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李达与湖南大学的前前后后

2009-6-9 21:4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24| 评论: 0|原作者: 佚名不详|来自: 信息转载

1、前言

   历史是永恒的风景,但时刻激励着我们去探索。若干年之后人们仍可以借助文字,去窥见当年那些人物的风貌,揣度他们的神情。这种风貌与人物的言行在无形中为一所大学打下各种烙印。当后人回过头去看的时候,我们又会从中体会到一些微妙的变化。李达先生就是其中一个。这个在中共党史和湖大校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位人物,特别是在他主持湖南大学期间(1949.12—1952.12)的一些事情更值得我们回味,其时间长度为3年又29天。

  由于历史的触角很难深入到每一个细节,对于这个专题,也就很难作到把李达先生在湖南大学期间的一言一行叙述得那么详尽了。幸而先生在湖南大学的足迹,我们仍然可以从保存的若干资料看到他当年的风貌以期更好地建设湖南大学,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此,我们惟有踏着前辈们的足迹,在湖大这块热土上辛勤的耕耘,把湖大建设得更好,才能慰藉那些为湖大而努力奔走的人们。

  李达(1890.10.2—1966.8.24),谱名永锡,字廷芳,号鹤鸣。1890年10月2日生于湖南省零陵县(今永州市冷水滩区)蔡家埠一个佃农家庭。李达的名字也是有来历的,它取自《诗经》“鹤鸣于九泉,声闻于天”和“挑兮达兮,在城阕兮”之意。

  李达是中国共产党发起人之一,后来成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早年所走过的路和当时的一些青年一样:出洋、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09年,年仅19岁的他考入京师优级师范学堂(今北京师范大学)。在北京几年时光,他广泛接触社会现实,耳闻目睹了列强对中国侵略的种种事实,悲愤的感到中国的民族危亡,同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也刺激着他不断思考出路。辛亥革命后,该校因为经费困难停办。

  1913年,李达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第一师范学习理科,因用功过度,呵血,被迫回国养病,后于1917年再赴日本学习。五四运动后,在《觉悟》副刊上连续发表文章,介绍欧洲各社会主义政党的情况,并翻译《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和《社会问题总览》等著作,积极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8月由日本回国后,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在上海共同发起成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并于同年11月主编《共产党》月刊。1921年7月参加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成员,分管宣传。同年9月创办党的李达其人 1890—1966第一个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和革命丛书。1922年到长沙,任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学长。1923年4月与毛泽东一起创办《新时代》月刊,任主编。同年与陈独秀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激烈争论,遂离开党组织。此后,他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

  1927年1月李达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总教官,兼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1932年8月,李达受聘为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教授。在北平被称为“红色教授”。3月回长沙筹办国民党湖南省党校,任教育长。9月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

  1949年李达参加与策动湖南和平起义。同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政治大学副校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校长,一级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主任委员、分院院长、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暨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副院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是中国哲学会第一任会长,全国人大第三届常委。“*****”初,指出“顶峰论”违反辩证法,被迫害致死,1980年平反。

  李达毕生坚持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史学、法学、货币学的研究和教育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在研究和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毛泽东哲学思想方面,成绩卓著,影响深远。撰写了数百万字的文章、专著和译著。著有《社会学大纲》、《<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等;主编有《唯物辩证法大纲》;出版有《李达全集》。

2、与湖大三次结缘  1912-1949  

   李达在担任湖南大学校长之前,先后三次与湖南大学结缘:

   第一次是1912年,他考入湖南高等实业学堂。他进入该校就读,有因家庭经济困难的缘故,只读了两个月后,就转入了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大学的前身)理科,开始真正的第一次的与湖南大学结缘,没有想到的是37年之后,他成为这所学校的校长。可惜他在这里读书的时间不长,现存的资料,很难找到他当年在这里的活动与见闻了。

