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摘自《长沙地名古迹揽胜》,陈先枢|金豫北/编著,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 宝南街位于芙蓉区,南起五一大道,北止中山东路。宝南街之名源于清代宝南钱局。宝南街南端已于 1951年修建五一路时拆除,今存北段。清康熙七年(1668),驻长沙偏沅巡抚周召南经奏准自铸制钱,于长沙建立湖南长沙府局,设炉20座,开铸重1钱4分的“康熙通宝”,背面铸有满、汉文“南”字标志。雍正八年(1730),湖南巡抚赵宏恩又奏准开铸“雍正通宝”,开炉5座,收黄铜器皿作原料,按铜铅各半配料,时称“黄钱”,背面用“宝南”二字作标志,钱局始称“宝南局”。据清光绪《湖南通志》载:“湖南宝南钱局在长沙小昊门内,坐北向南.周以墙垣。”墙垣之外的街道始以“宝南”名之。 宝南局铸钱时停时铸,几次有影响的铸钱生产是:乾隆六年(1741)经户部奏准鼓铸“乾隆通宝”,重1钱2分,紫铜、白铅、黑铅各占50%、41.5%和6.5%,另加锡2%,时称“青钱”。道光二十三年(1843),巡抚吴其睿奏准对文职官员养廉银按钱1千文作银1两搭放制钱。由于银钱比价拉大,交易钱额增多,民问纷纷销毁制钱而改铸小钱。至咸丰五年(1855),大钱在市面难以维持,宝南局遂将回收之大钱改铸成重I钱的“咸丰通宝”。市面私铸小钱者日增。光绪二十二年(1896),巡抚陈宝箴为抑制私钱,改铸重八分八厘的制钱,不搭官俸、兵饷,只供钱庄、铺商兑换。光绪二十六年(1900)机制当十铜元取代制钱。湖南光复后,制钱已少流通,终于1916年绝迹,但宝南街这个街名一直保留至今。 宝南街旧有古迹鲁班庙和颜子庙。鲁班庙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泥木两行的神庙。颜子庙在宝南局后,嘉庆二十二年(1817)宁邑生监颜邦城、颜邦辉等建。颜子庙供奉颜回。颜回为孔子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后世儒家尊为“复圣”。 (以上内容的数据截止于2002年9月,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编著者或名城长沙网。)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2 12:34 , Processed in 0.13236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