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水系有四支??湘、资、沅、澧,均汇入洞庭湖,注入长江。湘水全长800多公里,有11条支流,流域面积92500平方公里,是湖南水系中最大的河流。 湘江中段自湘潭易家湾入长沙县境,并经长沙市郊大乡东窑港从南向北,贯穿全市,将长沙市区分为东西两部分,至岳麓山乡三叉矾出市区,经湘阴濠河入洞庭湖。流经长沙市区25公里,在境内西接靳江、沩水,东纳浏阳河、捞刀河,经15洲,淌13滩,烟水云天,千帆竞发。春夏之时波涛光涌,浊浪排空;夏末秋初常见西水倒灌,水碧如镜。两岸赤壁如霞,白砂如雪,垂柳如丝,樯帆如云,构成美丽的长沙沿江风光带。清人刘献延在《广阳杂记》中赞叹: “长沙小西门外,望两岸居人,虽竹篱茅屋,皆清雅淡远,绝无烟火气。远近舟楫,上者、下者、饱张帆者,泊者,理楫者,小者,无不入画,天下绝佳处也。” 距长沙西南部的湘江支流靳江河,原名建水,有南北两源,均发源于湘乡境内,两源合于赵公桥后进入宁乡境内。再经湘潭县北和望城县南,至岳麓山南麓入湘江。全长87.5公里,后因该河流经楚大夫靳尚墓前,故更名靳江河。 距长沙东部的湘江支流浏阳河,原名浏水,其源头二支分别为大溪河、小溪河,发源于罗霄山脉西麓的浏阳大围山北坡和南麓。二溪在浏阳城东10公里处汇合后,始称阳浏河。经浏阳、长沙两县境,由杨梅河入长沙市郊,经磨盘洲、彬木港、李家河、东屯渡、黑石渡至落刀嘴汇入湘江,全长230余公里。 浏阳河十曲九弯,百数里水路入湘江。春夏,河水时常暴涨,秋冬清波荡漾。两岸青山翠校,紫霞丹花。名人故里,寺庙遗迹,绝景佳色,多不胜数。昔日沿河渡口,星罗棋布,如今多桥飞架,宏伟壮观。用浏河水漂洗的夏布洁白如银,经久耐用,堪称特产远销海外。浏阳金桔,色泽金黄、皮肉可口、营养丰富,曾称“贡果”。河道底床所产菊花石堪称世界一绝。此外,浏阳河畔的湘绣、花炮、豆豉、茴饼、雨伞、竹编等亦饮誉海外。 捞刀河,原名涝塘河,相传三国时蜀将关羽战长沙时,其青龙偃月亮宝刀失落入水,至涝塘河捞取,因而亦名捞刀河。据清代陈运溶《湘城访古录》载:捞刀河源出浏阳境内的石柱峰,经黄泥港西至长沙注入湘江,全长144公里,流域面积2600平方公里。 沩水,因源于宁乡沩山而名。有南北两源,南源出扶王山西麓,北原出灯窝塞北麓,穿过宁乡县境,经望城县新康河入湘江,全长144公里,流域面积2750平方公里。沩水流域蕴藏着发达的古代文明,特别是上游的炭河里、寨子山、月亮山一带屡屡出土精妙绝伦的商周青铜器,既令人惊奇,叫人赞叹,也令人费解。 长沙地区的江河除上述外,还有霞凝港水、八曲河水与樟树港水注入湘江,但这几支河水全长一般在26公里以下。由于昔日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两岸的港口、渡桥遍布于江河两岸。其中,如朱张渡、黑石渡、落刀嘴渡、洪山桥、胡婆桥等等,均富有传奇色彩。 新河,是清康熙年间开凿的一条人工河,又称新开河。位于古开福寺之西,后因岁久淤塞,舟楫不通。清康熙和咸丰年间,湖南巡抚赵申乔、骆秉章曾两次重修。晚清岑春抚湘时,朱昌琳捐巨资重将湘江河挖掘开浚,使碧浪湖与江通,并凿通浏阳河,引水入碧浪湖,水源畅通,方便商旅。现保持的部分旧河道,已辟为养鱼湖。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长沙风物大观》,郑佳明/主编,周贤朴|顾庆丰|沈绍尧|易仲威|王建宇|于安全/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