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井 白沙井位于长沙市天心区白沙路旁,自古为江南名泉之一,附近白沙街、白沙井街、白沙巷、白沙里、白沙湾、白沙游路等街道皆因白沙井而名。明《长沙府志》载:“白沙井,县东南二里,井仅尺许,清香甘美,通城官民汲之不竭,长沙第一泉。”清乾隆皇帝在《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中将白沙井与北京玉泉、塞上伊逊水、济南珍珠泉、扬子江金山泉、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跑泉一道御定为全国七大名泉。 白沙井在锡山西坳,山基底为板岩,上部覆盖很厚的红土砾石层,地下水有承压性,泉脉甚旺,原老龙潭即为泉水所汇集。据清光绪《善化县志》记载:“白沙井,旧建亭,为游息品赏之处。亭废,建石坊一座,右题玉醴流甘,左题星泉溥润。巡抚觉罗敦福有记,勒石旁有南沙井、老龙井,涓流不竭,清冽次之。” 民谚云:“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清初诗人蔡以 《白沙二泉记》中的白沙井,四周野气横生,充满着粗犷之美。他写道: 长沙城南五里地,鸡犬成村,桑麻可绘,不巷不衢。编茅藉竹,三四茅屋豁出平芜,迤逦石路数百步,半山垄、半田墅,沙石浴雨,倒树张伞,泉即出山下焉。满注不溢,取之不竭,甘逾醇酒,凉能醉人。折之西又得一泉,同老泉脉有如开双奁者焉。 白沙井水为旧时长沙市民的主要饮用水源之一。康熙间岳麓书院讲席旷敏本《白沙井记》载:“时炎夏,近井居民净夕舀之,贮以巨缸,平日担入城,担可得钱七八。”沙水既已成商品,白沙井旁便出现了排队汲水的景象,汲水者以“后先为班次,担头各挂一瓢,班可容两人并舀。”文中记载,白沙井砌有阑甃,宽尺许,长倍之,深度略大于宽度,其形制已与今无异。 白沙井水水质极佳,清乾隆间学者张九思《白沙泉记》描述: 其泉清香甘美,夏凉而冬温。煮为茗,芳洁不变;为酒,不酢不滓,浆者不腐;为药剂,不变其气味。三伏日饮者,霍乱、呕吐、泄泻,病良也。 清末长沙名流、史学家王先谦对白沙井水情有独钟,有诗咏曰: 寄我新芽谷雨前,呼奴饱汲白沙泉。 怪君诗思清如许,更有庐山活水煎。 今白沙井四周建为白沙古井公园,正面立石坊,右建古人诗文碑廊,左建仿古式茶馆,将井文化、水文化、茶文化融为一体,颇具长沙本土气息。长沙居民虽都早已用上了自来水,但提桶至白沙井取水者仍络绎不绝。 白鹤泉 白鹤泉在岳麓山半山腰麓山寺观音阁右侧,汇聚岳麓山涧源泉。相传古时有一对仙鹤常在此饮水,后来在泉中留下鹤影。以此泉沏茶,热气似鹤从杯中升腾而出。明代《岳麓书院志》载:“泉出石中,甘洁不涸,常有白鹤飞上石巅。”清代《新修岳麓书院志》亦云:“泉出石中,甘洌绝伦,尝有白鹤守之,刻石记其上。” 从文献资料推断,岳麓山桃子湖至白鹤泉一带,当是古鹤类栖息地。鹤这种大型候鸟,一般喜欢生活在河中洲渚沼泽或植被丰富、水源充沛的水边山坡地带。白鹤的离去是自然环境改变的结果,至于是何时离开的,已经无法考证。清道光“湖南四才子”之一黄本骥《白鹤泉》诗曰: 仙鹤去不返,流泉清复清;本无出山态,聊作在阴鸣。 偶然煮佳茗,翛然忘世情,此中有真味,一啜道心生。 《新修岳麓书院志》谓:白鹤泉“冷暖与寒暑相变,盈缩经旱潦不异。”因此,白鹤泉有湖湘“第一芳润”之誉。 