶起浮桥

    修好桥后,曾干龙没有休息,而是回家嘱咐家人烧好茶水,用大桶装着连夜挑过来放在桥边,“几乎家家都挑了茶水过来。”

    8月5日凌晨,曾干龙看到解放军部队抵达对岸,开始过河。“因为浮桥是建在筏子上,解放军走过的时候,桥有些晃,我们建桥的一百来人就跳入河中,分别站在两边,用肩膀顶着门板,这样一来桥就稳固多了。”

    “解放军的队伍真长啊,从零点开始过桥,一直走到吃早饭的时间,队伍还在源源不断地过。”曾干龙感慨地说,“我们就一直在水里泡着,水都快淹到脖子上了,但都想着要坚持、不能动。”就这样,曾干龙与其他搭桥者们在河里泡了好几个钟头,一直坚持到解放军全部过河。“从河里出来的时候,身上的皮都泡皱了。”

    民拥军,军爱民。看到长沙居民如此辛苦,解放军也深受感动。曾干龙一行人刚从水里上来,部队首长和战士就纷纷跑来握手。“解放军连声对我们说:‘你们辛苦了!’我们就齐声回答‘你们辛苦了’,那场景至今想起来还让人激动。”

    过河后的解放军喝下了长沙乡亲挑来的茶水,但没一人走进居民的房屋,而是靠在岸边睡着了。说起解放军的纪律严明,曾干龙竖起了大拇指。

    “回头想想,那几天过得很充实,也很兴奋——不用再担心抓壮丁、交不完的地租,只觉得春天到了,一切都明亮了。”说这话时,曾老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

《长沙市各界迎接解放联合筹备会宣言》

(节选)

    从上月(1949年7月)中旬起,长沙在人民解放军强大无比的威力下,陷入了重围,国民党反动派桂系匪军的残余部队,仓皇逃走,加上长沙五十万市民坚决的主张和平解放,在这种形势下,程潜先生、陈明仁将军顺势应人,明智抉择,以大仁大勇的精神毅然的接受了和平条款,光荣的走向人民,不但使这遭受四战一火的名城免于炮火的轰毁,保全了五十万市民的生命财产,而且还树立了西南各城市解放的模范,这是值得庆幸和赞许的。

    这是人民解放军的伟大胜利,这是长沙人民的伟大胜利。

    现在英勇强大的人民解放军马上就要进入市区了,这是空前伟大的事件,是历史性的变化!我们长沙人民除了额手称庆之外,为了迅速有效的筹备迎接解放,建立统一的领导机构,经长沙市学生联合会,新闻从业员互助会,小学教师互助会,交通事业工会联谊会,妇女联谊会等五团体发起,经各界再三商讨筹备,于昨日下午一时为筹备迎接解放,积极热烈的开展工作。

    为了迎接伟大光荣的人民解放的日子,迎接劳苦功高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本会吁请各机关各团体,及各界同胞踊跃参加工作,为迎接解放献出力量和热情,庆祝长沙的和平解放,维持秩序,保护公私产业,制止任何可能破坏和混乱,协助接管,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支援解放军继续南下,消灭残余匪军,解放全中国。

    各界同胞动员起来,迎接英勇强大的人民解放军!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9 22:19 , Processed in 0.12047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