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注:本文原载三秦出版社2003年出版《炎帝与汉民族论集》和《文史拾遗》2003年第3期,系作者向2002年“炎帝与汉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 (本文来源《湘城访古》陈先枢/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炎帝有“南方炎帝”与“北方炎帝”之分。本文以南方炎帝为研究对象,对大量与炎帝有关的古籍、传说、遗迹和考古发现进行分析演绎,论证炎帝民族以“炎”为名的本意和深刻内涵。从而揭示出湖南炎帝传说的共性,一是以农耕文化起源为中心,二是以太阳与火的崇拜为主线,以此构成辉煌的炎帝文化。 一、“炎”、炎帝与农耕文化的起源 “炎”字的甲骨文,就是用二火表示烈焰。时过四千余年仍为此义。对“炎”字的解释,有“火光上也”、“盛貌”、“热气也”、“南方也”等说。炎帝族之所以称“炎”,即与他们是一个善于利用太阳与火,并崇拜太阳与火的民族有关。炎帝为何方人氏?有两种说法。一为《国语·晋语》所载:“昔少典氏娶于有硚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把炎帝说成是黄帝的弟弟,是在姜水(在陕西岐山)成长起来的,故以姜为姓。另一说法则认为炎帝为南方人。如屈原《远游》:“指炎神而直驰兮,吾交往乎南疑。”南疑可能指湖南九嶷山。1995年在九嶷山附近的道县王蟾岩发现了距今万年前的栽培稻谷壳。这一惊人发现,给屈原的《远游》作了最恰当的注脚。 又,《列子·汤问》载:“楚之南,有炎人之国。”炎人应是炎帝族之民。楚之南,当为屈原所说的南疑。《淮南子·时则》载:“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应指楚地),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与祝融所司者万二千里。”更明确指出炎帝(即赤帝)所管辖的地区是在南方,而且地域辽阔。盛弘之《荆州记》载:“神农(即炎帝)育乎楚。”《荆州图记》载:“昔神农生于厉乡县(在湖北)。”郦道元《水经注·渗水》载:谬水的支流赐水,“水源东出大紫山,分为二水,一水西径厉乡南,水南有童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又云,“水北有九井”,“神农既诞,九井自穿”。 以上记述中,屈原《远游》、列子《汤问》等的权威性并不比《国语》逊色,而从地名遗迹来看,炎陵只有湖南一处,炎方、炎州、炎徼、炎天、炎湖(洞庭湖)、神农架都在南方,北方却少有炎帝族留下的地名痕迹。可见神农炎帝是南方农业民族的首领,而那个“成于姜水”的与黄帝是兄弟关系的姜水炎帝,应是西北游牧民族的首领。传说中,炎帝为神农氏,黄帝为轩辕氏。也就是说,炎帝是发明农耕的农业民族的领袖,黄帝是发明车骑战术的游牧民族的领袖。就文化水平来说,农业民族当然要比游牧民族先进;但就武功来说,游牧民族却超过农业民族。而人类高度文明却是农业文化的产物。从这个意义来说,以神农炎帝为代表的中华农业文化,在历史上的功绩是不可估量的。 以此为思路来探索炎帝文化,就不会被错综复杂的先秦古籍所迷惑。由于神农炎帝是农耕文化的创造者,因此,只要紧紧跟踪“农耕文化”这一线索,就可以到历史的汪洋大海中去寻找炎帝文化的蛛丝马迹。 已有的考古资料表明,黄皮肤黑眼睛的华夏人种最先起源于长江上游的云贵古陆,然后才蔓延到整个中国及其他地域。其中,沿长江往东迁徙的一支,似乎得天独厚,由于长江流域水美土沃,气候宜人,使得他们较早地进入了农耕时代。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和温暖,食品需要火来烧烤蒸煮,因此,便形成了远古人类对阳光与火光的崇拜,他们把火焰称之为“炎”,因此,把人群中懂得阴晴冷暖和善于管火用火的人尊为首领,也称之为“炎”。久而久之,这个民族便也以“炎”为族称,而这个民族的首领则被称为“炎帝”。远古时代,人们还没有姓氏,也不懂得要使用不同的称号去区别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首领。在崇尚太阳与火的部族里,凡被民主推选上来的首领,都一律称之为炎帝。