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这一天举城狂欢夜如昼

2009-8-5 22:2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62| 评论: 0|原作者: 长沙晚报|来自: 星辰在线

编者按

    没有听到隆隆的炮火声,只听到满城喜庆的鞭炮声;没有看到枪林弹雨刀光剑影,只看到满街扭秧歌舞龙灯的欢庆人群;没有出现百姓四散奔逃的战乱场景,只有万人空巷送慰问袋、举火把、扛红旗的欢迎盛况。60年前的长沙城,和平解放犹如一场甘霖,浇灌在普通百姓的心里,激起欢乐的巨澜。

    1949年8月5日,长沙的许多老百姓虽然不能亲身参与到迎接解放军的具体事务中,但他们仍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解放的喜悦,如连夜赶制慰问袋、撕开衣服制成火把游行……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访了多名长沙老人,60年前站在路边的他们以自身行动,为解放日增添了许多生动的故事。

    跳上解放军卡车送慰问袋

    现年73岁的何胜亮老人当年还是个毛头小伙子,家住河西。“那天,我是和哥哥一起过河来参加迎解活动的,我们身上都揣着慰问袋。”何胜亮说,这些慰问袋是母亲在听说了长沙和平解放的消息后,赶制出来的。1949年8月5日天刚亮,兄弟二人便乘渡船过河了。

    “其实,我们只知道要迎接解放军进城,至于到哪里迎接并不清楚。”何胜亮回忆说,兄弟二人边走边问,在路人的指导下慢慢来到了水风井附近。下午5时多,何胜亮忽然发现小吴门邮局方向开来了一辆大卡车,卡车上有几名解放军战士。此时路边已经有很多欢迎的人群,人们摆开了桌子,桌子上放着香茶、点心,看到有解放军来,大家便一拥而上,纷纷将桌子上的东西向解放军手里塞,可是都被解放军战士拒绝了。于是,便有人向车上丢慰问袋,慰问袋里无非装一些瓜子花生、针头线脑之类的东西。可是人们很快发现,慰问袋也被解放军战士退了回来。“他们很有礼貌,说这是部队的规矩,不能拿老百姓一针一线。”后来,一着急,何胜亮的哥哥直接爬上了解放军的卡车,称解放军战士不收下慰问袋,自己就不下车。“哥哥说,当时解放军战士没说话,他以为自己那招管用了,就跳下了车,没想到慰问袋随着他一起下车了。”

    街上的鞭炮已经卖断货

    如此盛大的节日,肯定离不开鞭炮。

    77岁的朱德斌当天穿过了大半个长沙城,从下碧湘街走到了小吴门,就是为了迎接解放军。“其实之前还有些害怕,因为国民党进行了很多反面宣传。”朱德斌回忆自己当初的心情说,大约晚上10时,他终于看到了解放军的队伍。“那时候我矮,就挤在最前面,我发现解放军的队伍非常整齐,战士们走得非常规矩。”

    队伍到了小吴门,立刻响起了喧天的锣鼓声。扭秧歌的、舞龙灯的各显身手,鞭炮齐鸣。“我本来也想去买两挂回来放放,可是鞭炮店早就断货了。”当时,市区内各家各户、各个商店门前,都在燃放烟花爆竹,烟火冲天、烟雾缭绕,甚至把路灯的灯光都遮暗了。朱德斌回忆说,当时整个马路上已经看不到路面,鞭炮屑足足有十厘米厚。

    “最后,大家都不怕了,大声喊共产党万岁、解放军万岁。”朱德斌说,有的人还唱起了《庆祝长沙解放》歌曲:“庆祝长沙解放,我们高声齐歌唱,歌唱伟大的共产党……”

    撕开衣服制成火把游行

    95岁的潘基踬老人是2008年奥运火炬在长沙传递时,长沙年纪最大的火炬传递手。鲜为人知的是,1949年8月5日,潘基踬和自己的朋友们在长沙发起了一次火把大游行,以此来庆祝长沙的和平解放。

    “我当时是新民主义工作者联盟成员,当晚9时多,刚安排人保护桥梁等基础设施,以免遭人破坏。”走到大街上,潘基踬忽然发现到处是欢迎解放军的人群,不过大家多是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看,没有很多具体的行动。潘基踬转念一想,何不弄个火把巡游呢?既显得热闹,又可以照明。于是,潘基踬等人开始制作火把在街上行走。

    “一开始并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大的规模,许多路人看到我们的行动后,纷纷加入了火把游行的队伍。”由于准备匆忙,火把制作的原料也五花八门,有的点亮了树枝,有的拿出家里的席子卷成一卷后点燃,还有的将很多报纸卷在一起作纸棒点火。不过,让潘老最为感动的是,远远看到解放军过来时,有的人还没有找到做火把的材料,便撕开身上的衣服捆绑在木棍上,浇上煤油,就这样临时做成了一个火把。

    “大家举着火把走啊跳啊,一点都不觉得累。”潘老说,就这样,火把游行一直持续至翌日凌晨3时才结束。

警察 我在街头站了一天岗

    长沙和平解放那天,自己为解放军站了一天岗,这一直是曾明秋感到非常自豪的事情。

    “那时我在县正街公所做警员,我们是湖南省参照美国警员模式招收的一批警员,不到100名。”如今的曾明秋已经82岁,但思维清晰,精神非常好,他说这和年轻时接受的训练分不开。

