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峰——捞刀河的发源地,海拔1359.7余米,高出南岳70多米,是湘城方圆80公里以内的制高点。乾隆《长沙府志》称其“尖削如柱,壁立万仞。”它耸峙于长沙东北50公里外的层峦叠嶂之中,浏阳旧志称之为“石柱峰祖山”。 石柱峰古属金顺山,周回百余里,是连云山向西突出的一条主脉,东连大围山,北邻幕阜山,南传道吾山。捞刀河源于其北麓??浏阳周洛洞。其西、南两麓名百岩洞、枫林洞,水流入捞刀河。东坡水经宝盖洞入浏阳河。石柱峰伊如一斗笠顶,水分四派,风来八面,观十六方气象,转瞬之变,景换千里:望朔方,荆楚山水连天碧,“天清日朗,可瞅洞庭”,令人心旷神怡;山之阳,群峰竞秀,茫茫苍苍,隐约岳麓暮云垂;山之右,万山低仰,村野起伏,捞刀河如脉如练,穿织其间;山之左,连云山似万里长城,莽莽而来。 昔日石柱峰周有48庵寺,“顶有石殿石神”,原为5间铁瓦三清殿,据长者回忆,民国时仍见墙基,并有“始建于秦,扩建于汉……”的青石碑,可惜现已不知去向。山左有传为孙思邈所用的晒药台。北有“后周诰封兵部袁侍郎”的铁铸茔家,俗称铁坟坪,旧时勘舆师称之为“五龙捧圣”。西坡有拴船桩(一葫芦状花岗岩巨石,传为大禹治水所用)、云雾殿、祷雨灵台、龙王庙等古迹。龙王庙又名玉皇殿,清乾隆以前叫樱桃观,坐东朝西,位于海拔1059.4米处,规模宏大,原有麻石砌成的房屋48间,僧道各半。清乾隆《长沙府志》云:“樱桃观有井极深,水清冷,嘉靖二十七年县丞李潜颜其泉曰百汇。”该泉波涌曾高达数尺,今盖青石板,上祀观音莲座,水经暗沟由后殿至前殿天井,构成井中有井胜景。殿前并列3座拱形石门,依门鸟瞰,捞刀河及长(沙)平(江)风光尽入眼底。盛夏炎天,凉风习习,顿生天上人间之感。门前廊柱镌联概括时空背景: 仰止高山与东大围南天马西巨湖共臻名胜;降若时雨继商桑林鲁舞雩汉昆明毕荐馨香。 相传此庙来历甚古,原址在铁坟坪,时过千载;移来今址又1700多年;唐贞观、宋宣和、明万历屡有增修。1739年(清乾隆四年),有贵妇人唐欧氏从古港到此进香,连人带轿被狂风卷走,杳如黄鹤。当局怪罪樱桃观妖道所为,下令毁庙,“永不复建”。传说当时庙内大小菩萨不翼而飞,古钟则到了岳麓山,是为“飞来钟”。清嘉庆《浏阳县志》有“樱桃观今已奉毁”之载。后打了很长官司(当地尚存状纸批文一本,完整无缺),清道光年间才改头换面在原址修建龙王庙。 石柱峰为花岗岩基,与长平红色盆地相邻,两者之间断层明显,地质构造复杂,既有丹霞地貌,又具武陵风光。石柱峰之西屏凤凰山、清莲山(因有铜、硫等多种矿产,1958年后叫万宝山),乃高772.5米、长10多公里的南北大断层,峭壁拔地,巨石冲天。与主峰呈“H”形分布,组成南北两个曲折回环、布满梯田人家的谷地,俗名“洞”,即百岩洞和周洛洞。“其洞四围旋绕,水多从山巅出作瀑布”。洞中河流从断层冲出,形成两个险隘的壑口,南曰“风门口”,北曰“潭口”。百岩河至风门口直落百米,石挡水回,白浪翻滚,涛声动地,令人惊心动魄。周洛河飞泻至潭口,形成长、宽各10余米的大瀑布,水落成潭,声若洪钟,数里外可闻,故又名钟鸣潭。“潭”口径约10米,探不可测,传闻甚多,周护铁栏。人近铁栏,多脚麻目眩。其恢宏气势,长沙地区绝无仅有。可惜1972年修公路时被毁。 西出风门口不到1公里,又突兀一怪石林立、寒树虬枝的名胜,这就是石牛寨。其山形似牛,首南尾北,翘角俨然,故名。旧时《湖南通志》、《长沙府志》皆有“石牛寨……峭壁天悬,窄径一线,上有平野方塘”、“土人御乱,立寨此山”之类的记载。清嘉庆《浏阳县志》载:“己未碑,在县北石牛寨,相传宋理宗时土人结寨避寇……”在石牛寨之外,又有万宝山瀑布、社港拳头山(丹霞地貌)等胜景。 石柱峰水汽交汇,经常山雾弥漫,云蔚霞起,数十里外可见,百姓往往视其云气而断晴雨。由于湿重雾多,草木青翠欲滴,中药材彼彼皆是,山坡清泉综综,山谷流水潺潺,四季上山朝拜采药观光者络绎不绝。行人上山,多从泮春入风门口,经虾子石、丝潭、天子屋场、烟坪达龙王庙。亦有从大洛潭口经周洛陈家祠堂、黄花坪而登攀的。沿途有夜合山、香炉山、石船、周洛古塔等胜景。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长沙风物大观》,郑佳明/主编,周贤朴|顾庆丰|沈绍尧|易仲威|王建宇|于安全/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