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是湖南著名风景区之一,其山脉属南岳衡山,古人把岳麓山列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称之为灵麓峰。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载:“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故名岳麓。据地质学考证,岳麓山奠基于古生代,形成于中生代,发展于新生代,距今3亿余年。山顶云麓宫保存下来的一副对联“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是对岳麓山山川形势的绝妙概括。 岳麓山濒临湘江西岸,海拨300.8米,连峦叠峰数十公里,有如一道天然屏障,横直长沙市区西面。主峰云麓石骨苍秀,廊殿楼阁依山畔石。凭栏远眺,湘江如带,桔洲浮碧江心,双桥飞架东西,古城新廓尽在紫气青烟之中。前有凤凰山、玉屏山、天马山;后有桃花岭、绿峨岭;南有金牛岭;北有圭峰。这些小山依附在它的周由,势若众星拱月,浑然一体。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群峰朝拱如骏奔”诗句,写的就是岳 麓山天然雄浑之势。 岳麓之胜在山川。这里群峦叠翠,古木参天,浓荫匝地,林壑幽美。山中植物达977种,其中,罗汉松为千年名木。银杏、枫梓、松栗,虬技曲干,蓊郁青葱;山涧泉流终年不涸,颇有清幽之感。每到秋冬之交,红枫丛林尽染,红桔满挂枝头,麓山更加艳丽。 岳麓山与城市毗邻,自汉以来,即为游览胜地。千百年来游人不绝,因而名胜古迹遍布全山。有号称“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古麓山寺,有古代四大书院之冠的岳麓书院,还有云麓宫、爱晚亭、白鹤泉、禹王碑、清风峡、望江阁、步虚岭、飞来石、自来钟、响鼓岭、蟒蛇洞、舍利塔、笑啼崖、穿石坡等,这些名胜古迹,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使游人流连忘返,琢磨玩味。 自唐以来,许多著名诗人,学者以及社会名流,都有称颂岳麓山的诗文,或在山中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伟大诗人杜甫漂泊潭州时,写了《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等待作,以“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塔级宫墙壮丽敌,香厨松道清凉俱”等诗句赞颂山中殿宇的宏伟和环境的清幽。唐代大书法家李邕在《麓山寺碑》中评述该地“幽谷左豁,崇山右峙,瞰郭万家,带江千里,玉水布飞,石林云起。”宋代书法家米芾专程来此观摩《北海碑》,碑侧尚留有他的题记。相传清代诗人袁枚游览麓山清风峡,取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意,提议改“红时亭”为“爱晚亭”。据记载,湖广总督毕秋帆正式改红叶亭为爱晚亭。 岳麓山有许多革命先驱的墓葬。这些茔墓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庄严肃穆,黄兴、蔡锷墓则是其中最巍峨雄伟的两座。黄兴墓位于云麓峰左方的小月亮坪,塔形碑柱直顶蓝天,上嵌铜铸“黄公克强之墓”碑文,护以铁石栏杆。墓的右下方,即黄兴墓庐,已修葺一新,室内陈列着黄兴生平事迹图片。蔡锷墓在白鹤泉之上,碑柱上嵌有铜铸“蔡公松坡之墓”的碑文,墓有石栏围护。自鹤泉下有蔡锷墓庐,并有介绍他生平事迹的图片陈列。这里又是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毛泽东、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常来岳麓山聚会,留连于爱晚亭、清风峡等处,研讨国家大事,探求革命真理。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长沙风物大观》,郑佳明/主编,周贤朴|顾庆丰|沈绍尧|易仲威|王建宇|于安全/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9 21:35 , Processed in 0.14016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