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起司门口,东至柑子园的老解放路,终于打破“瓶颈”,加紧拓宽。解放路的变迁印证着古城长沙的沧桑巨变。 老解放路在明代系“城中城”吉藩府南门外的一条护城河。清初,藩府毁弃,这条护城河便填平成了街道,因河上原有3座青石砌的桥,故街以“青石’名之,司门口至登隆街口称“青石街”,登隆街口至柑子园称“青石桥”。到清道光年间,青石桥街已成为省城商业繁华之区,街上名店鳞次林比,名产驰誉遗迹。爵禄斋的帽子、马恒记的鞋子。裕源绸缎庄的绸子、徐元吉斋的元宵它子、徐长兴的鸭子、德馨斋的金钩鲜肉饼子、陈家铺子的益阳伞子、钱清汉楼“双妹子”牌香粉,以及和善记的老板王胖子。饶道生屠访砍肉的饶妹子等10个带“子”的产品或经营者被誉为“桥上十子”,为人津津乐道。光绪以后,长沙商业的繁华之区逐步转向八角亭,但青石桥著名的店铺尚有玉楼东酒家、曲园酒家和吴元泰酱园等。 1937年,青石桥街改建成马路,名中正路,为当时长沙市兴建的4条马路之一,初为渣石路面,中央铺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中正路改名解放路,此时该路已年久失修,残损不堪。1954年解放路彻底翻修,在原路面上加铺水结石底层和贯入式沥青面层,路幅拓宽为 (原载《长沙晚报》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1 20:57 , Processed in 0.09232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