    1949年8月4日晚,县正街公所负责人召集曾明秋等人开会布置任务,称解放军第二天就会进城,为了防止敌特分子搞破坏,大家必须提起十二万个小心。“本来我们那批招了差不多100人,可是很多人在国民党宣传机构的误导下,逃离长沙了。”曾明秋说,自己和地下党外围组织的一些成员关系密切,所以坚定地留了下来。

    8月5日早上7时,曾明秋早早来到了分配给自己的执勤点。“当时解放军入城的时间并不是很确定,但社会各界都已经得到了消息,许多市民开始走上街头为迎接解放军做准备。”曾明秋说,自己当天的巡逻范围相当于从现在的司门口黄兴铜像沿着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至南门口一段。当时自己身着便衣,就混在人群中。“我身上当时没有带枪,因为是一个人巡逻,怕被特务抢枪造成破坏。”

    解放军入城了,此时曾明秋已经在街上巡逻了10多个小时。“解放军刚开始入城时我并没有去看,因为身上有任务啊!”曾明秋说,可是后来欢迎的人群看到解放军战士后大声欢呼,热烈鼓掌,自己不由得也挤了过去,跟着大家一起鼓掌,欢呼“共产党万岁”。更让曾明秋高兴的是,虽然当天街头的群众众多,但没有什么异常事件发生,“所有人都在用心庆祝解放啊!”

    “那天回家已经很晚了,都记不清楚是几点钟了。”曾明秋说,虽然在街上走了十几个小时,腰酸腿痛,却非常兴奋,因为自己替解放军暗地里站了一天岗呢!

孤 儿 举着自制红旗走上街

    60年前,76岁的王福霞老人生活在韭菜园一家孤儿院里。长沙和平解放那天,他干了一件一辈子都难忘的事:带着孤儿院里其他孩子制作了一面红旗,上街去迎接解放军。

    王福霞9岁时父母双亡,他成了一名孤儿,住进了孤儿院。“我在那群孤儿里年纪算大的,也算会搞事的。”王福霞说,长沙和平解放时他已16岁,听说解放军要进城,高兴得差点跳起来。“我那时经常听别人说解放军是救星,长沙解放后,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1949年8月5日,王福霞和几个孩子一商量,决定制作一面红旗上街欢迎。他找来一块四四方方的红布,稍稍缝纫了一下四边,便成了一面现成的旗帜。可是用什么来举旗呢?孤儿们左找右找,都没有发现合适的旗杆。突然王福霞灵光一闪,将蚊帐杆取了下来,再把旗子绑上去,嘿,正合适!“那时孤儿院里管理很严,不准随便出门,我就带着红旗悄悄跑了出来。当时解放军还未进城,可街上的人已经不少了。”王福霞回忆,那天很多人手里拿着东西准备送给解放军,而高举着红旗的他显得特别打眼。

    由于解放军入城是在晚上,按规定要在天黑前返回孤儿院的王福霞没能亲眼看到入城盛况。可在第二天,他与解放军却有了一段意想不到的交情。“8月6日一早醒来,我发现孤儿院前坪上住进了解放军的一个排。大家高兴极了,我扯着红旗便冲了出去。”王福霞回忆说,由于常有学生前来慰问入城的解放军战士,自己就是在那时学会了扭秧歌,学会了唱《团结就是力量》。

    在学扭秧歌时,王福霞还认识了“哥哥”王奉山,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他给我讲了很多道理,鼓励我多学文化知识。”王福霞说,自己为此还曾把名字改做“王奉明”,并在部队开拔时打好背包,准备和“哥哥”一起走,可是哥哥叫他留下来学好文化知识,为建设国家出力。王福霞听从了建议,并将自己的一双新布鞋送给“哥哥”作纪念,而对方则留给他一双崭新的胶鞋。

学 生 唱着红歌追见解放军

    “解放军进城的时候,整个长沙都沸腾了,我们音专的学生在大街上载歌载舞迎接,还受到解放军的接见呢!”一讲起1949年8月5日那天迎接解放军入城的事,80多岁的丁光女士眼睛都亮起来了,爽朗的笑声不断。

    1949年,丁光在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读二年级,一直都是学校的活跃分子。“我那个时候就像匹野马,每天都跟着他们在外面唱歌,作宣传。”当时,音专已成立地下党支部,地下党员组织全校积极分子,以音乐为武器,为长沙和平解放摇旗呐喊,丁光就是其中一员。

    1949年8月5日,解放军进入长沙城。丁光和同学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展开了行动。“当时为了迎接解放军,我们排练了许多节目。”丁光被分到“金钱棒”舞队。“金钱棒”就是将一根一米长的竹子两边挖空,再装上钢丝和五六个铜钱制成的工具,既可作乐器,又可作舞蹈道具。8月5日那天,音专师生一大早就从学校所在地橘子洲出发了。“我们走在哪里就唱到哪里、跳到哪里,大家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丁光说,他们唱的歌主要是《解放区的天》等。

    最让丁光兴奋的是,那天他们还受到了解放军代表的接见。“当时解放军先头部队还没有进城,只有几名代表先进来,我们找到他们住的地方,在楼下一边唱歌一边叫‘我们要见解放军、我们要见解放军’,场面比现在的歌迷追明星还壮观呢!”随着学生们的喊声,解放军代表走出房间向大伙敬礼。

    见完解放军代表后,跳“金钱棒”舞的这组队员在大街上边舞边唱,更加兴奋。“大家唱到精疲力尽才回到学校,可一个晚上都兴奋得睡不着,一直讨论到天亮。”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9 22:37 , Processed in 0.09073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