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天心阁史话之史记篇

2009-7-28 22:3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00|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作者注:本文作于2004年,系应天心阁管理处之约而作,天心阁据此改编导游词和宣传品。

(本文来源《湘城访古》陈先枢/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建阁初衷

    天心阁建在长沙老城东南角古城墙上。天心阁古城墙系明洪武(13681398)年问长沙守御指挥使邱广所营建,元代所筑土城墙全部改用石基砖砌。天心阁建于明代是肯定的,但具体时间尚待考证。今发现有关天心阁的最早记载是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善化县知县唐源在《分地方申详》中阐述善化县在长沙城辖地范围时的一段话:“善化所辖城内地止一铺、二铺、三铺,不过自县治北抵织机巷,南抵天星阁,东抵王府稻田,西抵三府大街而已。”李汪度《重修天心阁记》明确指出“心旧作星”。明末善化廪生俞仪作有《天心阁眺望》诗:

楼高浑似踏虚空,四面云山屏障同。

指点潭州好风景,万家烟火画图中。

    俞仪曾任京带指挥使,崇祯末年在浏阳与大西军作战时战死。清末学者黄兆梅为主阁所撰的对联“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正是从俞仪这首诗演化而来,它较好地概括了建阁的初衷。清光绪《善化县志》载,阁上有报警钟,“凡省中回禄,闻钟声叩报,到处皆知”。

 

星野之说

    星野之说古已有之,但最流行的时代是明代。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长沙府志》卷一开篇首页就说:“国有分野舆地之气,与星相属,有事则见于天。登灵台而望云物,考顺逆而察灾祥,修省消弥,于是乎在作《星野》。”由此可以推断,天心阁乃是明代在长沙地势最高处所筑的观星相、祭天神的“灵台”。所以天心阁最初也叫“天星阁”。古人按星宿分野,南方七宿叫朱雀,在朱雀的尾巴上有颗小星,叫“长沙星”。与轸宿“长沙星”对应的这片地方就叫长沙,故长沙又有“星沙”的别称。《长沙府志》在引用大量古籍后说:“长沙一星,在轸中主寿命,明则多寿,子孙有庆。”这又回到了“万家烟火总关心”的初衷。

 

李汪度作记

    从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长沙府志》长沙府疆域图上可见长沙古城东南城上绘有“天星”、“文昌”二阁。今天心阁主阁所在为原文昌阁。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因原天心()阁废圯,位于此地的城南书院重修文昌阁以代之,额日“天心阁”。其时,曾任日讲起居注官、《四库全书》总阅官的大学者李汪度出任湖南学政。他登上修葺一新的天心阁,欣然作《重修天心阁记》。记日:“会城东南隅,地脉隆起,崇垣跨其脊,巽龙入首,文治之祥也。冈形演迤,遥与岳麓对,上建天心、文星二阁以振其势,后乃额天心于文昌,而省其一焉。”所以,选择“地脉隆起”、“巽龙入首”之地建阁,供奉文昌帝君和奎星像,是长沙文运昌盛之举,可达“振人文而答天心”之目的。这与主管湘省教育的最高长官的心愿是完全一致的。

 

城南书院

    清乾隆年间天心阁成为长沙文运昌盛之地,还与这一时期建在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有关。乾隆十年(公元1745),湖南巡抚杨锡绂为减轻赴岳麓读书学子的渡江之苦,决意将岳麓诸生迁移至湘江东岸的城内就读,遂寻得天心阁下都司衙门空署一所,改建成书院,沿用宋张栻所创“城南书院”之名。历一月落成书舍80间,分正谊、主敬、进德、存诚、居业、明道六斋。从此,天心阁下一片弦诵之声。直到道光二年(公元1822),巡抚左辅才把城南书院迁至600余年前的始创地妙高峰上。光绪元年(公元1875)天心阁城南书院旧址又改建成湘水校经堂,聘著名经学大师成孺为主讲。清末著名方志学家陈运溶《登天心阁怀古》一诗点明了天心阁、城南书院,以及湘水校经堂之问的关系,诗云:

天心阁亦鲁灵光,俯看郊原暗自伤。

岳麓城南无觅处,莫言湘水校经堂。

 

铁城鏖战

    清咸丰二年(1852)九月,太平军西王萧朝贵率部攻夺长沙,直达南门及天心阁下。湖南巡抚骆秉章下令将北门铁佛寺内一尊铁佛铸成两座大炮,命名为“红毛大将军”,安放城墙上轰击太平军。太平军昼夜攻城,但由于兵力单薄,难以展开围攻,使守城清军得以集中进行抵抗。萧朝贵身先士卒,执旗督战,不幸为炮弹击中,战死于城南。十月,太平军曾3次爆破轰塌南城墙四五丈、七八丈不等。正在巡抚幕府的左宗棠急中生智,令用石块填缺口,并布告凡向缺口抛石一块赏钱一千文。顿时,石块从城内各地运来,向缺口倾泻而下,砸死砸伤太平军无数,缺口迅速得以修复。太平军攻城不克,于十一月底撤去,长沙城成为太平军入湘征战以来唯一没有攻破的城池。