自明代以来,麓山寺各住持僧均对白鹤泉维护有加,白鹤泉水冲泡麓山毛尖茶成了岳麓山寺僧的佳饮和招待来客的上品。清乾隆进士张九镒归故里掌教岳麓书院期间,亦常到麓山寺品茗,写下脍炙人口的《白鹤泉》诗: 沙井汲寒渌,何如山上泉。旧闻来白鹤,此事渺千年。 我欲呼明月,相将浣碧天。僧雏延客坐,煮茗意欣然。 金井 金井位于长沙县金井镇金井河码头上,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相传掘井时,挖出一对金鸭婆,故名。井长4米,宽3米,深2.7米,青砖垒围,大青石铺底,四股涌泉,清澈见底,水味清凉纯正,金井老街部分居民饮水皆取于此。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金井河发源于尊阳都龙头尖,南流经罗戴 及石塘、涧山等处,会石板桥、蒲塘诸水,合流至金井。又会脱甲河水,经单家坝、范林桥、高桥至燕江。会学士桥水,出枫林港与赤水河合流至捞刀河入湘。”脱甲河地名来由,相传是明太祖朱元璋路经此地,曾脱甲歇息。 金井盛产茶叶,“金井毛尖”为湖南十大名茶之一,2008年获全国驰名商标称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熊召政赋诗云: 为寻玉液来金井,碧岭螺山五月春。 不必洞庭赊月色,湘茶醉我楚狂人。 离井不远的山上有千年古寺九溪寺,毁于“文革”时期。近年重建,香火极旺。 白泉 白泉位于望城县坪塘镇(今属岳麓区)白泉村。据清光绪《善化县志》载:“白泉,县西三十五里以内,有大泉湾、小泉湾,水自龙口狮子山下曲折萦回。土人呼为九门十三锁。荫田千馀亩,中有双泉桥,众姓捐修。”白泉村驻地正南约200米山丘下,有一圆凼,径约10米,深2米,水清如镜。池底中心,泉水从沙石孔中涌出,状如锅中沸水,翻滚不止,阳光下显为银白色浪珠,夏秋冰凉澈骨,冬春则温热可浴。泉水流经小涧,潺湲泻入白泉大坝,宛如一匹白练,四时不绝。 白泉泉脉极旺,汇成为白泉河,为湘江一级支流。距白泉仅咫尺之遥安葬着清朝大臣谭钟麟。墓前立有石华表、翁仲,右距500米处有碑亭。墓碑亭,又称荷叶碑亭,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亭内正中青石龟背上立有汉白玉石碑,黄自元书谭文勤生平碑文。亭结构严谨,用材合理,工艺颇精,造型殊异,以24根石柱组成的护栏,甚为罕见。谭钟麟(1822-1905),字文卿,长沙府茶陵人,民初湖南都督谭延 之父。咸丰进士,累官陕西布政使,陕甘、闽浙及两广总督,赏太子少保衔。 百汇泉 百汇泉位于浏阳市社港镇周洛村石柱峰樱桃坡玉皇殿南侧天井中。井为长方形泉池,有两只涓涓清泉自后殿百汇泉滚滚涌出,颇似长沙白沙古井。据方舆家言,水随山转,此泉水脉来自江西袁州(今宜春),流至于百汇泉后再流往长沙,与著名白沙古井属同一泉脉。清乾隆《长沙府志》云:“樱桃观有井极深,水清冷,嘉靖二十七年县丞李潜泐其石曰百汇。”该泉波涌曾高达1米,今由青石板覆盖,上祀观音莲座,水经暗沟由后殿至前殿天井,构成井中有井胜景。 泉水富含麦饭石(CM),品质优良,在国内少见。寺周还有虾子石、烈士亭、香炉石、周洛古塔等名胜,近年来修建有周洛古文化度假村恭候八方宾客。 龙泉 龙泉位于宁乡县月山乡(今属黄材镇)龙泉村。此地为著名商代青铜器四羊方尊和大铜铙的出土处。龙泉之名源于一个民间传说:远古时,该村村民流行一种怪病,服百药不得而治。