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护粮护校护路 解放前夕的长沙

2009-8-5 22:0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93| 评论: 0|原作者: 长沙晚报|来自: 星辰在线

[编前语]

    保卫学校!保卫工厂!保卫家园!……解放前夕的长沙,上演着一场场殊死之战:发觉大势已去的国民党在城内大肆进行破坏活动,交通设施、厂房校舍、生活物资等都面临被抢运或毁坏。在中共湖南省工委的领导下,一系列反迁移反破坏运动风起云涌,广大群众作为运动的主力军,使用分散隐蔽等计谋,终让敌人的阴谋一一破产。

    护

解放前夕,十四万多公斤稻谷面临被抢,地下党紧急运筹成功退敌——

三次较量护住长沙救命粮

记者 千灵坡

    主角档案

 杨海清:1918年出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沙和平解放前任长沙梅溪地下区委书记。离休干部。

    今年,杨海清已经91岁了,这名当年地下党梅溪区的区委书记如今有些耳背,对记者的提问也常要思索一阵。可是,回忆起当年保护粮仓救下长沙那14万多公斤救命粮的事情,他讲的每个细节都是那么清晰。

    第一次护粮 讲明道理使工人“倒戈”

    1949年,杨海清31岁。3月初,共产党员李海泉传来消息,国民党内有人要将存在李父所办栈行内的14万多公斤稻谷卖给长沙楚顺米厂。而这些稻谷是抗战胜利后,其他地方援助过来的,国民党政府一直没有将稻谷发放到群众手中。经过向上级请示,省工委书记周里指示杨海清发动群众保仓护粮。

    3月的一天,楚顺米厂的老板带着几条船在栈行河边靠岸了。由于时间紧迫,许多群众还不知道真相。得到消息后,杨海清当即带领60多名群众赶到了现场。这时,米厂的伙计和另外雇来的工人已经开始将粮食装袋。杨海清等人当即冲进仓库,将已经装好的稻谷重新倒了出来。

    米厂老板立即冲进来理论。杨海清当场讲清楚了粮食的来源,声明这些粮食属于当地群众不属于国民党政府。“正在搬运粮食的工人听到我的解说后,当即将箩筐内的稻谷全部倒了出来,并说早知道这样,坚决不会来帮忙搬运粮食。米厂老板无奈,只好带着空船只撤走了。”60年后,当杨海清说起当年那一幕时,仍有几分得意。

    第二次护粮  底气十足让恶霸退缩

    第一次保仓护粮成功后,杨海清等人迅速总结了经验教训,得出结论是需要更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并作好了第二次保仓护粮的准备。

    1949年4月中旬,李海泉传来消息,敌人要第二次抢粮了,据说还有宪兵队的保护,说谁敢阻拦就抓谁。“我们当时已经在群众中做了全面宣传,都知道这批粮食对大家的意义,所以大家保仓护粮的积极性非常高。”

    到了所说的时间,宪兵队没有来,却来了两名劣绅恶霸,楚顺米厂的7条船也靠岸了。“一名劣绅手里还拎了一瓶白酒,带了十几个人坐阵。”杨海清回忆说,这次来了800多名群众保护粮仓。一看恶霸进了栈行,大伙一声吆喝迅速将栈行团团围住,并派一部分群众冲进去,掀翻了正在装运的工具,阻止了搬运行动。

    随后,双方在栈行展开了对峙。“我们当时要求共产党员尽量隐藏身份,以免遭到抓捕。”杨海清说,一名同样姓杨的共产党员作为谈判代表和两名劣绅坐到了一张桌子边。由于身后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杨的底气很足,桌子拍得很响,差点震倒了那瓶白酒。

    见到形势不对,两名劣绅退缩了,全然没有了最初的嚣张气焰,在打了几个哈哈后,最终放弃了抢粮的行动。

    第三次护粮  周全部署逼对方终弃粮

    虽然两次护粮成功,但是大家都知道对方不会善罢甘休。

    果然,对方“硬”的不行便开始来“软”的。他们没过多久就请了一名在当地小有威望的人做中间人进行调解。双方约定在望城坡街上的“洞庭春”饭馆谈判。由于担心杨海清等人的身份已经暴露,对方可能设下鸿门宴,长沙县工委迅速调集了力量,作好了充分准备。

    当天的望城坡街上暗流涌动。10名地下党员化装成茶客在“洞庭春”饭馆楼下喝茶,在街头街尾还有8名地下党员作接应。同时,还有10多名斗争经验丰富的党员埋伏在附近的杀猪店里、几十名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自卫队员手持武器在附近待命。

    到了约定的时间,杨海清和另外两名党员赴宴来了。谈判中,对方以修河堤等多种原因提出运走粮食,均被杨海清等人驳回。意见不合,场面陷入僵局。见此情景,杨海清等人发出了信号,“这时,我们一部分埋伏在楼下的人冲进了‘洞庭春’,双方开始对峙。对方一见我们是有备而来,嚣张气焰立即瓦解,稍后他们便答应不再打这批粮食的主意”。

    “解放前夕的长沙,百姓的日子都过得很艰难,一家每天能有半公斤米就很不错了,14万多公斤救命粮呵,那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杨海清回忆,那批粮食后来真正成为了百姓的救命粮!

