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注:本文作于2004年,系应天心阁管理处之约而作,天心阁据此改编导游词和宣传品。 (本文来源《湘城访古》陈先枢/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史 记 篇 建阁初衷 天心阁建在长沙老城东南角古城墙上。天心阁古城墙系明洪武(1368—1398)年问长沙守御指挥使邱广所营建,元代所筑土城墙全部改用石基砖砌。天心阁建于明代是肯定的,但具体时间尚待考证。今发现有关天心阁的最早记载是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善化县知县唐源在《分地方申详》中阐述善化县在长沙城辖地范围时的一段话:“善化所辖城内地止一铺、二铺、三铺,不过自县治北抵织机巷,南抵天星阁,东抵王府稻田,西抵三府大街而已。”李汪度《重修天心阁记》明确指出“心旧作星”。明末善化廪生俞仪作有《天心阁眺望》诗: 楼高浑似踏虚空,四面云山屏障同。 指点潭州好风景,万家烟火画图中。 俞仪曾任京带指挥使,崇祯末年在浏阳与大西军作战时战死。清末学者黄兆梅为主阁所撰的对联“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正是从俞仪这首诗演化而来,它较好地概括了建阁的初衷。清光绪《善化县志》载,阁上有报警钟,“凡省中回禄,闻钟声叩报,到处皆知”。 星野之说 星野之说古已有之,但最流行的时代是明代。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长沙府志》卷一开篇首页就说:“国有分野舆地之气,与星相属,有事则见于天。登灵台而望云物,考顺逆而察灾祥,修省消弥,于是乎在作《星野》。”由此可以推断,天心阁乃是明代在长沙地势最高处所筑的观星相、祭天神的“灵台”。所以天心阁最初也叫“天星阁”。古人按星宿分野,南方七宿叫朱雀,在朱雀的尾巴上有颗小星,叫“长沙星”。与轸宿“长沙星”对应的这片地方就叫长沙,故长沙又有“星沙”的别称。《长沙府志》在引用大量古籍后说:“长沙一星,在轸中主寿命,明则多寿,子孙有庆。”这又回到了“万家烟火总关心”的初衷。 李汪度作记 从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长沙府志》长沙府疆域图上可见长沙古城东南城上绘有“天星”、“文昌”二阁。今天心阁主阁所在为原文昌阁。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因原天心(星)阁废圯,位于此地的城南书院重修文昌阁以代之,额日“天心阁”。其时,曾任日讲起居注官、《四库全书》总阅官的大学者李汪度出任湖南学政。他登上修葺一新的天心阁,欣然作《重修天心阁记》。记日:“会城东南隅,地脉隆起,崇垣跨其脊,巽龙入首,文治之祥也。冈形演迤,遥与岳麓对,上建天心、文星二阁以振其势,后乃额天心于文昌,而省其一焉。”所以,选择“地脉隆起”、“巽龙入首”之地建阁,供奉文昌帝君和奎星像,是长沙文运昌盛之举,可达“振人文而答天心”之目的。这与主管湘省教育的最高长官的心愿是完全一致的。 城南书院 清乾隆年间天心阁成为长沙文运昌盛之地,还与这一时期建在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有关。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湖南巡抚杨锡绂为减轻赴岳麓读书学子的渡江之苦,决意将岳麓诸生迁移至湘江东岸的城内就读,遂寻得天心阁下都司衙门空署一所,改建成书院,沿用宋张栻所创“城南书院”之名。历一月落成书舍80间,分正谊、主敬、进德、存诚、居业、明道六斋。从此,天心阁下一片弦诵之声。直到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巡抚左辅才把城南书院迁至600余年前的始创地妙高峰上。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天心阁城南书院旧址又改建成湘水校经堂,聘著名经学大师成孺为主讲。清末著名方志学家陈运溶《登天心阁怀古》一诗点明了天心阁、城南书院,以及湘水校经堂之问的关系,诗云: 天心阁亦鲁灵光,俯看郊原暗自伤。 岳麓城南无觅处,莫言湘水校经堂。 铁城鏖战 清咸丰二年(1852年)九月,太平军西王萧朝贵率部攻夺长沙,直达南门及天心阁下。湖南巡抚骆秉章下令将北门铁佛寺内一尊铁佛铸成两座大炮,命名为“红毛大将军”,安放城墙上轰击太平军。太平军昼夜攻城,但由于兵力单薄,难以展开围攻,使守城清军得以集中进行抵抗。萧朝贵身先士卒,执旗督战,不幸为炮弹击中,战死于城南。十月,太平军曾3次爆破轰塌南城墙四五丈、七八丈不等。正在巡抚幕府的左宗棠急中生智,令用石块填缺口,并布告凡向缺口抛石一块赏钱一千文。顿时,石块从城内各地运来,向缺口倾泻而下,砸死砸伤太平军无数,缺口迅速得以修复。太平军攻城不克,于十一月底撤去,长沙城成为太平军入湘征战以来唯一没有攻破的城池。 辛亥革命据点 自清末戊戌维新运动起,天心阁成为长沙近代史的重要见证。1898年1月熊希龄、谭嗣同等创办政治学术团体南学会,天心阁是其集会的场所之一。南学会成员唐才常、秦力山等常来此演讲,传播“开民智、伸民权、一民心”的维新思想。1905年革命党人陈家鼎受孙中山、黄兴之委托,由日本回湘组织同盟会湖南分会,禹之谟任会长,机关办事处即设在天心阁三楼。 毁之一炬 三次会战 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日军3次大举进犯长沙。中国军队奋力抵抗。3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败退。长沙成为坚持抗战达5年之久的英雄城市。由于天心阁占踞长沙城内制高点,3次会战中都成为我军重点部防的主要阵地。特别是第二次会战时,日军曾于 有亭翼然,览风物睹江流之胜; 是真勇者,执干戈卫社稷而亡。 历代修葺 天心阁自明崇祯360多年以来,一直为古城长沙的标志,为官民所重,各朝均有修葺。修葺分城墙和阁楼二部分。明末张献忠率大西军攻入长沙,城墙曾遭破坏。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洪承畴经略湖南,驻长沙,拆运明藩府砖石修筑城墙,使古城再度“城池崇屹,甲于他郡”。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城墙又遭太平军破坏。以后历届湖南巡抚骆秉章、毛鸿宾、恽世临、李瀚章、刘琨先后重修加固,增设炮台九座,并建月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双城格局。上世纪20年代,拆城墙修环城马路,仅留下天心阁这段古城墙,作为古城历史的见证。时有联云:“阁上九宵迎日月;城留一角看江山。” 天心阁自清乾隆年间大修后,嘉庆年问又有修葺。至同治四年(公元1863年),巡抚恽世临、李瀚章又“度地阁前,垒石而上,视往制扩七丈有奇,支椽其间,崇五丈,广倍之,舒其外为行廊,缭以扶栏”,规模益宏。1924年辟为公园,省政府将年久失修的旧阁全面修缮加固,又于阁之左右,仿北京文澜阁规制,增建二轩,接以复道,气势尤显壮观,惜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 1983年,长沙市人民政府在旧址上重建天心阁,1984年12月竣工。重建的天心阁由主副三阁组成,以两侧长廊相接,呈弧状布局。主阁三层,檐角飞翘,画栋朱梁,北额“楚天一览”。扶梯登阎,遥对蓝天,清风拂面,俯首四顾,山、水、洲、城尽收眼底。 (本文来源《湘城访古》陈先枢/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7:50 , Processed in 0.09159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