玉皇大帝得知此情,令龙王前来解救。龙王化作一个老头,用拐杖在地上画了一个“井”字,再将拐杖向“井”字中心捅去,只见一缕金光冲起,一声巨响,“井”字处泥土徐徐下塌,形成一口深井。老头纵身跳入井中,不见踪影,清泉顿时直涌而出。众人饮用此水,精神倍爽,百病皆除。清代高僧浩澈《龙王井》诗云: 绿流深处喷青莲,一脉香流透碧天。 短策笑看崖壑冷,白云飞处引龙涎。 其实,龙泉之水源自富含硒的沩山山泉,与沩山芦花泉同出一脉。唐代大诗僧齐己在沩山同庆寺出家时,曾写下《听泉》一诗: 落石几万仞,远声飘冷空。高秋初雨后,半夜乱山中。 只有照壁月,更无吹叶风。昔曾庐岳听,到晓与僧同。 灰汤温泉 位于宁乡县西南东务山麓。这里花岗岩广布,地下岩浆结晶构成热源,滚烫的泉水从乌江河畔涌出,水珠成串,晶莹洁白,热气蒸腾似石灰撒过。灰汤温泉历史悠久,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记》记载:“新阳县惠泽中有温泉,冬日未至,数里遥望,白云浮蒸如烟,上下采映,状若绮疏。”新阳县即今宁乡县,三国吴太平二年(257)置。唐代长沙铜官窑出土瓷器上也烧制有一首温泉诗,诗云: 圣水出温泉,新阳万里传。 常居安乐国,多报未来缘。 泉池多孔,旧有长8米、宽2米的主池。清同治《宁乡县志》载:“其泉有三坎,上沸中热下温”,上可 毛,中可涤衣,下供沐浴。明清之际学者陶汝鼐《汤泉赋》赞曰: 海潜阴焰,野汇集渊,岱舆之 石烂,宛渠之础波然。莽煌沾衣而愈烈,金泥拂水以如煎。白玉为樊,乃得然邱之国;黄金薄底,方浮沸海之船。至使汉苑缣缃,标奇火浣;秦台沙树,最侈烘烟。 汤泉水含氟、氡、钼等20多种成分,为低矿重碳酸钠—氟硅质水,水温达86-93℃,对关节炎、皮肤病颇有疗效,1966年即建有疗养院,今辟为休闲旅游之所。1975年建成地热发电站,装机容量300千瓦,因开发量较大,今水位下降,靠深井抽水,“汤泉沸玉”壮观不复见矣。 灰汤亦是古来名胜,今存蒋琬故居、相公桥、紫龙寺等故址。明永乐进士薛瑄《紫龙寺》联云: 水饮温泉分地脉; 雨来云洞仰神功。 灰汤还有一绝,即“灰汤鸭”。灰汤鸭产于灰汤附近的池塘中,因水中含有人体所需的铁、铜、锌、锰、镍、硅、矾、氟等14种微量元素,灰汤鸭便以其微量元素大大超过普通鸭子而驰名。鸭外形也与一般水鸭不同,趾蹼肥大,嘴喙深黄,体胖毛滑,毛色深褐。食之不同之处是骨酥髓多,据说有补血生津、滋阴润肺之功效。相传清康熙年间(1622-1722),官府分配当地农民一亩一鸭,进贡朝廷,故又称“贡鸭”。民国《宁乡县志》载:“动物类则有灰汤鸭,浮游汤泉附近,肉肥美,骨有髓……近日官厨以为珍馔。”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著名文人王闿运曾来灰汤开鸭宴诗会,赋诗云: 东鹜山前冬鹜肥,汤泉温泉养毛衣。久闻下箸胜鸭炙,莫惜随笼别鹭矶。 旧例羞珍烦(“马”+“日”)致,新河馀粟损戌机。老来补首须真髓,犹恐摩尼见火飞。 (本文录自湖南地图出版社2009年版《山水洲城——长沙》,主编陈泽珲,撰稿陈先枢。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5:43 , Processed in 0.08961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