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善化县志》说,朱张渡又日灵官渡。误也。朱张渡在大椿桥下河处,而灵官渡位于楚湘街江畔,一在妙高峰南,一在妙高峰北。明崇恢《长沙府志》载:“灵官渡,善化西,古皆于此渡江,无风波险。”为何此处无风波险,《图书集成·职方典》解释说:“惟此处江心有中洲,虽大风,无浪。”大概有人便以为有灵症(仙官)相佑,故命名为灵官渡了吧。该书又说,“于此过渡至洲,横行百步,江心一带有浮桥,在岳麓书院登岸,里人最称便焉。” 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两任湖南巡折阿里哀、蒋博,为“力济巨川”,先后大修古渡口。正在湖南办案的御史胡定还慷慨解囊,捐出自己的傣禄以支持这一善举。乾隆十年(公元1746年)善化知县明英重建碑亭,并作《重建灵官古渡碑记》。碑记对两任湘抚整修灵官渡之义举大加吹捧。记日:“士区感激于浩荡思游,诗删匏叶;泳游于澄清化日,歌满桃花。峰峰传弦诵之声,八百孤寒此日,中流自在;脉脉绘文章之状,三千锦绣今朝,济胜何多。”赞辞虽过,骈对颇工。 近代灵官渡却值一记。1896年,长沙早期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朱昌琳与汪诒书等在灵官渡合力创建湘裕炼锑厂,开长沙炼锑业先河。1908年梁焕奎又在附近创建华昌炼锑公司。灵官渡因之成为湖南省最大的矿产品转运码头,灵官渡锑矿价格一度成为锑矿行情的晴雨表。1920年,谭延闿第三次督湘时,辛亥革命志士刘昆涛自株洲迁葬于岳麓山,因执绋之便,灵枢从灵官渡下河直达西岸的牌楼口,…此类事件,所在多多,前人已记之,不劳我多赘几言。 (原载《长沙晚报》2001年3月13日)(本文来源《湘城文史丛谈》陈先枢/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1 22:51 , Processed in 0.1225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