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起来!现在这时节, 你现在不能丢炸弹,动刀枪,—— 1940年,萧三和诗友柯仲平、公木、胡乔木、贺敬之、塞克、郭小川、艾青、朱子奇、胡代炜等成立了“延安诗社”,组织出版《新诗歌》,推举萧三写发刊词,萧三于是写了上述八行诗,标题为《诗人,起来!——出版“新诗歌”的几句话》。这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句,既是诗人的创作态度和主张,也是诗人光辉的革命和战斗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光头少年 萧三,乳名莼三,又名克火森 ,别名植藩,1896年10月10日出生于湘乡县萧家冲的桃坞塘。他的父亲是一位精通经史、长于国文、又攻数理的颇具声望的教育家。因为他思想开朗,性格刚直不阿,不愿为封建帝王歌功颂德,撰写“皇恩浩荡”之类的诗文,因而屡试不中,一生从事教育,主张教育救国。母亲方玉英,温文贤淑,体貌健美,天生一副清亮圆润的好嗓子,喜欢民间艺术。萧三自幼就爱听母亲唱那些旋律优美的民歌,听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如三国蜀相蒋琬如何深谋远虑啦,神童贺德英如何才华横溢啦,冯子振一夜作梅花百咏啦,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等也成了故事中栩栩如生的人物。萧三生活在这样一种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里,接受熏陶和教化,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勇往直前,立志报效祖国的优秀品格。 萧三在乡下读完私塾后,于190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山学校。他在这所历史悠久,环境幽雅,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新式学堂里认真学习了各门功课,阅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盛世危言》、《新民丛刊》等大量课外书籍,思想和学识有了很大的长进。这一年,他写的作文《救国图存论》在班上引起轰动,国文老师周先生在作文上批了“大厦如倾要栋梁,青眼高歌望吾子”的诗句。他在东山学校完成四年学业后,与二兄萧子升双双考入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这时,正值辛亥革命前夜,他来到学校不久,就听了学校请来的一位革命党人的慷慨激昂的演讲。这位革命党人不仅痛斥了清王朝腐败无能和出卖国家主权的罪行,还提出了推翻封建王朝,建立一个民主自由新国家的主张。他又走出学校,走上长沙街头,发现革命党人四处演说,各学校的爱国师生也都行动起来,办夜校、出书报、向民众宣传鼓动。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到“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标语,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了。这场资产阶级革命宣告了清王朝的彻底垮台,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多个省纷纷响应,10月22日,湖南同盟会和哥老会红帮首领焦达峰、陈作新立即行动,策动新军四十九标和五十标起义,宣布湖南独立,并被革命者和社会各界推举为湖南正副都督。 消息传开,广大群众情绪激动,长沙城里一片欢腾。萧三虽然年幼,但和许多热血青年一道,迅速投入到这场革命洪流之中。他与青年学生一道奔走相告,一起写标语,印传单,扎小旗,练歌曲……配合革命行动。为了表示同封建王朝决裂,显示勇敢精神,他与二兄商量后,取来一把剪子,“咔嚓”一声剪掉了自己的辫子,并剃成了光头,他又动员其他同学,剪掉头上的辫子。可是十多天后,刚刚上任的焦达峰、陈作新就被敌人残酷地杀害了,他们的尸体被抛在抚台衙门的坪场里,令人惨不忍睹,萧三极为愤慨。 这一年的冬天,特别阴冷。人们早早地穿上了冬装,带上了御寒的帽子,然而萧三和许多剃了光头的学生一道仍旧光着头。放假后,他与二兄返里,步行两百多里,一路光头,迎着刺骨的寒风。一些爱搭讪的人,得知这两个光头少年是从省城回来的,便向他们询问省城闹革命的情况,萧三和他二兄就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向他们讲述大革命中的新闻轶事。当他们到达湘乡县城时,特意多停留一些时间,站到昭忠祠处的一处高台上,慷慨激昂地向群众讲述武昌起义和湖南革命的情况,宣传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的革命道理。 投身“五·四” 1918年4月14日,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 在长沙岳麓山下的刘家台子聚集了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萧三、陈书农、陈绍休等13位青年,他们在讨论成立一个组织的名称、宗旨、章程。