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湘西盘瓠与中国文明

2009-6-2 16:3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45| 评论: 0|原作者: 佚名不详|来自: 信息转载

    “远缘杂交”是一个植物遗传育种学术语,是指用两种亲缘关系较远的植物通过杂交,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的方法。十九世纪,人类、社会学家恩克思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作出了“劳动创造了人”的著名论断,认为人体和人脑智慧都是长期劳动过程中“用进废退”的结果。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笔者一家之言:“远缘杂交”也是人类进化与文明的重要原因之一。湘西沅陵盘瓠的发迹就是一个证例。

   盘瓠发迹在沅陵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沅水》载,盘瓠是湘西苗、瑶、土、畲等少数民族的始祖,并说盘瓠是在沅陵县西“水源石上”的洞穴里与“辛女”成婚而发迹的:盘瓠者,高辛帝之畜狗也,其毛五色。高辛氏患犬戎国之暴,乃募天下有能得犬戎国吴将军头者,妻以少女。下令之后,盘瓠遂衔吴将军之头于阙下,帝大喜。女闻之,以为信不可违,请行,乃以配之。盘瓠负女入(沅陵)南山,上石室中,所处绝境,人迹不至。帝悲思之,遣使不得进。经二十年,生六男六女。盘瓠死,其儿女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其后滋漫,号曰五溪蛮。

  《后汉书•南蛮传》、《晋纪》、《广异记》、《荆州记》等也有类似的记载。《荆州记》载:“沅陵县居酉口,有上就、武阳二乡,在武溪之北,唯此盘瓠子孙,狗种也”。

  追根溯源,《水经注》等众多史书的记载,都来源于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义》。应劭东汉人,他的父亲和祖父西汉时都在武陵郡为官,他自己也从小生活在五溪,对五溪民俗和盘瓠的传说自然了然于胸。

  一只狗因破敌有功,取了帝王的女儿为妻并生儿育女,这无法让人相信。但是,2003年1月15日的《潇湘晨报》和同年7月8日的《湖南日报》报道,考古学家依《水经注》按图索骥,在沅陵县丑溪口半山腰发现了盘瓠洞。洞门用一把几百公斤重的石锁锁着,洞内遗有众多的石桌、石凳和五十六张完整的古人用过的石床;据湖南师范大学地质学教授翟浦东考证,石床上形成的一些钟乳石甚少有一万五千年的历史,石壁上还有暂时无法解读的古象形文字。盘瓠是人是狗暂且不管,但这一洞穴的发现为历史上盘瓠者的客观存在找到了铁的证据。

  盘瓠无疑是野人

  《水经注》说盘瓠是高辛帝顺养的一只狗是决对不可能的,于是有人提出这是苗、瑶等少数民族的一种图腾崇拜。我们认为,说“图腾崇拜”也说不过去,如果自已的祖先明明是正常的人其子孙不可能把他“崇拜”为狗——长期以来不少苗、瑶学者就对“狗种”之说十分气愤,纷纷发表文章表示盘瓠不是本族的“图腾”。别的民族也有以动植物甚至山、石、太阳、月亮等自然物体作为图腾的,但那全部是子虚乌有的东西;而盘瓠有现存洞穴为证,且传说有根有据,与图腾崇拜有所不同。湘西苗族地区世代流传着《奶夔爸苟》的故事(“奶夔”汉译为“公主母”,“爸苟”汉译为“狗父”):奶夔和父苟婚配生了六双儿女,儿女长大后嫌垂老的父苟丑陋,就将父苟杀死了;奶夔知道后,要儿子“抵罪”、“陪情”。儿子们慌称爸苟是水牛踩死的,奶夔就要儿女们杀牛“抵罪陪命”。“捉它来捆,捆它来杀,杀它来抵爸苟命,杀它来祭爸苟魂。”于是苗族世世代代要杀牛祭祖。

  进一步研究苗族的历史和习俗发现,“五溪蛮”对盘瓠的崇拜不是图腾崇拜,而是一种祖先崇拜。如苗族真正的图腾是太阳和枫树。《苗族古歌》中有关于太阳和枫树的大量颂词,认为“妹榜妹留”是从枫树杆和枫树心里长出来的:“还有枫树杆,还有枫树心,树杆生妹榜,树心生妹留。这个妹榜留,古时老妈妈。枫树生榜留,有了老妈妈,才有你和我,应该歌唱她。”这种崇拜只是唱唱歌而以,或者在搬迁新居时,在屋前屋后栽上几株枫树;而对盘瓠的崇拜却较之虔诚、实在得多。至今在湘西苗族、瑶族地区仍保留了大量的盘瓠庙、盘王庙(瑶族称盘瓠为盘王)等遗迹。如麻阳苗族自治县有盘瓠庙十八处之多,庙内供奉着石刻的“盘瓠大王之神位”,每年年头年尾,麻阳苗族都要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时主持人要引吭高歌:“初一十五开神门,椎牛杀猪祭祖神,盘瓠大王是我祖,代代相传记心灵……”既然是一种祖先崇拜,那么,盘瓠是狗的说法就不会是空穴来风了。