   第二次是1923年至1926年任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后并入湖南大学)学监兼教授。这所学校于1926年并入省立湖南大学(1926—1937)法科后,他继续做了一段时间的教授。如果说当年他只是一个学生的话,那么这个时候他已经是一名先生了。此前他受毛泽东的邀请担任湖南自修大学的校长,由于宣传革命的思想引起省长赵恒锡的不满,学校被迫停办。李达应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邀请,去该校担任学监兼教授(学监相当于现在的教务长),李达在此讲授社会学,内容包括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1925年经夏明翰介绍去听李达社会学课程的湖南大学工科学生吕振羽(著名历史学家)后来说,李达讲课时联系中国革命的实际,深入浅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得十分透辟,他听了非常兴奋。直到生命的最后岁月,他仍然铭记着这位对他“影响最深”的“马克思主义启蒙老师”。这应该说是李达第二次与湖南大学相遇的缘分,遗憾的是这缘分是一个“擦边球”。

   第三次是1947年2月李达再次回到湖南大学法学院从事教职。这次相对于前两次的时间要长一些,有两年之久。在此他为学生讲授法理学,讲义《法理学大纲》由湖南大学作为教材印发。

   人只要是金子,在哪里也会发光。就在该年的秋天,解放战争转入反攻阶段的时候,全国解放在望,毛泽东就给他来信:“吾兄系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在公司生意兴隆,望速前来参与经营”。李达接到来信感佩不已。只不过他当时有病在身,未能成行。

   据说当时李达来湖大的时候,因为处在解放的前夜,长沙的军、警、宪、特横行,他已经被反动机关列入了黑名单。但是他的来到受到进步师生的欢迎和地下党的保护。《湖大学生旬刊》一则报道说,因为李达的到来,“同学们的心掀起了无穷的浪花”,“一直的希望”李达“将带给他们宝贵的知识作为开发知识宝库的钥匙”。从学生欢迎之程度可以看见李达当时在学生们心中的地位和形象之高。而此时的湖南大学还处于国民党的控制之下,他不便参加公开的政治活动,李达就借着给学生上课的机会给他们灌输马克思主义。他曾不止一次的说:“我教法理学不是同样可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吗?马列主义原理不是同样可以贯穿到教学中去吗?” 李达在湖大执教这两年,不仅搞好教学、宣传马克思主义,还支持学生运动。在1948年,湖大学生开展“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运动,他对来访学生发表谈话还支持他们的行动。

   解放前夕,李达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参与组织策划湖南国民党部程潜和平起义,其所做所为功不可没。后转道香港到达北平参加全国即将召开的新政协会议。1949年5月12日,毛泽东在北京香山会见李达,他们自大革命分别以来,一别就是20多年,老朋友相见,格外亲热,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李达说起这次北上的经过,他说:“我离开岳麓山的时候,乘的还是国民党兵站的汽车呢!”毛泽东听完之后哈哈大笑。

   同年12月,由刘少奇介绍,毛泽东、李维汉等人做历史证明人,他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谁又想到26年之后,他又重新回到了他曾亲自参与创建的中国共产党,其中波折与滋味也许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

A、李达与湖南大学校名

    提到湖南大学的校名,也是让众多的湖大人引以为骄傲的一件事情。在全国众多的高校里面,校门上面校名有很多是“毛体”,但基本上都是从毛泽东的手迹里面“挖”出来组合而成的。只有湖南大学的等少数几所高校校名由毛泽东亲笔题写。在我们平常生活中校徽、证件上面的“湖南大学”四个字样,可谓是“正宗”的“毛体”。而这些不得不归功李达校长。

    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到1950年8月20日。毛泽东应李达校长的请求,题写了“湖南大学”的校牌,并回函给李达——“鹤鸣兄:校名照写如另纸,未知是否合用?我不会写更大的字,你们自己去放大。顺祝健康!毛泽东”。此信的原件和他亲笔题写的校名复制品现保存在我校档案馆。

B、主政湖大  1949-1953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李达为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于1950年2月正式到任,从此开始了他创办社会主义大学的教育生涯。他也成为解放后湖南大学第一任校长。

C、筹划新湖大

    早年他就读于湖南高等实业学校、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对这里很有感情。对于这次回湖南任湖南大学校长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湖南是很多革命家的故乡,湖南大学必须成为培养革命接班人的基地。他还建议把第一师范并入湖大,在湖大成立师范部,加上原有的院系,这样就可以从中小学教育起步,培养一代人才,并将校名改为“毛泽东思想大学”。但由于毛泽东本人不赞成,他的建议未被采纳,但他仍然在湖大成立了师范专修科。