经过大家充分讨论,将这个组织定名为“新民学会”,确定以“砥砺品行,革新学术,改良人心风俗”为学会宗旨。推举萧子升为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在讨论学会纪律时将萧三提出的“不懒惰”一条加了进去。“新民学会”成立后,他们把向外发展,寻求新思想和新文化作为重要议题。这时,提倡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传到湖南,萧三认为这是继续求学和谋求向外发展的好机会。但要赴法留学,就要先去北京,因为留法勤工俭学的主持者和华法教育会都设在北京,并在北京、保定等地创办了法文补习馆,他们所崇敬的杨怀中先生又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请在北大任教。于是,这年的八月,萧三与毛泽东、萧子升、罗学瓒、陈绍休等20余人从长沙乘车去了北京。 1919年1月,中国军阀政府外交在“巴黎和会”上遭到失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四月底,北京各大专院校二万五千名爱国学生向全国人民发出通电,要求收回青岛,决定在签订“二十一条”的国耻日举行全国示威游行。于是一个声势浩大,规模壮阔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运动暴风雨般地爆发了。 正在北京法文专修馆学习的萧三和其他爱国学生一道迅速投入了这一运动。他四处奔走,联络在京的新民学会会友和进步青年积极参加北京各大专院校组织的演讲集会和声讨活动。 五月四日下午一时,北京五千多名学生,从四面八方拥向天安门。萧三和陈绍休等同法文专修馆的同学们一起,手举着“还我青岛"的旗子,高呼“打倒卖国贼!”、“拒绝和约签字!”、“废止二十一条!”、“誓死收回青岛!”、“抵制日货!”等口号,随着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来到天安门前集会。 当游行示威的学生来到天安门集会时,受到反动军警的干涉,于是浩浩荡荡的队伍从天安门出发,通过东郊民巷使馆区,又往东单、东四大街,直奔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赵家楼。愤怒的学生冲进曹宅,放火烧了曹的房子。这时,段祺瑞政府派出大批荷枪实弹的反动军警前来镇压,用武力驱散游行队伍,逮捕了几十名爱国学生。 萧三和陈绍休等被军警冲散后,愤怒地回到家。这时革命运动迅速高涨,学生们决定采取一致行动,实行同盟罢课,通电全国,并于五月六日成立了“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于是,天津、上海、长沙、广州、南京、郑州、西安等全国各地的学生,纷纷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这时,萧三十分活跃,他与湖南在京的学生一起,从早到晚在北京街头演讲,凡有市民群众的地方,他们就慷慨激昂地宣讲爱国道理,揭露和控诉帝国主义和反动政府的罪行。 在全国人民的愤怒声讨中,反动军阀政府被迫释放了被捕学生,于六月九日撤去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又于六月二十八日宣布,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这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 萧三与全国爱国学生们分享着胜利的喜悦。但他没有停止战斗,于六月底离开北京,回到湖南。他一回到湖南就一气为毛泽东主办的《湘江评论》写了三篇文章,刊登于创刊号上。一篇为反帝反封建的政论性檄文;一篇为反封建礼教、为被压迫妇女呐喊的散文诗《节孝坊》;一篇为杂文《你也作贫民得了》。他在这篇杂文中,以辛辣的笔调和讥讽的语言抨击了那些自命不凡的资产阶级权贵们:“有人怀疑贵族资本家若被贫民压倒了,让贫民的势力大于贵族资本家也是不平等的。我说不要紧,你也作贫民得了!”之后,迅速与毛泽东、蔡和森、彭璜等投入了抵制日货、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 漫漫求索 萧三在北京补习完法语,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后,于1920年夏搭乘法国的阿尔蒙勃西号邮轮从上海到达法国巴黎。由华法教育会分配到枫丹白露公学攻读法语,两个月后转蒙达尔纪男子公学继续学习。在这里,他与蔡和森、李维汉、萧子升、向警予、李富春、王若飞、罗学瓒等人参加了著名的蒙达尔纪会议。会上,讨论了人生观、宇宙观、“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问题,提出了组织共产党,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主张。第二年,他们又发动和组织了反对反动官僚政客——中国驻法公使陈 的“求生存”、“求学权”的“二·八”运动和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拒款”运动。