  那盘瓠究竟是正常的人还是狗呢?笔者认为二者都不是。盘瓠很可能是古代一种多体毛形态有点象狗的、尚处在进化之中的但有较高智力的某种原始野人,相当于现代神农架地区不时显现行踪的“红毛野人”。盘瓠与辛女成亲的故事,反映的是原始社会体魄强壮的原始野人抢夺不同种群女子的罕见的历史事实。但盘瓠抢夺的不会是高辛帝的女儿,因为按《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尧帝的祖辈,距今只有四五千年,而盘瓠洞内中止人类生活已有一万五千年。盘瓠配辛女肯定是后人的附会和美化。一般的情况这么遥远的事早该断传,盘瓠的故事是因为有洞穴遗址历历在目,才得以一代代流传至今;估计后人对洞穴遗址上锁加以保护不会是很久远的事情。

  笔者推测盘瓠是形态如狗的野人,有两点理由:

  第一,史料记载我国南方地区自古就有形态似狗的野人存在。《水经注•叶榆水》载:“交趾有猩猩兽,形若黄狗,又状貘纯,人面,头颜端正,善与人言,音声丽妙,如妇人好女,对语交言,闻之无不酸楚。”这里的形若黄狗的“猩猩兽”脸形端正,会说话,对语交言还令人无不动情,说明已经具有很高的智力;而且古之交趾即今之湖南、广东、广西地区,地域也相合。《周书》有类似的记载,“猩猩状如黄狗而人面,头如雄鸡,胖矮,时而伏行”。《山海经》记载说,“枭阳国,其人人面长唇,周身黄毛,反踵,见人笑亦笑”。湖北房山县还在古墓群中出土了一幅野人石刻画像,据说此画是南北朝时有人捉到一雌一雄两个野人,是建武帝让画工画的画。湖北神农架地区至今仍有野人存在,2003年7月1日新华社电讯,神农架区宣传部罗永斌等六人亲眼目睹了野人行踪。著名学者刘民壮调查到野人目击者三百多人,发现野人脚印两千多个。华东师大生物系用三百万倍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野人的毛发,发现它与黑猩猩等类人猿的毛发有明显不同,证明野人是客观存在的。

  第二,历史上有人与野人交配并生育的记载。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写过一篇《山鬼》,那山鬼“又宜笑”、“善窈窕”,“多技而媚人”,它与人亲近过后又犹犹豫豫、心事重重回归深山老林。远古时人与野人习性相差无几,某些处于性饥饿状态下的人与野人亲密接触并自愿性交是完全有可能的。清代学者蒲松龄根据广西一带的传说写了一篇《夜叉国》:交州一徐姓人士海上行舟误入野人出没区,一老野人携了一雌性野人给徐作妻子。“徐初畏惧,莫敢伸,雌自开其腿就徐,徐乃与交,雌大悦……徐居四年余,雌突产,生两男一女,皆人形,不类其母”。后徐携子逃归故里,其子力大无比,粗鲁好斗,成了一介将军。类似记载者还有晋代的《搜神记》、宋代的《江南木客》、清代的《新齐谐》等。在神农架房山地区传说野人将人类异性男女强行拖入洞内性交是常有的事,因此人们在野人出没处立碑为界,以警示行人。房山现存的“野人碑”上刻有一百四十人捐款者的名字,足可以说明当地发生过野人“越轨”事件。辽宁“猴娃”涂运宝的事例更有说服力(见《千古之谜•猴娃骨骼为何呈原始特征》):涂运宝,男,1939年3月生于辽宁某山区,死于1962年8月,他一生下来就全身布满细毛,面部酷似猴类,习性也与猴相似,喜欢吃生食,不穿衣服,仅能发出一些单音节词。1982年7月在中国首届野人学术会议期间,有关专家对猴娃的遗骨进行科学检测鉴定,发现其颅骨和骨盆具有各种原始特征,特别是其颅骨与猿人头真假莫辩。这种整体生物学物特征似猿人的情况用返祖现象来解释是行不通的。多数专家根据“猴娃”的家乡也发现过野人行踪的情况,认为“猴娃”是其母亲与野人交配的结果。

