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于1912年春季的湖南省全省公立高等中学校是湖南省创办的第一所省立中学,也是我国中学分高、初两级的开始。这就是今天的长沙市一中。该校创办人和第一任校长是符定一。符定一,湖南衡山人,晚清秀才,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政治上他曾是一个主张君主立宪的人。1915年,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时,符定一参与组织湖南筹安会,并任副会长。同时,他也是一个在学术上深有造诣,在教育方面卓有成就的学者。他精通古汉语,对义理、考据、词章,都很有研究。他先后执教数十年,著述等身,最著名的有《联绵字典》30卷。 民国刚建立时,湖南公立的中学只有原属清末官办的府州县中学,因此,湖南省政府想在长沙设立一所省立中学,作为全省中学教育的示范。于是派符定一筹办省立高等中学。他租赁了长沙紫东园(今民主后街4号和5号)的两所新建民房为校舍,开始招生。当时新的学制未定,原有的湖南高等学堂已经停办。因此,全省公立高等中学创办时开设了高等科一班,招收中学毕业生50名;开设普通科3班,招收高小毕业生150名。当时的学制没有高级中学这一级,因此,高等科实际上相当于“癸卯学制”和“壬子癸丑学制”中规定的高等学堂或大学校的预科。 当时报考普通科的有2000多人,经过考试录取了150名。当时,前来报考的青年中,毛泽东名列榜首,被编入普通一班学习(学习一个学期后退学)。报考高等科的人数很少,仅录取20余名。第二学期,学校遂将高等科停办。此后,学校改名为公立全省中学。到1915年,省政府又在衡阳和常德分别设立了一所省立中学,于是公立全省中学改名为省立第一中学。 符定一治校严谨,以“公、勇、勤、俭”为校训,勖勉学生敦品励学。后继的几位校长也都是教育界名流,办学治校,均有建树。该校刚创办时,教职员30多人,绝大部分是辛亥革命时期毕业的湖南优级师范选科毕业生。以后学校规模逐渐扩大,教职员也不断增加,并拥有袁吉六、彭泽陶、李肖聃、汪澹华、郭德垂;郭琴轩等一批名师。其中有一位国文教员为前清进士,很有学问。毛泽东在该校读书时,这位国文教员很欣赏毛泽东的文才而经常接近他,当时毛泽东读书非常刻苦,经常一个人在寝室自学。但学校的课程有限,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因而他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位教员见他喜欢读课外书,就将自己珍藏的《御批通鉴辑览》借给他。正是这部书引起了毛泽东进一步研究中国历史的兴趣。多年以后,毛泽东还深情地回忆起这件事,并说这位教员对他“帮助很大”。 当时该校所设各科课程中尤以外语科最具特点。符定一认为,要造就科学人才,必须广泛吸收西方文化,需要大批外语人才;同时,很多学生想赴欧美留学,也必须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因此,该校特别重视外语教学,其课时与国文一样,每周六小时;同时开设了英、德、法3个语种,不同班级开设不同语种,此为中学课程设置之独创。 该校素有民主、爱国的传统,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勇于探索求新,追求真理,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其时,学生中曾有一句名言:“有理的服从,无理的反对”,一直流传了下来。1917年,该校就成立了学生学术研究团体,发表了大量研究“读书与救国”、“文言与白话”、“劳工神圣”等问题的文章。“五四运动”中,一中学生又在湖南率先响应北京学生的斗争,创建了“救国十人团第一团”,并发表《宣言》,发动和参与了反日救国和“驱张”运动;同时还组织了“文学研究社”、“求真学术社”等团体,研究和宣传新文化和新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中又于1922年建立了湖南中学中最早的中共学生支部。1926年,一中组成了以学生党团员为骨干的学生军,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马日事变”发生时,一中有米世珍、李烈宏、林树成、李盖凡、张维(女)、朱璋等124位革命师生壮烈牺牲。抗日战争时期,一中大批学生奔赴延安和皖南参加斗争。从1938年至1940年3年的时间里,一中有1/3的学生参加了抗日工作。 该校自1915年改名为省立第一中学后,又先后改名为全省高级中学、省立长沙高级中学、省立第一临时中学高中部。其校址也先后搬迁至荷花池、落星田、贡院坪、书院坪,抗战时又先后迁宁乡高桥、安化桥头河与七星街。1946年迁回长沙,定址于小吴门外清水塘路,即今天的校址。几十年来,该校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著名专家学者黎澍、孟少农、陈述彭、廖山涛、唐稚松,著名文学家周立波、康濯,国家领导人周谷城、朱熔基,海外知名人士曹圣芬、楚崧秋、周策纵等都是该校的毕业生。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教育纪胜》,郑佳明/主编,彭一平|陈先枢|梁小进/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