“拒款”运动中,以蔡和森、罗学瓒等组成的一百一十六名“先发队”进占中法里昂大学后,被老奸巨滑,阴险毒辣的陈 勾结法国反动当局以“宣传过激主义分子”的罪名注销护照,强迫遣送回国。萧三因为当时留驻巴黎进行联络和做争取社会各界的声援工作而“漏网”。 萧三怀着痛楚和愤懑的心情送走了蔡和森等一百多位青年,心情十分沉重。他回顾来到法国的这一年多时间,是在急风暴雨中度过的,斗争的现实就是这样地残酷无情!他提醒自己对敌人绝对不能抱任何幻想。他本想在法国勤工俭学,学成后报效祖国,这时,他觉得已无出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完成“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重任,他决定离开巴黎去俄国,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他为求去俄国,先来到柏林,住在一家收费很低的旅馆里。这时,他已身无分文,成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游子,仅靠在阿尔卑斯山做苦工的姐夫方碧丛寄些钱来维持生活,日子十分清苦。然而,就在这样艰难的处境里,为了揭露中法反动派相互勾结,迫害中国勤工俭学学生的罪行,萧三挥笔写下了《遣散勤工俭学学生之真相》的长篇通讯,寄回国内发表。 这年春夏之交,萧三惊喜地收到了任弼时从莫斯科寄来的一封信。信中描述了莫斯科的自然风光和气候条件,评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的状况和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的生活等。因为任弼时在湖南第一师附小读书时,萧三曾教过他的音乐和美术等课程,任弼时在信的末尾尊敬地说,若萧老师愿到苏联一游,学生诚表欢迎,谨敬候光临等。萧三怀着激动的心情,反复阅读来信,胸中更加燃起了去十月革命圣地的火焰……他四处奔走联络,寻求帮助。然而,赴俄毫无希望。因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者惊恐万状,对办理出国签证很严。于是,他又从柏林辗转回到巴黎,白天在一家叫卡米的云母工厂做九个小时的苦工,晚上则为“少共”机关刊物《少年》撰稿和从事油印等工作,还分工负责“少共”支部对外联络工作。 “有志者事竟成”。萧三在同法共中央联络工作时,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法共理论家沙里·拉波波。他向拉波波述说了自己为了赴俄曾去过柏林而不能办到签证的情况。拉波波看着这个诚恳积极向上的青年,非常热情,取出一张名片,在背面写了几句俄文,交给萧三,叫萧三拿着名片去柏林找苏俄驻德使馆的同志办理签证手续。 萧三拿着沙里·拉波波的名片,当日便收拾行装重返柏林。他没想到这张名片竟有这样大的作用!他利用这张名片,很快地办好了入俄的签证手续。当他拿到盖有图章、用俄文签述的“允许入境”的签证后,心情异常激动,简直高兴得像孩子一样跳起来:“我要到十月革命的圣地去了!我要到列宁的故乡去了!”他持签证立即返回巴黎,告别曾经朝夕相处,共同战斗的“少共”旅欧支部的战友,再取道柏林,千里迢迢地终于来到了革命的圣地、十月革命的故乡俄国。在瞿秋白的安排下进入了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从此,萧三掀开了生命中光辉的一页,开始了崭新的学习生活! 萧三在法国时,曾经结识了一位名叫西居列的法国青年。他在西居列那里得到了一本油印的法文小册子,这是《国际歌》的歌词。他觉得像得到了一件革命的宝贝。鲍狄埃和狄盖特作的《国际歌》,旋律庄严雄浑,歌词坚定豪迈,写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求解放的真理,写出他们的共同心声。这首歌自1888年6月在法国里尔一次工人集会上第一次演唱后,始终激励着战斗的无产阶级,已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苏联人民唱着它战胜了敌人,走向了胜利。这首战歌自己虽然多次唱过,但歌词原文还是第一次见到,在中国还没有这首战歌的译文。如果能译成中文,在中国传开,那多好啊!于是萌生了把这首战歌译成中文的念头,他将这一想法告诉了同在巴黎的陈乔年同志,由于条件有限,这个愿望当时未能实现。 1923年暑假,萧三与中国班的同学们到瓦西钦诺村苏维埃农场歇伏时,又向同在中国班学习的陈乔年同志谈起把《国际歌》歌词译成中文的愿望。陈乔年立即表示赞成并愿意和他一起完成这一任务。 他们首先确定翻译方案,根据法文歌词原文,参照俄译词,本着通俗易懂,押韵上口和便于演唱的原则进行翻译。他们一边翻译,一边演唱,一边修正,经过无数次反复推敲,终于在这个假期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使命——首次把《国际歌》译成了中文。 新学期开始后,中国班的同学在东大校园里,用中文演唱起《国际歌》。不久,几位同学奉调回国,便把萧三与陈乔年合译的《国际歌》带回国内,首先在《工人读本》和《工人之路》中刊登,很快便在神州大地传开了。这首无产阶级战歌传到中国后,鼓舞和激励了多少中国劳动大众和革命者为寻求解放,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努力奋斗啊!