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湘浏盆地育长沙

2009-7-30 11:1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576|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长沙位于湘江和浏阳河交汇的河谷阶地,周围为地势较高的山峦,可谓“环城皆山也”。其地形属于盆地,习称之湘浏盆地,亦称长沙盆地、长浏盆地或长平盆地。经过数十万年的地质变化和大自然的侵蚀,湘浏盆地形成了南高北低、丘涧交错、红岩白沙3个较为明显的地貌特征。使得这一范围内地貌变化多姿多彩。

长沙城区西侧为低山区。盆地西侧止于河西岳麓山,山势中部高,南北低,碧虚岭海拔300.8米,为岳麓山最高峰。山前有天马山、凤凰山大小岗丘罗列。山后有桃花岭、金牛岭等丛峦叠翠,群山混然一体,形成长沙的屏障,人们赞誉为“丘嶂屏开,秀如琢玉”。据唐《元和郡县志》,岳麓山“盖衡山之足也,故以麓名”。因此,历来认其为南岳七十二峰之最后一峰,名流雅士多有吟咏,如清罗源汉《游岳麓》诗云:“千里望衡先望麓,相将七二数云寰。”由于岳麓山山体为砂岩、砂砾岩、板岩等较坚硬的岩层组成,抗风化力强,故能保持低山地貌,四周断裂处经长期的侵蚀,逐渐形成沟壑、溪谷,使山体更显巍峨耸立,从白鹤泉至爱晚亭一线为一横向断裂带,发育成谷地,地下水沿断层汇向低谷,而有白鹤、青风诸名泉形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营造出了名誉宇内的岳麓山自然景观。

长沙城西北侧望城县境内分布着元古代震旦纪后期的浅变质岩和板岩组成的丘陵,海拔一般在100米左右。由于有的地层岩质坚硬,自然力剥蚀作用缓慢,形成了数座孤峰矗立,点缀于低缓的丘陵之中。滨临湘江西岸的谷山,海拔361米。谷山之西有尖山,因其山呈圆锥形,又名圭峰,海拔247米。《明一统志》谓其“巍然一峰,秀出天表”。

再西有乌山和云盖山。乌山海拔278米,据《图书集成·职方典》:“四时有乌哺其上,故名。”其山怪石嶙峋,旧有乌山八景及封院庙宇。清代宁乡籍学者王文清《乌山》诗有“日落寒烟归寺院,天空宿雾峦山河”句,以形容其巍峨深远。云盖山位于望城县莲花镇境(今属岳麓区),旧有云盖寺,为唐代长沙“十大丛林”之一。山有虎溪蛇井,山水清幽,崖岫回亘,每到春来,景色更加迷人,明诗人李永傅《云游云盖山》诗云:“云穿风转媚,溪暖日初晴。洞里千年鹤,林间百啭莺。”

长沙城东北侧为花岗岩低山丘陵地带。此处山体多以云母花岗岩构成,地表发育的土壤多为沙土和黄砂土,山势均较陡峭,山脊多不相连,高者海拔达500余米。湘江东岸的鹅羊山,高仅海拔140米,但因其庄落平野,使人感觉突兀矗立。据《明一统志》载:“山多奇石,或踞或立,状若鹅羊,故名。”相传其为道家福地,旧有鹅羊八景及寺观。鹅羊山东北有黑麋峰,距长沙约30公里,海拔591米,在唐代名洞阳山,山上有洞阳寺,树木葱郁,景色宜人,历代为旅游胜地。再东北有影珠山、天华山、飘风山、明月山等,均为风景秀丽的千古山。

长沙城东侧和东南侧为红岩丘岗。主要以红砂岩和砂砾岩构成的小山组成的丘陵,海拔一般100米左右。这些小山丘岩质较松散,易于风化成红岩岗地。但亦有个别因岩基坚硬,虽久经剥蚀,仍耸立于红岩丘岗之中,如鹤立鸡群。有名的如罗洋山,位于烈士公园北端,其东面受浏阳河切削,悬崖壁立,为城东一景。据《清一统志》载:“罗洋山一名大富山,峰峦秀拔,水流环带,为一县之胜境。”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罗洋山》诗云:

绕廓青山一座佳,登高满袖贮烟霞。

星沙景物堪凝眺,遍地桑林遍囿花。

盆地中心为沿江的冲积阶地,是长沙城市主要建设地带,其地层主要是第四纪更新世的冲积性网纹红土和砂砾。北起湘、浏二水交汇的新河三角洲为第一级台地,海拔约30米,高出湘江常年水位约10米。到今五一广场、黄兴路一带为第二级台地,高出湘江常年水位约30米,长沙古城主要分布在这一级台地。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现在第六级、第七级阶地都逐步建设成为新城区了。