    湖南大学作为湖南的最高学府,解放时并入了民国大学、克强学院、南岳国立师范学院和省立音专,设置有理、工、文、法、商、农6院15系,学生有2000多人,是当时中南地区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学。这些都为建设好新湖大奠定了基础。

    文科校长的“硬件观念”提高教师待遇和扩建校舍。在他即将到任湖大校长的时候,他就开始为提高湖大的教师待遇扩建校舍积极奔走了。他写信给当时的湖南省临时政府副主席袁任远要求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房荒问题,二是教授待遇问题。他先后多次给当时主管教育的领导写信,经过几次调整教授待遇基本达到武汉大学的标准。湖南省委对湖大当时的困难也很重视,陆续拨款给湖大兴建了一批校舍。工程馆左翼的教室(即北楼),可以容纳2000人的大礼堂,可容800人的图书阅览室、学生宿舍六舍、七舍以及印刷厂等工程陆续竣工投入使用。在他任校长的三年中,学校新建房舍3万多平方米,比解放前翻了一翻。

D、 重修爱晚亭

    爱晚亭是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精华部分,当年毛泽东曾数度寄居在岳麓书院的半学斋,经常在此地学习和讨论中国革命,也是他游息之处。但因年久失修。李达代表湖南大学向湖南省人民政府申请拨款,重修了爱晚亭。毛泽东主席应李达校长请求,题写了“爱晚亭”的匾额。他还在1952年国庆日做了《爱晚亭重修记》。他自己则题写了爱晚亭周围的“枫林桥”和“清风泉”。

E、教育家李达

    狠抓思想政治教育。李达刚到湖大主持校政时,本着“改造旧湖大,建设人民新湖大”的思想,非常重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还成立了以他为首的政治课委员会、政治时事学习委员会、党史学习委员会,规定每周一上午讲授政治课,下午班组讨论。由于他的倡导,在全校师生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风气。这些也有力地促进了湖大的改革和院系机构的调整。

     在这里有必要提到李达校长与《湖南大学报》的渊缘,当时的校报为《人民湖大》,据《李达年表》上记载,在他做湖大校长的三年内,先后在《人民湖大》上面发表文章达17篇之多。《人民湖大》也是在他主持湖大期间于1950年3月创刊,他就发表了《湖大人民工作的方向》。

    提倡学术研究。他要求“要把提倡新学术的风气作为校风”,他提出创办社会科学、自然和工程科学研究所,出版学术刊物,要求各院系与各科学研究机构,尽量争取工矿部门和厂矿企业进行科学技术合作,组织专题研究。他自己也更是在繁忙的公务之外从事理论学术创作。1951年,毛泽东重新发表《实践论》,李达即在爱晚亭和赫曦台向全校师生做《实践论》的辅导报告,数千名师生就在爱晚亭和赫曦台的四周林荫下听讲,为一时之盛。他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实践论〉解说》,这是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独立研究的成果,不仅通俗易懂,并且有很多精辟的发挥。此文后来经毛泽东审定由三联书店以单行本出版。1952年7月起李达在《新建设》发表的《〈矛盾论〉解说》,也由三联书店以单行本出版。

    重视和发掘人才。1950年,李达得知大连大学分成几个单科学院,大连大学校长吕振羽工作即将有调动,就马上给他写信说:“你如果离开大连大学,就同我去办湖南大学如何?湖大现有文教、社会、财经、自然、工程、农业6院25系,学生2000余人(在中南6省大学中,学生最多)……只要你我去加强领导,稳可以把湖大办好,不难赶上北大和清华。”尽管此举后未成行,但是足见李达爱才、惜才。他说:“一个大学要办好,一要靠正确的教育路线和指导思想,二要靠高质量的人才,只要是教师。没有一大批一流的教师,是办不成一流的大学的。”

    参考资料:

    1、《湖南大学校史》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李达评传》 王炯华等著 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8-18 05:20 , Processed in 0.09111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