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同兴”字号最早出现在省城,是在康熙(166一1722)年间,当时长沙东乡沙坪焦塘坡生产剃刀的手工匠董元春在小古道巷口开设了一家董同兴剃刀店。该店开业不久就收购捞刀河剪刀坯,精制加工出售。位于长沙北门外的捞刀河镇,生产刀剪的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就有生产“三刀”(剪刀、菜刀、剃刀)的作坊数百户,约占当地农户的五分之一。所产剪刀采用“镶钢锻打”工艺,锋利无比,而且精巧合缝,松紧适宜,品种繁多,式样美观,清初就小有名气。当时学院(今学院街)考棚距小食道巷。不远,每届全省乡试考生慕名,都要买把剪刀带回乡,“董同兴”得以声名远扬。后经“董同兴”几代人的努力,“董同兴”已与杭州“张小泉”、北京“王麻子”齐名,一并被誉为中国三大名剪。 到乾隆年间,长沙除董元春的嫡系子孙开设“董同兴”、“董同升”、“董同新”3个店铺外,市内还有“老董同兴”、“真董同兴”和与董同兴同名同音的刀剪店二三十户,争名争市,互不相让。有的甚至在店牌上写上“只此一家,并无子孙分店”、“三百年老店,世代相传”等字样,今人真假莫辨。于是,3家正宗的董氏店铺联名状告侵权者。经善化县署衙门判决,南正街刀剪号除董氏3家外,均不得冠以“董”字;南正街以外的刀剪号,用‘懂”字者须加某记字样。民国以后,董同兴老店为防假冒,是出了“真老董同兴”招牌,这块招牌至今还保存在长沙县焦塘坡董文达家中。1956年,“董同兴”公私合营,其技工先后归入捞刀河刀剪厂。 (原载《长沙晚报》1999年4月8日)(本文来源《湘城文史丛谈》陈先枢/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3:57 , Processed in 0.30459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