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朱张渡岸上,妙高峰南侧大片洼地,古代是一片泽国,旧称老龙潭。潭有小港直通湘江,港上横跨石桥,名大椿桥,系清嘉庆间重修。老龙潭还与城南书院(今湖南第一师范地)的纳湖相连。当年朱熹、张栻同舟共渡湘江,就是直接从城南书院登舟,经老龙潭、大椿桥前往朱张渡的。 老龙潭又名锡山塘。张栻有诗云“源源锡塘水,汇此南城阴。岸花有开落,水盈无浅深。”锡山塘因妙高峰东侧(今天心游路一带高地)的山而得名。锡山山坳的白沙泉脉为老龙潭水的源头。锡山又因唐王锡隐居于此而得名。明崇帧《长沙府志》载,山上有龙王庙,祷雨多应。南宋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夏,长沙久旱不雨,时值大理学家,时称西山先生的真德秀以宝谟阁待制。荆湖南路安抚使知潭州。真德秀忧心如焚,乃把太乙真人于岳麓山湘江亭。当晚大雨倾盆,下了十刻之久。德秀欣然日:“洋洋湘流,神龙逌宅。盖哀斯人,亟沛之泽。膏我田畴,活我黍稷。庙于江神,维以报德。”再过十日,又下了一场大雨,通守张侯国遂筹划在“面苍峦,俯碧流”的原龙王庙旧址新建龙王祠。当年十二月祠告成,真德秀为之作记。从此,老龙潭的名声流传更广,后世每逢天旱,百姓莫不向老龙潭求雨。 到清代,老龙潭水面依旧辽阔,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长沙府疆域图》上便绘有大片老龙潭水。乾道间诗人毛国翰《老龙潭》诗亦云:“连山东南断,壁立对江口。百尺龙窟深,移来岁时久。积气号泱蟒,嵌空湿牛斗。当时裂地轴,开辟存虚受。” 清末修筑粤汉铁路,老龙潭的中间筑成路基,老龙潭逐分成南北两部。潭水终于止不住火车的奔驰,铁路两侧渐渐填塞,潭的面积不断缩小,直至最终从地图上消失。20世纪80年代后,铁路外迁,今日老龙潭已成一条崭新的“白沙路”。(《长沙晚报》“沿江史迹钩沉”约稿) 龙王祠歌 宋·真德秀 龙之潜兮幽幽,或江而潭兮或山而湫。 謇何为兮安卧,不我民兮肯顾。 忧旱熯兮良苦,岁将饥兮谁愬。 迟龙君兮不来,极予目兮湘浦。 龙之升兮云从,变化欻砉兮有雷有风。 腾百川兮雨四极,膏大田兮稼滋。 殖崇崇兮新宫,觞豆洁兮粢盛。 丰冀龙君兮我飨,胙我民兮无穷。 (本文来源《湘城文史丛谈》陈先枢/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1 21:39 , Processed in 0.18695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