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阁在长沙市中心地区东南角上,是长沙古城的一座城楼。它的基址占着城区最高地势,加之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又有“高阁插云”、“麓屏耸翠”、“疏树含烟”、“池塘夕照”四景相随,因而显得更加挺峭、峻美,成为长沙古城的标志。登上天心阁,极目四望,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楼阁碧瓦飞檐,朱梁画栋,又大有古香古色,无论是游览观光者还是常居市民,总是留连忘返,忽意盘桓。 天心阁始建于何时,尚有争议,但明末俞仪已有《天心阎眺望》的诗,说明明末已有此阁。重修天心阁是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距今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天心阁”之称,是据传说而来,当时的星象学者认为这里地势高峻,地脉隆起,为文运昌隆之祥兆,于是在城楼建“天心”与“文昌”二阁以应之。昔日有对联:“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即是建阁的初衷。岁月流逝,天心、文昌两阁均毁,只有一块“天心”的匾额留下来,后在文昌阁遗址旁兴建一阁便称为天心阁。 天心阁由于地势高,为攻守险要,这里便成了兵家必据之地。太平天国时,西王萧朝贵率军攻打长沙就是从这里进攻的。至今城墙上还留下了一些炮眼。1905年孙中山、黄兴在日本派遣同盟会会员陈家鼎回湖南组织同盟会机关,其秘密机关一度设在天心阎内。1930年7月27日,彭德怀率领工农红军攻入长沙,也在天心阁向部队作过报告。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时,天心阁化为一片瓦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天心阁所在地辟为“天心公园”。1983年重新复建名阁于明城垣上,垣高17.5米,地势海拔60余米,高出市区30米,居高临下,俯瞰万家。主阁3层,两翼各有两层副阁,间以长廊,呈弧状布局,左右映带,如鸟张翼,浑然一体。黄瓦飞檐,翼角高翘,32副阁角悬挂铁马铜铃,风摇铃响,悠悠清越。主阁南额“天心阁”,北额“楚天一览”。阁北侧原文昌阁遗址留为广庭。广庭东面筑以拉弓山墙和腰门。依旧嵌:“雄镇”、“壮观”、“居高明”、“远眺望”门额。主阁下的明代城垣,雉堞、炮洞均加修葺,更显古城垣嵯峨、古阁楼高耸之壮观。正如清代诗人李绍集所咏: “城南耸高阁,直与丹霄薄。插顶上天门,扪着星斗落。我今一登临,极目真穹廓。物色卷横空,烟霞飞漠漠。湘水作带环,麓屏为扁钥。远浦送帆来,睛岚凝翠慢。雁字写长天,渔叟沿江泊。塔峰指顾间,万户倚楼脚。举目自云低,风动响铃铎。胜迹昭今日,纵笔摇山岳。” 在天心公园内还砌有假山、凉亭,盖有阅览室等。入门通路开阔,两旁绿树成荫。园内五彩续纷,鸟语虫鸣,是人们习拳舞剑、练琴读书、游览休憩的一个好处所。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长沙风物大观》,郑佳明/主编,周贤朴|顾庆丰|沈绍尧|易仲威|王建宇|于安全/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