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院制度自唐末兴起以来千数年之久为世人举目。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岳麓书院坐落在长沙风景秀丽的岳麓山下。为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冠。书院之前,东晋陶侃在这里建杉庵,唐代修道林精舍于此,裴休、杜甫、沈传师、刘长卿等都曾在此开舍结庐。张也爱岳麓山川之胜,栋宇之宏,流连不舍。直至976年(宋太祖开宝九年),潭州知州朱洞采纳刘的建议,由官府投资创办。1001年(咸平四年),又由知州李允则向朝廷请以国子经籍。1015年(祥符八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书院因之名声大振。宋室南渡后,书院罹遭兵火。后于1131年(高宗绍兴元年)修复,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张二人在书院主持讲学期间,书院规制一新,学生达1000人。当时有民谣“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道林寺在书院左,为唐宋时长沙名刹,今不存),更有“座不能容,饮马池水立涸”的盛况,是岳麓书院的全盛时期。史籍上还把岳麓书院称为“游湘洙泗”,将它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地方并提。1276年(恭帝德佑二年),元将阿里海牙兵毁书院,1286年(元世祖至二十三年),郡人学正刘必大才又重建。此后,数经兵灾,屡经修复,到清康熙(1662-1720)年间,书院又有大的复兴。康熙以“学达性天”四字赐给书院。乾隆(1736-1795)年间,又重振旧观,奠定了现在书院的规模,乾隆皇帝亦赐书“道南正脉”匾额。使这所古代高等学府得以保持其历史源流而不断,封建帝王的关注和题额、赐书,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书院由讲堂、文昌阁、六君子堂、十彝器堂、半学斋、赫曦台、山门等主要部分组成。书院大门保持着旧日的“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和“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十分显目。讲堂又称忠孝廉节堂,是书院的核心建筑、正厅两边是朱熹的“忠孝廉节”手书石刻,每字高1.6米,宽1.2米,两廊的正面是乾隆时御史欧阳正焕所书的“整齐严肃”4个大字石刻,使人肃然起敬。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长沙风物大观》,郑佳明/主编,周贤朴|顾庆丰|沈绍尧|易仲威|王建宇|于安全/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9 22:58 , Processed in 0.09346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