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由汉口进逼长沙。推进到平江一带,大部队暂时停止进军,先头部队则到达长沙县的金井、春华山一带。 对当地老百姓来说,很多人这是第一次见到解放军。这支人民的部队究竟给他们留下了哪些记忆?“那时候解放军一个营长带着部队住在我家里,他们好和气,而且纪律严明,那感觉和国民党军队硬是不同。”时隔60年,家住长沙市韭菜园路的刘名亚仍忘不了那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更忘不了他们给村子里带来的新风气。 解放军战士不肯要免费菜 1949年4月,在长沙读书的刘名亚回到长沙县金井老家。“那时候我们学生上街游行呼喊长沙要和平等口号,遭到镇压,学校担心更多的学生出事,就放假了。” “6月中旬的一个晚上吧,金井一带,突然听到枪炮声,”对于那一幕,刘名亚至今记忆犹新,“枪炮齐鸣,轰隆隆地响,映红了半边天,都是向长沙方向打过去的。”由于金井以往时常有军队过往,老百姓早已习惯了枪炮声。临近午夜,枪炮声渐渐稀落,大家便各自回家睡去。 过了两三天,正在家里做事的刘名亚突然听邻居说,有个解放军战士到村子里来了,“那时候光听过解放军的威名,没有看到过啊,我就急忙跑去看。”刘名亚说,那名解放军战士穿着干净的军装,背着一杆长枪,显得非常精明干练。当刘名亚赶到时,这名战士身边已经围满了老百姓,他正在给大家作演讲,宣传解放军的政策。“那名解放军战士走村串巷,到了许多贫苦户家中,可惜他讲的是北方普通话,我听不太懂,只是略微明白了一点意思。”刘名亚说,那名战士很可能是前来打探村子里的情况、作前期宣传的人员。这名战士离开后,刘名亚回想了好久,很有些羡慕。 又过了两三天,来了几名解放军战士说要买菜,给了钱买走了一些豆角之类的蔬菜。“我们本来想将菜免费送给他们,可是解放军战士不肯,还告诉我们他们给的纸币可以在镇上使用了,因为这里已经是解放区。”刘名亚说,果真他们拿着纸币在镇上买到了食盐。而此前,国民党政府印刷的纸币已经没有人肯用。 村民们争着学红色歌曲 刘名亚家当时是当地的三个大户之一,房子多且宽敞。解放军的大队人马开到金井后,其中一名营长带着他的队伍住到了刘名亚家。 “我们家之前也多次住过国民党的军队,这一对比,简直是两个样。”刘名亚回忆说,此前国民党的军队来时常常强行要吃要喝,有时候连招呼也不打就将农民的猪、鸡、鸭抓去杀了煮着吃。而这次进驻的解放军部队非常文明,坚持不要老百姓一针一线,每次从老百姓手中购买东西都是严格执行纪律付钱,从来没有发生过强抢的事情。 “那解放军营长姓张,看上去很有知识的样子,温文尔雅的。”刘名亚说,张营长闲下来时经常给大家讲一些革命的故事,并宣传动员大家积极投入到革命中去。“张营长房里有中国地图和作战地图等很多地图,每次我们进门时,他便将作战图收拾好,然后天南海北地和我们讲国内的格局,非常和善”。 当时,解放军战士在村子里非常受欢迎,他们在训练之余常帮百姓干活,空闲时还唱红色歌曲。刘名亚回忆道,那些歌曲村民们都是第一次听到,激昂的歌词、悦耳的旋律,惹得青年们都争着学。平静多年的村子里,因此到处飘扬着歌声,感觉既新鲜又有趣。 离村时解放军打扫卫生 几十名解放军官兵住在刘名亚家中,由于床铺严重缺乏,战士们不得不到附近的百姓家借来门板做床铺用。“大家想,反正解放军住在村子里,房子没有门也安全得很”。 过了半个多月,张营长带着他的部队开拔了,村中的许多青年跟随部队参军走了,刘名亚想继续读书所以留了下来。“解放军离开时,将门板整整齐齐地码在了屋场坪上,把卫生也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刘名亚说,这让大家赞叹不已,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军队。 8月初,刘名亚家接到一张条子,要求他家送50公斤军粮到浏塘冲去支援解放军。接到通知后,刘名亚和弟弟急忙舂米、装包、放在土车子上推往浏塘冲,将军粮送去。“现在想起来,也算是当时为长沙解放做了一点点小贡献吧。”老人笑着说。 在长沙的和平解放历史上,有一支鲜为人知的“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他们是由当年和平起义的国民党军队整编而成的。近日,在市民罗娜娜女士精心保存的一张老照片中,记者翻开了这支“特殊”解放军历史的一角。 留下珍贵照片 记录起义历史 时隔60年,老照片已经旧得发黄,但仍被罗娜娜像宝贝一样珍藏着,因为这张照片见证了已过世的父亲罗楚武参与和平起义的历史。 罗楚武毕业于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时任湘东师管区第一补充兵团中校副团长,该队伍由程潜所辖。7月为适应需要,湘东师管区改编为湘东纵队,并在8月随程潜、陈明仁参与了起义。记者在照片下方看到,上面写有“湘东纵队长沙和平解放起义纪念”字样,照片上是一群身着各式制服的军人。 “父亲生前曾经告诉我们,这张照片拍摄于长沙和平解放后不久。”罗娜娜回忆说,父亲不止一次告诉她,那天天很热,一些解放军的首长来到位于青山祠的队部看望,大家交谈得非常开心,兴之所至,请来了照相师傅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所以照片里的拍摄对象除了湘东纵队的连级以上干部外,还有解放军代表等人”。 这张珍贵的照片得以保存至今,还多亏了罗娜娜母亲的机警。“30多年前,我家曾经遭遇了一场变故,不少照片被焚毁了,这张照片是母亲折成一小片,塞在墙缝里才保存下来的”。 如今在照片上,折痕依然清晰。 厌战情绪蔓延 投身起义行列 究竟是什么促使了身为国民党中级军官的罗楚武毅然投入到起义行列中的呢? “据父亲说,1949年时,由于在全国范围内的大溃败,那时候国民党军队的兵源已经非常不合理,很多士兵都是抓壮丁抓来的贫苦人民,时常是寒冬腊月穿着单衣单裤,大热天却没有军装换。”罗娜娜说,父亲所在的部队当时也有类似情况,虽然也有全部美式装备的精锐连排,可是部队里贪污成风,士兵苦不堪言,甚至许多生病的士兵都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最重要的是,大部分中下层军官从内心里厌战,不愿打内战。 在当时的进步军官刘鸣球(罗楚武的同乡)等人的介绍下,罗楚武加入了“湖南省进步军人民主促进社”,结识了地下党组织军事策反组负责人涂西畴等人。在大家的影响下,罗楚武坚定了和平起义的决心。“父亲说,那时候自己的部队条件非常艰苦,士兵的生活很差。地下党组织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通过特殊的途径每天给他们补助一些大米、肉食等。后来局势紧张了,怕暴露才停了下来”。 到了1949年7月底,和平解放的呼声日见高涨,而罗楚武所在部队的连排级以上干部也悄悄通了气,一致赞成和平起义。 部队接受整编 新旧对比强烈 长沙和平解放后,程潜、陈明仁的起义部队从1949年8月到1950年9月间,共接受了三次整编。第一次整编是在1949年8月初到9月底,这次整编作为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过渡性建制,士兵们则佩戴“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符号。 罗娜娜告诉记者,父亲经常说,起义部队接受整编后,新旧军队的对比太强烈了。 1949年8月,解放军进驻长沙,当时罗楚武的部队正奉命协助城防。“父亲说,进城的解放军军容肃整,非常威武,一对比下自己的部队简直成了叫花子部队。”在罗楚武的回忆中,最难忘的是整编后士兵们所获得的关爱和尊重,在国民党的部队里士兵受伤常常缺医少药,不少人留下了后遗症也无人问津。整编后,士兵都享受到了免费医疗,很多原来积留下来的老伤得到了治疗。“父亲说,解放军进城后的那段时间里几乎天天有文工团的同志到团驻地来进行慰问演出,大家相处得非常和睦”。 第一次整编后不久,罗楚武所在的队伍又相继接受了第二次、第三次整编,罗楚武也正式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一员。“成为人民子弟兵的那天,父亲一个晚上都没有睡着,连连说这回可要铆足劲给老百姓多做点事!”
【小资料】 程潜、陈明仁起义部队的三次整编 程潜、陈明仁领部起义后,起义队伍进行了三次整编。第一次整编是1949年8月初到9月底,根据党中央指示,以原兵团和直属队编为“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及所辖直属队,驻浏阳,司令员陈明仁。 第二次整编是在1949年10月初到12月底。1949年10月2日,中央军委电复第四野战军:“同意将陈明仁部队缩编为一个兵团,辖两个军6个师。其正式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辖第五十二军、第五十三军。”根据指示,1949年11月1日起该部队进行了整编,设立各级政治工作机关和配备政治干部,正式启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番号。 第三次整编是在1950年9月间。第二十一兵团根据中央军委、中南军区的命令,于1950年2月将兵团团部由浏阳移驻醴陵。中央军委、中南军区为使这支部队真正成为一支正规化的国防军,于1950年9月,从中南军区所属各部队抽调12个连队及师团直属队官兵计18000多人携带全部武器、装备器材与起义部队合编。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9 22:23 , Processed in 0.13607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