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摘自《长沙地名古迹揽胜》,陈先枢|金豫北/编著,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 学院街位于天心区,东起黄兴南路,西至学院巷。旧长沙府署原设此街,明设湖南提学道,清康熙四十七年 (1708)改为学院衙门,街因而得名。学院为管理全省科举考试的机构,内设考棚,供府试和院考之用。从天妃宫到学院有一石桥,名“登瀛桥”,谓学士登瀛州之意。道光年间湖南学政岳镇南题学院联云:衡岳之高,洞庭之深,惟地有灵,淑气必钟奇杰; 左徒以文,濂溪以理,斯人不朽,精神常在胶庠。 清同治五年(1866),巡抚李瀚章在学院街西修缮长沙府学宫,因而学院街又称文星街。清末废科举,学院衙门改为提学使衙门。清末刊印《湘城访古录》、《湘城遗事记》的著名刻书社“萃文堂”亦设在学院街。民国初,省教育司、官书报局等先后设在学院旧址。1930年湖南省政府曾一度驻此。学院建筑全部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学院遗物仅存2只大铁镬。学院原有铁镬6只,明崇祯《长沙府志》云:“约可蓄水数十担,当是积水备灾之用。”20世纪50年代在学院旧址建文化电影院,连仅存的2只铁镬也不见了。 (以上内容的数据截止于2002年9月,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编著者或名城长沙网。)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2 12:37 , Processed in 0.31763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