  盘瓠开启了中国文明“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学术界有人说盘瓠就是盘古,也有人说盘古和盘瓠是两回事,笔者是赞同盘瓠就是盘古的(另有专文讨论)。盘瓠虽然是形态如狗的野人,我们将他恭敬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并不为过,因为正是他开启了中国文明。

  从历史学考察,盘瓠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时代,相当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发展后期的“新人”时期;那时候人类婚姻已经摆脱了原始无辈份乱交,实行摩尔根提出的“血缘群婚”,即血缘氏族内同胞兄弟姐妹或旁系兄弟姐妹互为夫妻。这种血亲和近亲繁殖极不利于人类的进化和种群的繁衍。

  有性杂交具有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人类也不例外。盘瓠取辛女属于“远缘杂交”,所生六男六女很可能一个个身强体壮而又有很好的智力——按生物遗传变异规律,人类远缘交配的“猴娃”现象是少有的,多数情况趋向于进化,还有少数会产生出人意料的基因优变。正是由于盘瓠“远缘杂交”有益于生育的启示,使其子孙后代隐约领悟到血亲婚配的不利,萌生了限制血亲婚配的朦胧意向,再经过后代人反复验证和总结,就实行了外族群婚,进而发展到对偶婚、父权家庭以及今天的一夫一妻制。外族婚是人类婚姻史上的重大进步,既有利于产生强体魄、高智能的人种,又由于裙带关系有助于氏族的壮大和其它社会组织的形成。人类、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没有外族婚就不会有新石器时代,也就不会有现代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盘瓠的对人类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开启了人类婚姻文明。

  按上述观点,盘瓠因“远缘杂交”繁衍了优质的人种,那么以沅陵为中心的湘西五溪地区应该是中国甚至更大范围人类文明的发源之地。在人们的认识里恰恰相反:《中国通史》等历史教科书说五溪地区到春秋战国时代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甚至到了唐宋时期仍被视为“狼烟瘴雨”洪荒之地。说五溪人文落后是一种历史误解,根据近年考古情况分析,沅陵以及周边地区的确有过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史前文明:考古工作者就在沅陵县盘瓠洞的周围的太常、沙金滩、苦藤铺、丑溪口乡交接的沅水地台发掘出一万年前新石器直至商周时期遗址48处;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的二酉藏书洞也在太常“黔中郡故城”附近发现。《中国百年考古大发现》载,1991—1998年,考古部门在沅陵地理相近的洞庭湖区发掘了澧县城头山遗址,发现了从距今七千年汤家岗文化至距今四千年石家河文化其间的历史古城,城宽达十五万平方米,城墙、房屋、制陶作坊、城中道路轮廓清淅;考古历史学界包括美、日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第一城,也是世界第一城。此外在古城下还发现了一块距今约万年的世界最古老的水稻田,其田埂和灌溉水沟不比今天的逊色,联想到湖南道县玉蟾洞发现世界最老的水稻,证明沅水流域及环洞庭湖区是人类稻作农业的摇篮。从1991年至今,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多次发掘沅陵上游不远的洪江高庙遗址,在距今七千四百年的下层文化中发掘出相当数量造型奇特的釜、罐、钵等红陶和黑陶;陶器上流行的戳印凤凰与怪兽图案其神秘性、艺术性可与周代青铜器上的图案媲美。笔者最近在高庙考古现场拜访了主持这项发掘的贺刚研究员,他说新近发掘文物绝对年代较之以往发掘的还要提前,可能接近八千年;高庙文化是一个源头,对洞庭湖区以及中原史前文化产生过直接影响。人类学家、中国稻作文化委员会主任林河先生认为,高庙文化和环洞庭湖史前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原,而且对印度、西亚两河流域的古文明都产生过重要影响。这些,都是盘瓠的一脉传承。

  笔者在《杂交水稻为何成功在怀化》等多篇文章中论述,湘西五溪地区有过灿烂的史前文明,在八九千年前已开始向四周传播;特别是大约在五六千年前,这块土地上的先民图在农业上有所发展,他们带着先进的文化开始离开大山区沿沅水向平阔的湖区迁徙,有些越过长江、越过黄河。以炎帝、嗤尤为代表的“三苗”集团,企图入主中原,还与北方黄帝集团发生了著名的“涿鹿之战”。最后“三苗”集团战争失败,但由此实现了南北人种和南北文化的大融合,促进了中原文明。相对而言,五溪地区由于大量居民迁出而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春秋战国后,强盛的中原汉人开始南侵,从此南侵的汉人与五溪地区的苗、瑶土著民战争迭起,因为战乱和处地偏僻,五溪地区自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原人认为最野蛮最落后的地方,被称之为“五溪蛮地”。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9 21:41 , Processed in 0.08993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