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湘绣:紧针密线“牵”起千年岁月

2009-7-29 08:2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17|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人民日报

有人说,湘绣像一卷画轴,浓渲淡染,举世无双;有人说,它更像一首诗歌,高叹低吟,回味无穷;也有人说,湘绣就是一幅湘女图,以女子之指,绣女儿之情。低眉敛眸之间,针起针落,不觉已过千年。

我们的故事,就从千年前说起。

一段传说开启的历史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中国南方,人们用文身的办法立定盟约。有一次,一个名叫女红的姑娘在缝衣时,不小心针扎破手,血色沾衣。她灵机一动,对照文身的图案,在衣服上一针一线绣了起来。她还用上五色染丝,又模仿自己辫子的结构,埋头做了七天七夜,一件缤纷的五彩衣在她手中诞生,光彩夺目,比刺绘在身上的更好看。从此以后,人们用这种方法代替了文身,并把这种锦绣针刺的工艺称为“女红”,代代相传,以此来纪念她。

没想到,在若干年后的湖南,这个美丽的传说奇迹般地复活了。1958年,长沙楚墓中出土了两件绣品:在极细密的丝绢上,针脚整齐、绣工精细地刺着一对活灵活现的游龙惊凤,一时震惊中外。

经专家考证,这是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的刺绣实物之一,它来自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汉墓,41件带有10余种图案、18种色相的刺绣衣物重见天日,湘绣的美名从此天下传扬。

绣虎能“啸”的独门绝技

中国四大名绣中,“苏猫、湘虎”是不争之说。湘绣的虎为何传为美谈呢?这里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月宫嫦娥曾被贬下凡,由于她有一身好绣工,于是擅湘绣的姑娘们纷纷焚香祈求,希望能得到嫦娥的真传。有一天,来了一位穿着破烂、身材干瘪的老婆婆,踉踉跄跄地走到一个绣女旁边,向她讨口饭吃。绣女连忙给老人让座,又是沏茶又是热饭。老婆婆见她绣的老虎耳厚、眼板、皮毛硬,一点活气也没有,就拿起针绣了一通,然后对着老虎吹了口气。瞬间,这老虎就像活了似的,须抖眉动,毛松尾翘,眼睛炯亮,猛然一声长啸,撼天动地。绣女看得惊呆了。原来这老婆婆就是下凡的嫦娥,她的绣虎绝技只传给人间善良的绣女呢。

传说归传说,真正的绣虎绝技,是数代湘绣艺人不懈钻研的结果。绣虎之难,难在皮毛。为了表现猛虎皮毛的质感,湘绣艺人在毛针的基础上创制了鬅毛针。它的绣法极其讲究:丝线排列成聚散状撑开,一端粗疏、松散,一端细密,使之如同真毛一样。一端入肉,一端鬅起。经过艺人层层加绣后,虎毛力贯毫端,毛色斑斓,生动逼真。

除了针法,配线也堪称一绝。为了生动地表现虎的凶猛性格和神态,要用上粗、细、浓、淡各色丝绒线,其中,虎眼的配线尤是精细。一只眼睛,要用黑、白、暗绿、棕、蓝、黄等八九种颜色,又以黄色为主,使色调浓淡混合,利用丝线的光泽反射,使眼睛晶体透明,闪闪发光,极具真实感。

今天,绣虎又有了新突破。工艺最精的要数双面全异绣,即在一块薄如蝉翼的底料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经典的作品是一幅题为《狮虎》的坐屏绣。它的一面是一只仰天长啸的上山虎,另一面则是一只低首夜行的下山狮。正面的虎头转到反面变成了狮尾,巧妙的设计与变化的针法相结合,惟妙惟肖,令人瞠目。

祥云小屋传出绣女传奇

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不足100平方米的湖南小屋内,她和她的湘绣始终被镁光灯追逐。她不是明星,却受到了世界瞩目;她与针为伴,却绣出了美丽人生。她叫江再红,是古老湘绣技艺的新传人。

“好多游客都不相信,他们说这比照片还逼真,怎么可能是绣的呢?!”江再红拿出她在祥云小屋里绣的荷花向我们介绍。其实我们也很难相信,这幅意境清雅、灵动飘逸的荷花,居然出自眼前这位年轻干练的女子。

江再红是湘绣世家的第七代传人,18岁那年,省湘绣厂招绣工,江再红毫不犹豫地去了。在那里,她有幸成为了中国刺绣大师周金秀、刘爱云的学徒。由于她底子好、悟性高,刺绣工夫进步很快。第二年,她和她的同事接了件“大活儿”。一个外商被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绣片震撼,想要复制一份作为收藏,这可难坏了湘绣厂。那是2000多年前的技艺,早已失传。倔强的江再红偏要试一试,这一试不要紧,还真把失传已久的连珠针技法给抢救活了!

正是凭着这股子拗劲儿,她由绣工当上了老板,并创立了自己的品牌。38岁那年,江再红成为最年轻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由她主创的世界最大双面绣在法国展出时,被誉为“惊世之作”,由法国收藏家珍藏;而她耗时一年完成的作品《狮啸雄风》,最近又被国家博物馆珍藏。

走进地处市中心的再红湘绣所,近百幅风格迥异、色彩缤纷的绣品,令人看得眼花缭乱,价钱从几百元到100多万元的都有。如何分辨绣品的良莠呢?“远看造型近看花。”江再红向我们面授机宜,“造型,是指构图,包括整体与局部的比例,形体与细节等;花,就是指图案,是否紧针密线,绣平色光”。

小乡镇“绣”出大名气

在湖南省地图上,即便举着放大镜,也难找到“长沙沙坪”这个小地方。可提起湘绣,这里的名气却大得惊人。《长沙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清朝同治年间)‘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当时城内绣庄密布,随处可见“母友相传,邻亲相授”的传艺学艺生动场面。到了清末,湘绣已经遍及城乡,绣工逾万,年产绣品2万多件。

百年过去,如今的沙坪,建起了湘绣商业街。绣品店分坐两侧,仍沿用古时前铺后坊的格局。绣女们走出家门,迈进工厂;绣品冠上商标,远渡重洋;骑马的乡绅不见了,蓝眼睛的外商来了;过去闺中赏玩的摆件,而今斩获国际金奖。

“说不定将来这里会建成一个湘绣产业园!”长沙市湘绣协会副秘书长王家声每次来到沙坪,都要从牌坊口下车,挨家挨户地去绣品店里走走。他说,“湘绣起源民间,散落民间,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珍珠’串成‘项链’”。

斗转星移,传统的湘绣悄然焕发着新生。今天的绣品店里,各色杰作精彩纷呈:从大红大绿的牡丹,到清幽淡雅的玉兰,可见审美走向多元;从写意居多的国画,到浓墨重彩的油画,呈现出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从名画摹帖,到个性定制,则展现出湘绣开始走下殿堂,踏入寻常百姓家……(何 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9 13:19 , Processed in 0.09399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