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注:本文作于2004年,系应长沙市文化局和长沙市规划局之约而作,用以制定11条历史街巷规划设计要点时参考。 (本文来源《湘城访古》陈先枢/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老城区历史风貌的保护,除把太平街地区划定为历史文化街区外,还规划了11条历史街巷,对其历史环境和街巷格局进行原真性保护。这11条街巷大致分为3片。一为化龙池片,与白果园、大小古道巷、磨盘湾、南倒脱靴、一步两搭桥,连为一片,南延至天心街,为古善化县县治所在。二为潮宗街片,与梓园、九如里、连升街连为一片,南延至吉祥巷,为古长沙县县治所在。三为古潭街片,与西文庙坪、学宫门正街、下黎家坡连为一片,为古长沙府学宫所在。为了充分发掘这些历史街巷的文化内涵,为制定详细的“规划设计要点”提供依据,特将11条街巷的特色及历史沿革整理如下。 一、化龙池 化龙池旧名玉带街、鳌背街,南起大古道巷,北止人民西路(原织机街),为长沙仅存的4条麻石路之一。麻石铺设方法与潮宗街、金线街稍有不同。两侧直铺,中央亦直铺一道麻石,将街面一分为二,左右则为横排麻石,南北走向。街道弯曲,呈S形,很有特色。“玉带”实为古长沙“八大公沟”之一。化龙池东侧便是古善化县学宫所在地。善化县学宫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按长沙府学宫规制仿建,规模宏大。化龙池东侧至今残存一段学宫青砖照墙,长约 二、白果园 从化龙池往北横过人民西路(原织机街)便是白果园,南止苏家巷。白果园旧名“老泉别径”,循别径便进入一片白果树林,故名白果园。白果园街道曲折,麻石路面保留至今。而且路面未经过大的整修,是最原始的古道,文物价值不言而喻。民国时期,白果园为公馆集中之区,程潜、郑家溉等名人的公馆位于此街。程潜(1882—1968),长沙府醴陵人,1947年回湘任湖南省政府主席,1949年8月与陈明仁将军共同宣告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湖南省省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郑家溉(1871—1944),著名书法家、清末翰林,长沙县白沙乡人。1944年6月长沙沦陷,Et军逼其出任维持会长,遭严辞拒绝。在日军劫持途中,纵身跳塘,以死明志。 三、大古道巷 大古道巷西起黄兴南路,东接县正街。街上旧有古道观,名洗药庵。传说隋唐间大医学家、号称“药王”的孙思邈隐居长沙时,曾在此洗药。洗药庵焚于1938年“文夕”大火,遗址在今大古道巷小学。原有洗药井,废于1964年。旁有小巷名“鸡公坡”,1971年并入大古道巷。清刘献廷《广阳杂记》载,清学者彭岳放故宅在鸡公坡,“门径幽寂,有山林之致,书其门‘白发消穷达,青山傲古今’”。大古道巷之东县正街乃善化县署所在地,其故址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南区人民政府驻地。县署由两个建筑群组成,南日“抚循苍赤”,北日“乐只堂”。县署大门悬联云:“春风善也;时雨化之。”善化县城隍庙也在这条街上,毁于“文革”时期,“城隍庙”石碑今铺到了天心阁西门入口处的石阶级上。大古道巷北侧的“东文庙坪”是善化县学宫留下的街名。学宫的南门外有条老巷通大古道巷,因学宫西门平时紧闭,出入必走此门,因而这条街就叫“出入是门”。“出入是门”东侧趣园巷至今保存古井一口,因水质甘洌,四时不涸,故名甘露井。 四、小古道巷 小古道巷与大古道巷平行,中有“流水沟”、“云泉里”等小巷相连,西起黄兴南路,东止磨盘湾。小古道巷旧有古道观南岳行宫,宫内供奉南岳祝融大帝。祝融是传说中的火神。长沙未建火宫殿之前,南岳行宫是百姓祭祀火神的主要场所。小古道巷东南侧旧有朗公庙,留下“朗公街”之街名。传说朗公寤生,为武姜之子,其母死于难产。旧时长沙人若家有孕妇,因畏惧朗公,多去朗公庙求拜,以祈母子平安。旧时,大小古道巷为商业繁华之区,清康熙年间创立的董同兴刀剪店最初设在小古道巷口,有名的徐永盛古玩店则位于大古道巷。上世纪90年代形成“箱包一条街”。小古道巷之南的晏家塘则形成“塑料制品一条街”。 五、南倒脱靴——磨盘湾——一步两搭桥 三条巷连成一线,西起小古道巷,东止蔡锷南路,是传统民居集中地。磨盘湾系唐代护城河所经之地,因河道形似磨盘而得名。磨盘湾北侧的吊马庄,传说东汉末年关羽战长沙,从南门人城后,在这里歇马,把马吊在这里的树上,自往一边歇息。又传说,降将魏延追杀长沙太守韩玄,韩玄从城南向北逃跑,当跑到 磨盘湾一小巷时,为骗过魏延,有意将一靴子脱下,靴尖朝南放着,此巷后来就叫“南倒脱靴”。“一步两搭桥,,也是唐代护城河 经过之处,护城河上有两座并列的桥,间隔距离仅一步之遥,所 以叫“一步两搭桥”。“一步两搭桥”在“文革”时竟有“立场不稳、方向不明”之嫌,故一度更名为“反资街”。这些街巷大多数曲折迂回,两厢问或可见幽深古朴的老宅,古井点布其问,与闹市区的灯红酒绿形成鲜明的对比。 六、天心街 天心街旧为里仁坡的一部分,正对天心阁,西起今里仁坡,东止席草田,小道幽深,古树参天。街南侧有一高出街面约 七、西文庙坪 西文庙坪西起学宫门正街,东止南墙湾,呈“口”字形。