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夸长沙十万口,子弟不教非我有。十八乡镇半开化,少数通人难持久。莫谓乡村阻力多,盘根错节须能手。莫谓乡村馆谷薄,树人收获金如斗。大家努力树桃李,使我古潭追邹鲁。” 这是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在长沙师范第二部讲习班毕业时,为毕业学生写的《毕业歌》。在这首歌词中,徐特立揭示长沙师范创立的背景和目的,抒发了致力于师范教育,以发展长沙小学教育的理想。 长沙师范是由徐特立和姜济寰在辛亥革命后创立的一所县级师范学校。徐特立和姜济寰都是湖南长沙县人,早年都曾担任过乡村塾师。1905年,两人一起考入周震鳞创办的宁乡速成师范,成为莫逆之交。速成师范毕业后,他们一起在长沙县望梨镇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堂,姜济寰任校长,徐特立负责教学事务。以后,徐特立应聘到长沙周南女校任教,姜济寰则参与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姜济寰担任了长沙县首任知事。他虽身为“父母官”,但仍热心于教育事业。上任伊始,他就提出了一个创办1000所小学的计划。而要实现这一计划,最大的困难是师范严重缺乏。本来在1906年长沙县创立了一所师范学堂,但属于短期讲习和补习性质,显然难以满足创办1000所小学的需要。于是,姜济寰邀请徐特立主持筹办一所正规的师范学校。当时,徐特立正先后辞去省临时议会副议长和省教育司教育科长的职务,在长沙县第一高等小学堂任校长。姜济寰的计划正与徐特立“用教育来改革人心”的教育救国夙愿相吻合。于是,徐特立欣然应邀开始筹办长沙县师范学校。 徐特立原来担任校长的长沙县第一高等小学设在原善化县学宫内,因此,长沙师范最先的校址也设在这里。徐特立将学宫内一些破烂房子腾出,连同走廊过道,稍加修缮,作为教室。为了筹得经费,他征得湘岸榷运局同意,将榷运局寄存在学宫内的一批硝磺变卖,得千余银元,暂时解决了经费问题。终于,长沙师范学校于1912年3月正式开学了。第一期招收了6个班,其中五年制本科两班,一年制一部讲习班两班,半年制二部讲习班两班,共300余人。 为了给这所学校找一个永久性的校址,徐特立走遍了长沙城,选中了北门荷花池畔的泐潭寺。泐潭寺是一座创建于唐代的古刹,千余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但经过鸦片战争以来近百年的兵灾人祸,早巳荒芜废弃。徐特立一经决定,姜济寰即以长沙县政府名义行文将这座古寺划给长沙师范,并拨了一笔建校经费。经过徐特立半年多的辛勤劳动,长沙师范的新校址在荷花池畔建成了。学校迁入新校址时,正好半年制的二部讲习班学生毕业。徐特立非常高兴,写下了这首意味深长的《毕业歌》,并在毕业典礼上高声朗读。 徐特立正是以“子弟不教非我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求学的青年。他在任长沙师范校长期间,对“有志读书”的青年总是积极支持鼓励,而不看出身门第,有时还破格录取。如有个叫廖奕的退伍兵找到徐特立,申述自己“有志读书”。徐特立很赞赏廖奕的志向,破格录取了他。在徐特立的鼓励下,廖奕刻苦学习,进步很快,后来又随徐特立赴法国和比利时勤工俭学。还有一个叫黎升洲的铁匠,文化程度比廖奕还低。徐特立先介绍他到湖南军械机修厂,一面做工,一面补习文化。经过半年补习,即正式录取他入学。后来,黎升洲勤奋学习,毕业后成为湖南有名的生物学教师。 徐特立十分关心和爱护学生。在生活上他经常与学生同桌吃饭,以了解学生的伙食情况;他还经常与学生同寝室睡觉,以督促学生按时作息。有个学生脚上长了疮,他提来热水帮助这个学生洗脚,并帮他敷上药。当时,曾有人对此大加讥讽,认为堂堂校长,竟然做这些下等人干的事,有失尊严。徐特立却说:“校长教员关心爱护学生,是应尽的职责。” 在思想和学习方面,他对学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他常说:“教育者只要善于发现,善于因势利导,使学生的长处得到发展,缺点得到克服,就可以成为有用的人。”著名戏剧家田汉在长沙师范读书时,天资聪颖却颇为调皮。一次,他与几个同学写了一些打油诗贴在自修室的玻璃窗上,取名曰“窗户报”。其中有“特立狂涛骇浪中,宝刀血溅首元龙”、“黄竹村中鸡犬喧”等句,嵌入了徐特立、首元龙、黄竹村等教师的名字。事后首、黄两位老先生很生气,要求校长严厉训斥学生。徐特立一方面对田汉等进行了尊师的教育,另一方面又鼓励他们将聪明才智,写作技能用到正道上来,并肯定了“窗户报”的形式。田汉等人接受了校长的教导。于是,长师校园里,思想进步、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窗户报”更多地涌现出来。徐特立是“窗户报”最热心的读者,他经常在夜晚提着马灯逐一阅读。遇到切中时弊、短小精悍的文章,就抄录下来刊登在他主办的《教育周刊》上。这更激发了学生们的写作热情,“窗户报”呈现出满园春色、万紫干红的景象。连原来感到受了侮辱的两位老先生也高兴得连连点头再三称赞。 田汉在长沙师范读书时就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得到了徐特立热情的鼓励和帮助。徐特立经常带田汉去观看“文明戏”的演出,并鼓励田汉等人自己创作和排演话剧。他还把自己的购书折借给田汉等酷爱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学生,让他们选购自己喜爱的书籍,由他付款。正是因为他的关怀和爱护,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田汉后来之所以走上革命戏剧创作的道路,与徐特立的鼓励是分不开的。1947年,徐特立在延安欢度七十寿辰时,田汉特意从上海寄赠长诗祝贺。诗的最后写道:“学生遍天下,春风无不被,寒极暖亦近,雪深草弥翠。”充分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师生之情。为了将这所学校办成高质量的学校,徐特立聘请了许多德高望重的饱学鸿儒和思想进步的后起之秀来校执教,如杨昌济、李肖聃、易培基、方维夏、陈奎生、汪澹华、汤执盘、黄芝冈、陈昌、柳直荀、熊瑾玎、罗学瓒等。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长沙师范办成了全省第一所正规的县办中等师范学校,在长沙乃至全省的师范教育史上写下了绚丽耀目的一页。 徐特立艰苦创办长沙师范,在当时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理解和嘲笑。有人笑他傻,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徐二镥锅”。对于这种说法,毛泽东曾有过如下一段精辟的见解:“徐先生办长师,不顾利害,不怕困难,干别人不敢干的事情,……在没有一间房子,没有一个钱的情况下,居然创办一所规模不小的师范学校,这真有镥锅的精神。这种对他的讥笑,实际上是对他的赞扬。”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教育纪胜》,郑佳明/主编,彭一平|陈先枢|梁小进/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