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溆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全县总面积3440.04平方公里,江河和溪谷冲积平原就有175.7平方公里,位于县城附近的马田坪、新坪、桥江、水东、仲夏溆浦盆地,面积达101.52平方公里,是五溪流域最大的河谷盆地,水源充足、土质优良。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降水适中。平均日照1450小时以上,平均气温16.9度,年降水在1600毫米左右。对农作物的生长极其有利,居家旅游也是一个好去处。 溆浦,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早在唐虞时代,溆浦的先人就开始种植水稻、小米,养殖猪、牛、羊,就学会了栽培柑橘,朱红桔就是当时的一大特色品种。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红薯为主,是粮食主产区之一。名、优、特产以茶油、辣椒、鸡蛋枣、朱红桔、溆浦鹅、杨梅、红心猕猴桃等等名闻天下。素有“湘西乌克兰”之称。矿产资源以硅砂、花岗石、石灰石、煤、铀、铁、锰、金、钨等储量最多。 溆浦,民风淳厚,民性英勇。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两次令大将白起攻克黔中郡,武陵人两次从秦人手中收复。这个黔中郡就是楚国的黔中郡,这个武陵人就是以溆浦人为主的武陵郡人。
公元前 293年,秦将白起攻下伊阙,大破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俘魏将公孙喜。在楚国日趋衰落,秦国日益强大的时候,他苦苦思索,到哪里去寻求救国之路呢?这时,他不由得想起了黔中郡,想起了武陵人。于是,自长沙向沅水流域继续南行,过洞庭,溯沅水而上。至公元前 291年,白起攻韩取宛(今河南南阳)。司马错攻魏,取轵(今河南济源东南);攻韩,取邓(今孟县西)。(宛先属楚,后属韩,与邓均为冶铁业中心。战国时楚、韩均以铁兵器锋利著称。)这时,屈原已到达溆浦,在大江口住了下来,望着这个不到60米宽的溆水入沅处,他在《涉江》这一千古绝唱中说“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他所说的这个“浦”其实是指“小河入大河处”,这个“溆浦”其实就是说的是大江口的犁头咀。面对这么一个十分狭窄的入口,想着秦国已经迅速威胁到了楚国的都城——郢,屈原也感到自己“迷不知吾所如”了。也就是说,“我已感到迷糊,不知道来黔中郡想要达到的如意目的能不能达到了”。 公元前 290年,东周君朝秦。屈原就已感到自己的如意打算是没有办法实现了。于是继续前行,他来到了溆水十里峡谷。在这“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 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的地方,“幽独处乎山中”,结庐而居,梳理思想,“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穷苦而终穷”。于是,他带着自己的随从和仆人,向当地的农民学习种植技术,自给自足。 离这里四五里,有一个叫丝茅的地方,碧水蓝天,烟雨丹霞。林密山高,古木蔽日,溪河纵横,香草遍地,丝茅葳蕤。每每登高望远,只见四处奇峰突起,云雾缭绕;天蓝水碧,异花竞艳;五佛静修,破岩悬江。听到山歌唱和,见到奇花异草,他便向当地的农民学习,当知道当地人叫丝茅(mao)为丝茅(men)时,他就把这个丝茅改着思蒙了。当他知道“乱”在这里就有“玩、随便”的意思,当着“随便”理解时还有谦虚的意思,他也就在自己的诗作里用上了这个“乱”字。这一年,他写好了《涉江》之后,就“乱曰”“怀信 ,忽乎吾将行兮”。这是什么样意思呢?就是说,“我虽然失意、彷徨,但我怀着坚定的信念,因此,我要加紧行动起来,整理好我的思想,把它写出来,要让后人知道我的苦苦追求”。 于是,他就在这个十里峡谷边上的茅屋里,将自己的一生做了一个彻底的回顾和总结,写下了要离开忧愁忧思的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长诗——《离骚》,这个原本没人居住的地方也因此叫着离骚湾,后人为了纪念屈原,也就把这十里峡谷叫做了“屈子峡”。 公元前 288年,屈原来到了当时黔中郡郡治所在地——梁家坡,望着十里平川,一片桔园,就想起了楚国都城郢的那些橘,原来这东西在南方能结出这么味美的桔子。他由此悟出了“任何东西都有他自己的生存环境,离开了这个生存环境,就会失去他的美好品德”的道理。于是他非常庆幸自己没有像苏秦、张仪那样,离开自己的祖国到秦国去。于是就写下了《桔颂》,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的优秀品德作了一个生动的描述。 屈原,他并没有住进黔中郡,而是在离郡治两里以外的茅坪住了下来。白天,到处收集民风民俗,晚上就梳理自己的思想。因此,他的《九歌》就有许多是来自于溆浦民歌、祭祀以及婚嫁丧娶的祭神唱词的。他还经常在山上、溪边与农民一起对唱山歌,给人民传授都城的文化,赢得了溆浦人民的真情爱戴。 公元前278年,屈原听到郢都被秦攻破,顷襄王出逃陈城,极为悲痛,写《怀沙》一篇,于五月初五日投汩罗江殉国。溆浦人是五月十五日才听到屈原投江自沉以殉国的消息的,于是,便划着船将食物丢入河中,好让鱼儿吃饱了,不要再去啃咬屈原。这就是溆浦人在五月十五划龙舟、包粽子过端午节的来历。溆浦人还在他曾经住过的茅坪修了一座招屈亭,以纪念屈原。这座招屈亭,几经修葺,一直保留到了民国初年。
当然,溆浦山川之灵气、人文之精化,让屈原从一个爱国、忧国、忧民的朝庭命官、王族后裔成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和世界四大文化名人。而屈原之精神之思想也启迪了溆浦后人甚至到过溆浦的人。河南南阳一带流传的“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邓公,重生父母”的歌谣,说的就是明万历进士、南阳知府溆浦人邓少谷的。至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和杰出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中央局执行委员向警予、《辞海》之父舒新城、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向仲秋华等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就连路过溆浦的人不管处于什么困境之中,也能一展愁颜,公元748年,唐代大诗人王昌龄从长安贬到龙标做龙标尉,在大江口与皇甫五(一个同时被贬到溆浦的京官)分别时也说“溆浦潭阳隔楚山,离尊不用起愁颜。明祠灵响期召应,天泽俱从此路还”。 溆浦,成就了屈原,溆浦人承继了屈原,屈原也一定会成就溆浦。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9 21:41 , Processed in 0.16547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