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洲副刊”目前载文介绍曾国藩归葬长沙始末,使人联想到昔日长沙另一胜迹——曾国藩祠。 曾国藩于同治十一年三月初四(公元1 872年3月12日)去世。次年,清廷上谕在长沙建曾国藩祠。湖南当局随即选址在长沙今实验中学、省少儿图书馆一带大兴土木。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祠园落成。据湘抚王文韶《敕建曾文正公祠碑》载:“(曾祠)度地小吴门内,纵七十八丈,横四十八丈,中建崇祠凡四重,上下亭各一,为门三,门首牌楼一,东西序称是。又西为思贤讲舍。计舍、室、庭、营、厢、庖共一百七十有八间。有池,广袤十数亩。为桥一、楼一、亭五、台二。池畔垒石为山,杂莳花木,翼以回廊,缭以崇垣,垣周二百六十丈。”于此可想见曾祠规模之宏大。 祠中之园名“浩园”,为清末长沙城中最大园林之一,也是省城名流雅集之所。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春,以病辞归的郭嵩焘即与刘坤一、彭玉麟、朱昌琳等11人会觞浩园,每人作画一幅,刊于祠壁,以志湖湘韵事。彭玉麟据石作古梅,高达八尺,题诗云“莫言老干坚如铁,曾历千霜万雪来。” 在此之前郭嵩焘“在总理衙门行走”,1879年受副使北京刘锡鸿构陷,告病而归。郭回到长沙后“谋一洗三书院陋习”,“讲求征实致用学”,于是借曾祠西隅,辟为讲舍,额曰“思贤”。讲舍于光绪七年三月二十六日(公元 1887至1888年湘潭王闯运一度主持讲舍,1890年郭将主讲之席让与王先谦。王先谦复在讲舍旁创立思贤书局,至1909年前后,刊刻图书不下百数种。其校刊精致,成为今日藏书家争相搜寻的珍品。 20世纪初,长沙时兴新式学堂,思贤讲舍停办,郭氏亦已辞世,而曾祠也渐趋门庭冷落。日本国汉学家宇野哲人1906年游历中国,于 曾祠另一隅的思贤讲舍旧址则于1914年被浏阳刘人熙创为船山学社。船山学社以宣扬传统国学为宗旨,刊行《船山学刊》,并建船山专祠,每年九月初一举行隆重祀事。1916年刘人熙出任湖南省督,赵启霖、黄昌年先后继任社长。翌年复在社内开办船山中学,直到1921年。同年毛泽东、何叔衡等利用船山学社的屋舍及经费开办以培养革命干部为宗旨的湖南自修大学。1923年自修大学被湖南省长赵恒惕查封。1925年船山学社恢复,社务先后由石广权和周逸等主持,续刊学报15期。曾祠及船山学社建筑大部分在1938年“文夕”大火中烧毁,仅剩下学社一片残垣。1954年学社重修,作为湖南自修大学旧址保留至今。 (原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7:42 , Processed in 0.14511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