因此,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经常有炎帝的称号出现在南方与北方。 “炎”的意义是阳光与火光,故远古人类发明符号时,它便被刻画为阳光形符号或火焰形符号,并把它用于族徽。到目前为止,中国最早的农耕文化遗址是洞庭湖西岸的湖南澧县彭头山和八十挡遗址,距今约九千年左右,发现有大量人工栽培稻谷的实物和三丘古稻田,可视为“神农炎帝”最早的文化遗址。其中出土有陶器与石器,也发现有刻画符号,但因资料不全,还不能确认为神农炎帝农耕文化特征的象形符号。 但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长沙市南土乇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遗址中,却发现陶器上刻画了“太阳”、“向着太阳、口含着禾苗的鸟”、“南方干栏式房屋”、“流水纹”、“花瓣纹”、“草绳纹”、“农田纹”等象形符号,明显地表现了太阳与农作物的关系。这一组颇具系统性的刻画符号,可视为神农炎帝农耕文化在艺术上的表现。特别是其中有些符号,与后世的甲骨文颇为相似,可能是中国文字最早的母形。 古籍中有关炎帝神农传说也把炎帝、祝融等看作太阳神。《吕氏春秋·孟夏纪》载:“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高诱注:丙丁,火、日也。)”《白虎通·五行》也说:“时为夏,夏之言大也。位在南方,其色赤,其音徵。徵,止也。阳度极也。其帝炎帝者,太阳也;其神祝融,祝融者,属续,其精为鸟,离为鸾。”这些古籍直截了当地告诉人们:炎帝是太阳神的化身,主要掌管南方广袤之地。《淮南子》中“时则训”、“主术训”对其辖地说得十分清楚:“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呖谷,西至三危。”这些地方大体上是炎帝神农部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先后开拓及迁徙之地。炎帝的后裔祝融则是凤(鸾)的化身,也是日神火精之类属。 至于把炎帝、祝融等视为火神的古代典籍那就更多了。如《礼记·祭法》日:“厉山氏之有天下也……(郑玄注: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日烈山氏)。”《绎史》引《周书》日:“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荒,五谷兴助,百果藏实。” 对这些载述只需略为诠释,乃知炎帝作为火神的功绩。众所周知,原始人类经过实践、摸索,逐渐懂得了以火去烧大片的处女地,用火灰(草木灰)作肥料,并且运用当时所有的简陋农具进行耕种。这样,不仅种植面积扩大了,而且作物产量也提高了。最早这样做而且成绩卓著的部族,就是炎帝神农氏。因此,郑玄注释《礼记·祭法》时把兴起于厉山的炎帝神农氏干脆称之为“烈山氏”。所谓“烈山氏”者,乃用火烧山的氏族也。《绎史》中说的“以垦草荒,五谷兴助,百果藏实”,大抵也是这个意思。以火烧山,广垦草荒,获取五谷、百果的丰收,使种植发展为农业,将社会向前推进,这就是炎帝氏之所以“代号”为“神农”,并且“以火为纪”,“为火师”,或称为“烈山氏”的缘故。 循此线索去追寻,我们可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找到神农炎帝农耕文化的种种遗迹。它起源于长江中部的洞庭江汉之间,沿长江向四方发展并呈南密北疏状分布,与古籍所记炎帝在“楚之南”、“南疑”、“南方之极”的方位相符。最早的神农炎帝农耕文化的遗址出土于湖南,最早的表现神农炎帝农耕文化特征的象形符号出土于湖南,炎神所居的“南疑”在湖南,炎帝的陵寝也在湖南。可以说,湖南是神农炎帝时代农耕文化中心,是中华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请接下页继续)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7:15 , Processed in 0.17925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