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灵均,战国楚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楚怀王时任左徒,遭令尹子兰等谗被贬为三闾大夫,放逐汉北。顷襄王时再放江南,前278年秦军攻占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其悲愤至极,自沉于汩罗江(今长沙以北)而死。着有《离骚》、《九歌》、《九章》等。 渔父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注释】 1、《渔父》为屈原被放逐至江南时所作的一首散文诗。诗以记述与隐世自乐的渔翁对话,表达了作者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诗中有“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估计作品的时间应为自沉泪罗之前不久。也有人认为此诗是与屈原同时或稍后的人托作。 2、江潭:《史记》作江滨。 3、三闾大夫,楚官名,屈原曾任三闾大夫。与:同欤。《史记》即作欤。 4、放:放逐。 5、淈(gu音鼓):搅乱。 6、餔(bu):吃。糟:酒糟.歠(chuo音辍):饮。酾(shi音师):薄酒。 7、深思:思虑很深,即独醒。高举:高出流俗,即独清。 8、古音移、波、酾、为四字同韵,都以现代汉语的韵母0为韵母。 9、振:拂拭去尘。 10、察察:洁白。 11、汶汶:昏暗不明。 12、莞尔:微笑貌。 13、枻:桨。 14、沧浪:沧浪地望历来异说分歧,或以为湖北汉水下游、武昌西北沧浪洲等处;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认为:“观楚省全志,载原写渔父问答者多有,皆影响不足凭。惟武陵龙阳.有沧山浪山及沧浪水,又有沧港市、沧浪乡、三闾港、屈原港,参而核之,最为有据。”龙阳即今湖南汉寿.属常德(古代武陵)地区。 15、濯:洗涤。缨:帽带。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12:45 , Processed in 0.40894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