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黄兴路”是90年前长沙辛亥革命的历史见证。 1908年8月湖南革命党人领袖焦达峰从汉口回到长沙,在黄兴路西侧的太平街马家巷同福公栈设立共进会湖南总机关。在这里组织“两湖同盟”,策划“两湖暴动”。 1910年4月,史称长沙辛亥起义前夜的“抢米风潮”发源在今黄兴路南端的碧湘街。 1911年,谭人凤受黄兴之命,秘密来到长沙,在南门口晏家塘召集在长同盟会员举行秘密会议,约与湖南同时响应广州起义。会后,同盟会员洪荣圻、文斐等组织“图强社”,在长沙府署的围墙后(今黄兴北路东侧府后街一带)租房,作为搜集官府情报的据点。 然而,时过10天,风云突变,又一村响起兵变枪声;焦、陈惨遭杀害。分别牺牲于今青少年宫所在的都督府和北二马路上,两处俱在今黄兴北路上。原立宪派首领、省参议院院长谭延闿登上都督宝座。谭延闿下令厚葬焦、陈,后位于今黄兴路北延线上的关帝庙(今湘春路小学)改为辛亥烈士祠,祭祀焦、陈和杨任及其他殉难的辛亥湖湘烈士,又在日本铸造了烈士铜像,运回长沙,亦供奉于烈士祠内。此后近半个多世纪,每逢清明时节,烈士忌辰和辛亥革命纪念日,长沙人民都要来此祭奠辛亥先烈,表达对辛亥志士的无尽哀思与敬仰。烈士铜像在“文革’’中被毁。 (原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7:32 , Processed in 0.11159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