    护

21名少年手握木棍夜守校舍

记者 黄帝楚

    主角档案

 吴先声:现年77岁。解放后参军,是新中国第一代海军雷达兵。后从中国水电八局退休。

    1949年7月,丝茅冲,湖南私立兑泽中学(今长沙市六中)。当时学校早已被勒令停课,校园内不再有朗朗的读书声,校园外则风云变幻莫测:捣毁交通、工厂、机关等公共设施的破坏活动一浪高过一浪,国民党反动派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垂死挣扎。身为该校学生的吴先声此刻没有回家,他是学校护校队的队员,要和其他20名同学一起,担负保校、迎接解放的重大责任。

    “那年我只有17岁!”60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如今的吴先声早从中国水电八局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尽管发如雪,端详照片时也须用老花镜,但吴老仍从一张珍藏的老照片里找到了曾经的青春——这是一张被保存得很好的照片,照片中21个满脸青涩的少年便是当年兑泽中学护校队的队员,一个个稚嫩而又坚毅的样子。

    当时的兑泽中学丝茅冲校部(另一校部在荷花池)占地面积很大,有8个班,近500名学生,校舍大都为两层楼的红砖房。“为保护学校,在一个叫熊克立的英文老师带领下,我们21人每晚上半夜都拿着木棍、马灯或者火把在学校周边巡逻,甚至还担负起附近含光女子中学的护校任务。巡逻时怕出意外,任何人都不允许单独行动!”吴老回忆,当时学校地处城郊,晚上单独出去有一定的危险。有段时间风声很紧,不时传来学校附近山头有人被害的消息,巡逻队便一方面加紧巡防保护学校财产安全,另一方面想出各种办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比如晚上巡逻时,用唱歌、喊口令等方法互相壮胆。

    “后来,我们还巧妙利用了陈明仁的部队对学校进行保护。”60年后,说起当时的机警,吴先声很是自豪。兑泽中学停课后国民党部队的一个营很快驻扎了进来。“大兵刚进校园时,我们很不安。”吴先声和队员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万一士兵无人约束,学校便会遭灭顶之灾。于是,大伙赶紧商量对策,在与部队进行交涉后得知其是陈明仁的部队后,大伙的心轻松起来,“我们立即告诉对方,陈明仁曾经就读于兑泽中学,和我们是校友,你们可不能对长官的母校进行破坏呵!”借助这层关系,护校队与官兵“约法三章”,士兵们也主动对学校实施起了保护。到最后,队员们甚至做起思想工作来,劝士兵们停止内战,走向光明。

    巡逻护校维持了一个多月,这期间,吴先声和同学白天上街参加反饥饿、反内战游行,晚上护校,几乎没睡上几个囫囵觉。直到长沙和平解放,护校队才被解散。

    护

铁路工人小手段救下“大火车”

记者 千灵坡 通讯员 汪炬力

    1949年7月下旬,一场围绕铁路的斗争在实力并不对等的两方进行着。最终,铁路工人们靠着自己的机智以小手段救下了“大火车”。昨日,了解这段历史的陈嵩岳老人向记者讲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讲述在一片“阴森森”(陈老的形容)中开始。“记得长沙火车北站里面到处都是白崇禧的部队,他们要求将车站一些设备拆除南运,凡是搬不动、运不走的设备准备就地炸毁。”陈嵩岳说,同事朱富存等人当时已加入了地下党领导的“湖南工人解放社”,接受了地下党组织交给的保护铁路设备的任务。

    7月下旬的一天,北站接到通知:一趟铁甲列车在距离北站不远的地方发生了脱轨事故,要求北站开车去救援。这时,朱富存等人已经接到信息,那趟铁甲列车上装有大量炸药和各种爆破器材,目标是炸毁北站、捞刀河和浏阳河大桥等交通设施。“他们当时决定,一旦军队强迫开车,就耍些小手段,制造人为事故让救援列车也瘫痪下来。”陈嵩岳说,同时,一名铁路工人则悄悄毁去了开车必须用的开车路牌。

    一切就绪,一名军官强迫司机开车。司机强调说:“没有开车路牌,不知道线路调度,一旦救援列车再出事就糟糕了。”而车站则强调,开车路牌已经发放。就在相互推诿中,时间慢慢耗去,铁甲列车最终也没能得到救援。

    与此同时,抢救机车、车皮、通讯和机器设备的斗争也在进行。机智的铁路工人们“名堂搞尽”。有时候故意弄些小故障,把有小毛病的机车搞得开不动,贴上封条,熄灭机车头炉火;有时候假借运输处的名义,把一些贵重器材装进车厢,贴上“奉命南运”的封条,等到夜深人静时再悄悄调出器材车换上空车编入车队开走。当时,北站仅有一台单线载波机,是连通南北火车站惟一的通讯设备,国民党军队要强行运走,几名工人一商量,决定将计就计,让一批工人拆机装箱,贴上了“南运”封条。当晚,几名“湖南工人解放社”工人在哨兵林立的情况下,偷偷挂上机车头把装有单线载波机的车厢推进了另外一条专线,悄悄保护起来。

    在大家的机智斗争下,当时,长沙火车北站30台机车、240多节车厢和一些通讯器材都得到完整保存,解放后继续发挥着大作用。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9 21:32 , Processed in 0.09079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