他们唱着这首战歌冲锋陷阵,英勇杀敌!他们唱着这首战歌,不屈不挠,毕生战斗!他们唱着这首战歌,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 驰名国际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中国革命进入紧急关头。萧三遵照党组织的指示离开上海来到海参崴。 当他滞留海参崴去为工人夜校讲课时被一辆飞来的滑雪车撞倒,摔成了脑震荡,睡在医院里半个月未醒来。时任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在莫斯科共产国际总部工作的瞿秋白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通过共产国际驻海参崴的代表同萧三联系,设法将他接去莫斯科治病。 萧三到达莫斯科后,曾得到国际革命者救济会的救济。他作为一个敢于同命运抗争的忠诚赤子,不愿领取“施舍”,当他脑病有了一些好转后便辞去这份救济,毛遂自荐地去了“东方大学”教中国文学。由于他中文基础坚实,教得很出色,很快被东大聘为教授。这时候,他除了教学外,有机会接触苏联文学研究活动,接触一些苏联作家和东欧作家。这年十一月,萧三接受鲁迅先生的书信委托代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出席了在苏联的哈尔科夫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大会,并在大会发言,会后被选为书记处书记。这时,他还独打鼓、独划船地主编国际作家联盟机关刊物《国际文学》中文版。在缺少稿件的情况下,为了应急,他开始学习写作诗歌。他的第一首二百余行的署名“埃米·萧”的诗歌《命该如此》经过精心创作和修改后,于1931年在《国际文学》第四期发表,引起轰动。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评论说:“埃米·萧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他创作的诗是那样激动人心。”由于萧三青少年时代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又有生活,又有长期参加革命斗争的亲身经历,一旦进入诗歌创作角色,便一发不可收拾。不久,他的《纪念广州公社》译成俄文后在《真理报》发表,他的第一部诗集《几首诗——纪念死难的同志们》由莫斯科《星火》杂志出版社出版发行。以后几年里,他又创作了许多反映国内工农革命和歌颂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的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战斗诗篇,如《南京路上》、《棉花》、《三个(上海的)摇篮歌》等,他的多个诗集相继公开出版发行。这些诗歌被译成英、俄、德、法、意、西等多种文字,甚至被苏维埃教育委员会编进苏联教科书。从此,萧三驰名世界文坛,被誉为“中国革命诗人”和“世界无产阶级伟大诗人”,苏联、东欧等国的学生、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埃米·萧”的名字,他们家里还挂着他的像,受到普通劳动者和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萧三驰名国际文坛以后,没有躺在成就的功劳簿上自我陶醉,没有留恋莫斯科安宁和平的环境和舒适温馨的家庭生活。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每时每刻都在惦记着苦难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同胞。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之际,萧三毅然告别战斗了十年的莫斯科,告别亲爱的妻儿,一路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到革命圣地延安,参加神圣的抗战! 他作为诗人、歌手和战士,时时刻刻紧握手中的笔,把每个字,每句话都作为子弹和刺刀,向敌人冲锋陷阵,仅抗战时期,萧三便写有《诗人,起来!》、《我的宣言》、《送毛主席飞重庆》、《延安狂欢夜》、《慰问三五九旅战士》、《打倒汪精卫》、《抗战剧团歌》、《反法西斯小诗》等数十首战斗的诗歌;写有《朱总司令在延安》、《朱总司令的故事》、《贺龙将军》、《徐老不老》、《鲁迅在苏联》、《韬奋同志——文化界的劳动英雄》、《八路军——人民的大学》、《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等散文、特写和报告文学;翻译了《列宁论文化与艺术》、《高尔基的美学观》、《新木马计》、《马门教授》等作品;主编了抗战刊物《大众文艺》、《中国导报》、《新诗歌》。他把高度的爱国热情都熔铸在他的战斗的作品里,从每个字里行间我们都可以看到他的一片爱国丹心。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7-1 17:48 , Processed in 0.18653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