湘浏盆地地貌的形成,是古代地质运动的结果,早在地质时代的元古代震旦纪时,此地还在一个广阔的古海槽之中,沉积着最古老的岩层—浅海碎屑岩,这些沉积物曾在今银盆岭至 湾镇一带的断层暴露出来。后来经过雪峰运动和加里东运动,江南古陆地隆起。到中生代三迭纪的印支运动,今湖南各地受到扭曲、断裂、褶皱等作用,使海水全部退出,东北往西南走向排列的山地、拗陷槽谷出现雏形。中生代侏罗纪的燕山运动后,本地区地层断裂拗陷逐渐演变为山间盆地,奠定了湘浏盆地的基础骨架。盆地内堆积的白垩—第三纪砂砾岩层,在当时干燥炎热的条件下,成为红色岩层。后来在第三纪末到第四纪的新构造运动中,今湖南地区发生了间歇性掀斜式抬升运动,湘南抬升量大,造成了湘浏盆地南高北低,并使盆地内河谷阶地形成梯级展布,地表起伏幅度也随之增大,出现低山、丘岗平原等多种地貌。至第四纪初,地球气候变冷,出现冰期,丘岗崩塌,岩石碎屑地积于河床之中,因而形成白沙井砾石层。后来经过间冰期的湿热气候及长期的风化、淋沥作用,在砾石层上,覆盖着白斑网纹红土。因此,三、四纪之交的新构造运动和第四纪气候的变化,是本地区地貌发育的基本原因,地质时代的地壳运动和自然界的外力相互作用,形成了长沙地区千姿百态的地貌。

如果把长沙比做向下俯冲的雄鹰,浏阳和宁乡则是雄鹰向上抬起的两翼。浏阳和宁乡的地势明显高于长沙和望城。

浏阳整个地势东北高峻,向西南倾斜递降,越近长沙,地势越低。最高峰大围山七星岭海拔1607.9米,最低柏加乡杉湾里的一级阶地,海拔仅37.5米,高差1570.4米。地势高低起伏极大。主要山体脉络清楚,皆呈北东至南西走向的雁行背斜山地。岭谷平行相间,形成官渡、大瑶、北盛3个较大盆地和一个浏阳河谷地。各类地貌组合分布,基本上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山、丘、岗、平,呈阶梯状,并大致沿着浏阳河谷地北、东、南三面呈断续性环带状分层排列递降。同时沿捞刀河、浏阳河、南川河谷地两侧逐级抬升,具有高低分层、逐步过渡的分布规律。

宁乡县境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大致由西向东倾斜,越近长沙,地势越低。西部有瓦子寨、扶王山、尖峰顶等13座海拔800米以上和大仑上、九折仑、大竹仑等28座海拔600800米的山峰,其中瓦子寨海拔1070.8米,为县境最高点。东北部海拔多在100米以下,朱良桥乡与望城县接壤的团头湖,海拔28.7米,为县境最低点。东西高差达1042.1米。南部地面坡度为15°-25°,北部地面坡度为10°-15°。宁乡县境地形,西部高山盘踞,南缘山地环绕,东南丘陵起伏,北部岗地绵延,东北平原辽阔,中部为沩江谷地。大体轮廓为北、西、南三面向中倾斜,呈朝东北开口的凹形盆地。

远古的地质构造运动,为人类诞生以后的社会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客观条件。湘浏盆地内沉积物中,储存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长沙地区蕴藏的矿产种类繁多,特别是非金属矿独具特色。现已探明可供开采利用的矿产有40多种。浏阳永和磷矿闻名全国;浏阳菊花石举世罕见;浏阳海泡石储量全国第一;宁乡煤炭坝的烟煤,以热量大而著称;望城丁字湾的花岗石和坪塘的石灰石都是十分重要的建筑材料;铜官的陶泥在唐代就创制出为中国陶瓷史树立了里程碑的釉下彩瓷器。

湘浏盆地岗峦起伏,河谷纵横,缓坡阶地,土肥水美,为发展农业提供了理想的条件,长沙产的水鱼,早在西周时就作为贡品到了中原。柑橘、茶叶、油茶、油桐等经济作物亦久有盛名,南朝鲍照有《咏橘》诗云:

橘生湘水侧,菲陋人莫传。

逢君金华宴,得在玉几前。

长沙的粮食作物,7000年前的南 遗址中已有稻壳遗物。据《史纪·越王勾践世家》载:“雠、庞、长沙,楚之粟也。”说明长沙在春秋战国时已成为楚国的粮仓。

大自然造化了湘浏盆地,湘浏盆地又孕育了古城长沙。

(本文录自湖南地图出版社2009年版《山水洲城——长沙》,主编陈泽珲,撰稿陈先枢。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7-8 16:22 , Processed in 0.13413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