 

辛亥革命据点

    自清末戊戌维新运动起,天心阁成为长沙近代史的重要见证。18981月熊希龄、谭嗣同等创办政治学术团体南学会,天心阁是其集会的场所之一。南学会成员唐才常、秦力山等常来此演讲,传播“开民智、伸民权、一民心”的维新思想。1905年革命党人陈家鼎受孙中山、黄兴之委托,由日本回湘组织同盟会湖南分会,禹之谟任会长,机关办事处即设在天心阁三楼。191132广州起义前夕,省会新军领导人刘文锦召集同志56人在阁上开会,图谋策应。后因事泄,抚署发出暗杀令。刘文锦获悉,辗转逃至上海,得以幸免。同年1010日,武昌起义爆发,长沙首先响应。18日,焦达峰、陈作新等在贾太傅祠开会,决定起义。同时,陈作新密约新军同志在天心阁中策划布置。22日起义一举成功,焦达峰、陈作新被推为湖南军政府正副都督。

 

毁之一炬

    19381111,日本侵略军攻陷岳阳。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收到蒋介石发来的电报:“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长沙警备司令部奉命制定放火焚毁长沙的计划,并预定以天心阁举火为号。13日凌晨,南门某处突然起火,放火队员误以为信号,便四处点火,一场旷世大火骤然而起。天心阁也付之一炬,化为一堆废墟。16日清晨,赶到长沙的国民政府政治部部长陈诚和副部长周恩来随蒋介石登上天心阁废墟,凭高远眺,只见整个长沙一片焦土瓦砾,甚感惋惜。随即,周恩来召集政治部三厅人员一百余人在天心阁前集会,布置救灾工作。周恩来发表讲话,提出“惩办肇事祸首,积极救济灾民。”同时又指出“这一切都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疯狂侵略所引起的,要把仇恨记在日本帝国主义身上,振作精神,重建家园。”

 

三次会战

    19399月至194112月,日军3次大举进犯长沙。中国军队奋力抵抗。3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败退。长沙成为坚持抗战达5年之久的英雄城市。由于天心阁占踞长沙城内制高点,3次会战中都成为我军重点部防的主要阵地。特别是第二次会战时,日军曾于1941927晚攻入长沙,天心阁阵地直接面临敌军的强攻。据守天心阁的官兵抱定与长沙共存亡的决心,誓死一拼,最终击退敌军进攻。由于敌军始终未能占领长沙城制高点,加之我军各部重振旗鼓,向长沙迅速集结,占领长沙仅3天的日军被迫撤退。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在保卫长沙战斗中牺牲的将士,特在天心阁城墙的北端建十六柱斗拱、八角歇山顶亭一座,名曰“崇烈亭”。徐祯立撰联云:

有亭翼然,览风物睹江流之胜;

是真勇者,执干戈卫社稷而亡。

 

历代修葺

    天心阁自明崇祯360多年以来,一直为古城长沙的标志,为官民所重,各朝均有修葺。修葺分城墙和阁楼二部分。明末张献忠率大西军攻入长沙,城墙曾遭破坏。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洪承畴经略湖南,驻长沙,拆运明藩府砖石修筑城墙,使古城再度“城池崇屹,甲于他郡”。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城墙又遭太平军破坏。以后历届湖南巡抚骆秉章、毛鸿宾、恽世临、李瀚章、刘琨先后重修加固,增设炮台九座,并建月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双城格局。上世纪20年代,拆城墙修环城马路,仅留下天心阁这段古城墙,作为古城历史的见证。时有联云:“阁上九宵迎日月;城留一角看江山。”

天心阁自清乾隆年间大修后,嘉庆年问又有修葺。至同治四年(公元1863),巡抚恽世临、李瀚章又“度地阁前,垒石而上,视往制扩七丈有奇,支椽其间,崇五丈,广倍之,舒其外为行廊,缭以扶栏”,规模益宏。1924年辟为公园,省政府将年久失修的旧阁全面修缮加固,又于阁之左右,仿北京文澜阁规制,增建二轩,接以复道,气势尤显壮观,惜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

    1983年,长沙市人民政府在旧址上重建天心阁,198412月竣工。重建的天心阁由主副三阁组成,以两侧长廊相接,呈弧状布局。主阁三层,檐角飞翘,画栋朱梁,北额“楚天一览”。扶梯登阎,遥对蓝天,清风拂面,俯首四顾,山、水、洲、城尽收眼底。

(本文来源《湘城访古》陈先枢/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 07:50 , Processed in 0.09159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