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中路师范学堂于1912年2月改名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1914年又改名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所在城南书院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范学校进入了全面实行民主主义教育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阶段的开创者是两度任一师校长的湖南民主教育家孔昭绶。孔昭绶,宇竞存,湖南浏阳人,湖南高等师范毕业。曾留学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民国初年,他历任长沙多所中学、师范学校的教员,1913年,被任命为第一师范校长。1914年1月由于他赞同反袁而遭到汤芗铭的缉捕,被迫出走日本。直到袁世凯死后,汤芗铭被赶出湖南,孔昭绶从日本归国,再次被任命为一师校长。在两次担任一师校长期间,孔昭绶本着“采最新民本主义规定教育方针”,“以人格教育、军国民教育、实用教育为实现救国强种唯一之教旨”的教育思想,对一师的教育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孔昭绶坚持“有治人然后有治法,然无治法未必有治人”的观点,在重新上任后即调整教职员队伍,制定学校规章。他重新聘任了一大批富有正义感且具有真才实学的教职员。如学监主任方维夏、教育课教员徐特立、修身课教员杨昌济、历史教员黎锦熙都以他们民主和科学的精神、高贵的道德品质和渊博的知识,对一师学生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孔昭绶还主持制定了一系列学校和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如校务会议和教务会议制度、各类人员职责、教学管理制度和条例、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等等。特别在学生管理方面,一师采取严格的制度管理和提倡学生自觉、自动、自治相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师特别强调在学生中提倡自觉、自动、自治。所谓自觉,主要是指思想和道德修养方面,主张“时时以国耻唤醒学生之自觉心”。除了自觉的爱国心外,还要培养学生自觉的爱校心。为此,一师制定了统一的校歌、校旗和校服。一师的校歌旨在“唤起学生讲学兴味,并涵养其高尚之思想”。其歌词是: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校旗采用红麾、黄膘,蓝绿色的旗面中央置一白色五角星,内镌一黑色“师”宇,作为“代表一师之徽识”,以“唤起学生爱校心”。另外,学生都必须着制服和制帽。制帽上也有镌着“师”字的五角星;制服领章上则缀有“第一师范”4字。这也体现了“唤起学生爱校心”的良苦用心。 所谓自动,主要是指在学习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钻研精神,要求“各科教授应提倡自动主义”,“务使学生锐意研究,养成自动之能力”。除了在各科教学中重在训练学生的自学和思考能力外,更重要的在于提倡学生在课外利用一切形式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自学。一师于1913年创设了技能会,以后几经改名,到1916年9月正式定名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友会”。该会“以砥砺道德,研究教育,增进学识,养成职业,锻炼身体,联络感情为宗旨”,“专为补助学校教育而设”。学友会设有教育研究部、演讲部、文学部、书法部、图画部、手工部、音乐部以及各项体育运动部,各部都围绕各科教学展开一系列课外活动。这些学生组织的自学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是一师自动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师在增设职业教育课程的同时,要求学生按自己的志愿,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的农场、工场和社会上的商场进行农工商业的实习。从1917年开始,一师的工人夜校改归学友会教育研究部负责,由三四年级的学生主办。这也是提倡自动主义的一个成果。一师在实行自动主义教育方面的另一重大举措是从1916年开始实行的修学旅行制度。这是一种综合性的专业训练,“以温习课业,熟悉教育为主旨”。修学旅行除学校每学期集中组织一次外,还提倡学生在寒暑假自动进行。其任务主要有进行各种社会调查和采集各种动、植、矿物标本及古文物等。这种修学旅行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接触实际的机会,对锻炼、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所谓自治,主要是指提倡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一师一方面对学生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又给予学生以很大的自治权。上述学友会原来由各科教员担任各部部长,后来改为全部由三四年级的学生担任,并由全体会员大会选举产生。学友会的具体事务都由学生负责办理。特别是一师实行的人物互选制度更是提倡学生自治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人物互选即每学年由学生按照所定的德、智、体3方面的标准进行一次投票互选人物,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依据之一。这样,学生参与了对自身的考核和评估,其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为贯彻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孔昭绶制定了以“知耻”为中心,包括“公诚勤俭”诸内容的校训。所谓“知耻”,就是要使人人知“国家之耻”,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而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使“人人之实力充足,而后国家之实力充足”。他认为,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就是充实自己的实力,因此,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根本解决”民族耻辱和民族危机的关键。这里所讲的德育、智育、体育与他所讲的“人格教育”、“实用教育”和“军国民教育”相对应。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一师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德、智、体3方面的教育。学校明确从德、智、体3方面考核学生,分别为“操行考查”、“学业考查”和“体格考查”,而且还规定了3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德育方面:主要是以“知耻”为中心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学生“爱国家,尊宪法”,“使学生明建国之本原,践国民之职分”;同时要“使学生尊品格而重自治,爱人道而尚大公”,还有“敦品”、“好学”、“克己”、“俭朴”、“服务”等内容。总的来说,这些德育内容虽免不了带有一些封建传统道德的痕迹,但其主流却是符合资产阶级民主教育的原则的。 智育方面:一师明确了“以造就小学教员为目的”。从面向小学的原则和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出发,一师在对部定师范课程进行必要调整的基础上,确定了具有自身特点的课程及其教学内容。以本科第一部为例,所开课程共有17门,大致分为3类:第一类为专业知识课程,主要有修身、教育、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理化等,这些课程都是小学教育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第二类为师范技能课程,如习字、图画、手工、乐歌等;以上两类课程都规定必须根据小学教学的特点“兼课教授法”,体现了师范性的特点。第三类为其他职业训练课程,如经济、农业、商业等,这类课程主要是为适应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以及适应湖南作为一个农业省份的特点,为使学生“为生利之人而勿为分利之人”而增设的。这样的课程安排都体现了实用教育的特点。一师教学内容的实用特点还表现在它非常重视实践。在各门课程的“教授要旨”和“教授要项”中都规定必须联系实际。同时还开设了附设小学和工人夜校作为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和与实践相结合的场所。 体育方面:一师非常重视体育工作,基本做到了以体操教学为中心,把体操教学、课外锻炼和运动竞赛结合起来,“庶学生体躯日强,智、德亦因以增进”。体操课程每周4节,每期都开;课外体育锻炼除由学校统一组织课间操外,还由学友会的武术、剑术、架梁、足球等体育活动部组织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学校还组织各种定期或不定期的体育运动会,并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运动会。当时一师的运动水平在湖南省是名列前茅的。1916年12月举行的全省第四次联合运动会上,获奖总人数为405人,其中一师占67名;1917年6月在日本举行第三次远东运动会,湖南省教育会对全省各校运动员进行预选,共选出6名,而一师占四名,总分分别列为第一、三、四、六名。一师还特别重视军国民教育。一师体操科“教学要项”第一条就是“采用严格主义,实施军国民教育”,同时体操课还规定了兵式、军事学等教学内容。1916年10月,一师创办了学生课外志愿军,“以激发爱国思想,提倡尚武精神,研究军事学术,实施军国民教育为宗旨”。 一师的民主教育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段时间里,第一师范共毕业14个班583人,为湖南的小学教育输送了大批师资,其中有很多一师毕业生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重要人物。如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罗学攒、陈章甫、张昆弟、李维汉和肖三、周世钊、张国基、程星龄等等。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教育纪胜》,郑佳明/主编,彭一平|陈先枢|梁小进/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