西文庙坪、修文街、学宫门正街以及东学巷、西学巷等街道均由长沙府学官而名。今存石坊,花岗石构成,高约 八、古潭街——学宫门正街——下黎家坡 自西湖路口入古潭街,从下黎家坡出人民西路(原樊西巷),三街连成一线,是长沙老城区历史风貌保存较好的街区。古潭街因地处唐代古潭州碧湘门的进城之处而得名。过去古潭街北街口有一条横街名“古楼门”,疑即古潭州碧湘门的遗址。古楼门外西湖桥码头,为新修杜甫江阁所在地。古潭街一线两厢小巷众多,白鹤巷、豆豉园、孝友里、石井巷、唐家湾、狮子巷、凤栖园、望岳园、师敬湾、熊祠巷、古井巷、西陵里、德厚里、宇仁里等等,各具特色。其原始的石库门、青砖墙、四合院、回楼护栏,可窥清代里巷骨架格局。里巷内古井遍布,如遐龄井、白鹤井、泉嘶井等,有的至今水质清洌,仍可作生活用水。古潭街一带古迹繁多,府学宫、学院衙门、登瀛桥、韩玄墓、白鹤观、陶侃射蟒台、黄香井、娘娘庙、天妃宫、屈子祠、华光庙、德厚堂等等,为古街增添几分神秘色彩。师敬湾系由“司禁湾”雅化而来,古为司狱所在,民国后改为陆军监狱,革命烈士杨开慧曾关押于此。 九、潮宗街(含梓园、九如里) 潮宗街东起湘江路,西止黄兴北路(原北正街),是长沙城仅存的4条麻石路之一。潮宗街因临城门潮宗门而名,又名草场门正街,明清时是长沙县署和临湘驿站所在地,行人往来,车水马龙,旅店业特别发达。旧时潮宗街是出潮宗门达湘江河运码头的必经之道,因而成为米业、堆栈业的集中之地。尤以米市闻名于世,有德安、益华、恒丰、太丰、顺丰、义丰、友和、邓春生等10多家粮栈、米厂。潮宗街又是人文荟萃之区。清末军机大臣瞿鸿机宅第位于此街,人称“瞿相府”。1914年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在这里创办。1924年又有真耶稣教会堂在这里落户,方型麻石柱支撑着高大的教堂,木构楼梯与地板,体现了民国时期长沙的建筑风格。潮宗街原56号是1920年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的旧址。潮宗街中部一小巷,名梓园,原为刘权之公馆的后花园,今保留有一处民国旅馆及戏台。大门内深藏一个约200平方米的院子,院南耸立一座由4个木柱支撑起的歇山式台顶、飞檐翘角的戏台。台顶内部有木构藻井,虽已破损,彩绘图案仍依稀可辨。院东是一排从北向南逐步下降的封火墙,墙内为走廊,连接北西两面的二层客房和南面的戏台。梓园再往西拐一个弯是九如里,因旧有9户体面人家居此巷而得名,如民国时期省民政厅厅长曹伯闻、中央银行长沙分行经理辛衡若、原“国大代表”万衡、原黄维兵团副司令吴少洲等人公馆就在此街。“九如”又是一吉祥用语,出自《诗·小雅》中“天保九如”的祝寿之辞。两厢公馆多建于民国初期,用一色的机制红砖砌成,石库门,屋顶盖琉璃筒瓦,内部保持天井回廊结构,阳台、甬道、歇亭、花园等一应俱全。巷口门坊保存完好,“九如里”三字为著名书法家黎泽泰所书。 十、连升街 连升街北邻潮宗街,南接三贵街,呈曲尺形,相邻街巷还有群胜里、楠木厅、永清巷、福星街等。连升街、三贵街、福星街皆因清乾嘉年间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刘权之宅第位于此地而得名,其时有刘宅“前有如意,后有连升、左有三贵,右有福星”之说。今群胜里尚存国相庙遗迹。老百姓尊刘权之为国相。今庙堂已改成民居,但飞檐的庙顶还保留着原貌。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维新运动期间,刘权之故宅成为时务学堂。时务学堂停办后又办起了泰豫旅馆。1922年8月80日,原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梁启超重游故地,应老板言清华之请题写了“时务学堂故址”条幅。建筑毁于“文夕”大火,幸得已故省文史馆名誉馆长陈云章生前将梁公墨宝碑刻于时务学堂原址。楠木厅原是明吉王府广智门外的一座大牌楼,梁柱皆以巨大楠木为之,高达10余米,牌楼横书“护国佑民”四个大字,字径达 十一、吉祥巷(含同仁里) 吉祥巷西起藩城堤,东止黄兴北路。清同治《长沙县志》省城图上即有此巷名。刘权之宅第位于此街之北,相传主人为图吉利,将此街命名为“吉祥巷”。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湖北人范锦堂在此开设长沙第一家西式旅馆——大吉祥旅馆。1912年黄兴回长沙考察实业时曾下榻于此。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基督教中华圣公会负责人黄吉亭建礼拜堂于吉祥巷。次年,长沙华兴会领导人黄兴策划起义失败,曾躲避在吉祥巷教堂。1912年黄兴回长时专程造访了已迂至北正街的圣公会,题下了“耶稣圣名,敬拜宜诚;辞尊居卑,为救世人”十六个大字。吉祥巷两厢尚存多条麻石小巷,同仁里便是其中的一条。约 (本文来源《湘城访古》陈先枢/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11:16 , Processed in 1.2826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