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有协和 南有湘雅”

2008-10-9 22: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19|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在长沙市北门外,有一所国内外都享有盛誉的高等学校——湖南医科大学。她的前身就是创建于1914年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是我国第一所引进外国现代医学,中外合办的西医高等学府。
  提起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的创办,还得从20世纪初说起。1901年2月,著名的美国耶鲁大学有一部分校友成立了旨在推进中美文化交流的雅礼会(Yale-in-China)。雅礼会成立后,即派人到中国实地考察办学的可行性。经过一番调查研究,雅礼会决定在长沙兴办学校。同时邀请在印度行医的美国年轻医生胡美来华从事这一工作。
  胡美(E.H.Hum),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医学博士。他于1900年毕业后,在印度孟买开了一家医院。1905年夏他接受雅礼会的邀请,携妻带子,飘洋过海到长沙开始了他“创办一所新型的医科大学”的事业。他到长沙后,首先学习汉语和长沙话,了解湖南的风俗和生活习惯,并起了一姓胡名美的中国名字,别人问他贵姓,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敝姓胡”。人们都叫他“胡医生”。1906年 l1月,他在长沙市小西门西牌楼正式开办了湖南第一家西医医院——雅礼医院。为了完善医院的管理,胡美又于1911年11月在雅礼医院开办了湖南省最早的护士职业学校——雅礼护病学校。
  要在长沙创办一所新式医科大学,必须有中国人的支持和参与。在美国雅礼会的帮助下,胡美找到了颜福庆医师作为自己的合作者。颜福庆,出生于上海,1904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赴南非一个金矿,为在当地工作的中国工人治病,后又赴拉丁美洲参加钩虫病的防治工作。随后,进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深造。在即将毕业时,颜福庆由于家庭财力所限,经济发生困难。这时,雅礼会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条件即是毕业后到长沙与胡美医师合作共事。1909年,颜福庆取得博士学位后,取道英国进修热带病学。1910年,他归国来到长沙雅礼医院行医,并与胡美一起筹划创建新式医科大学。
  辛亥革命后,湖南都督谭延之母因患大叶性肺炎,高烧不退,久治无效,病势日重。谭将胡美和颜福庆请来诊治。胡美诊断后对症下药,结果药到病除。从此,胡美和颜福庆以及西医深得谭延信任。3人成为至交,并开始筹建新式医科大学。1913年,谭延决定以湖南省政府的名义与美国雅礼会在长沙创办一所新式医科大学。这年7月,双方草签了合作创办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的契约,并成立了由双方人士组成的学校管理机构,即湘雅医学会董事部。“湘雅”的校名根据董事部董事聂其琨提议确定。“湘”是湖南的简称,“雅”是雅礼会英语名称第一个音节的汉语谐音。两宇合在一起,反映了中美合作办学的意愿。然而,当这个联合办学的契约草案上报北洋政府备案时,却遭到一些湘籍留日派人士的激烈反对。于是,北洋政府国务院以“地方政府与外侨团体订约案无先例”为由,不予批准。湘雅创办人派颜福庆等进京陈诉开办“湘雅”的理由,并联络在京任职的35名湘籍军政要员和社会知名人士,发起组成了名为“湖南育群学会”的民间团体。1914年7月,由湖南育群学会出面代表湖南省政府与美国雅礼会正式签订了合作办学的“十年协定”。根据这一协定,除联合创办一所医学专门学校外,还维持一所医院和护士学校,医学校、医院、护士学校统一冠以“湘雅”名称,都由湘雅医学会管理。 
  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最初设于长沙西城潮宗街(今属开福区),1914年9月其首批预科学生18名正式开课。同年12月8月,在潮宗街举行了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成立大会暨开学典礼。颜福庆任第一任校长,胡美任教务长兼湘雅医院院长。1915年2月,湘雅医学会接收了雅礼医院,更名为湘雅医院,原雅礼护病学校也更名为湘雅护士学校。这样,形成了医学校、医院、护士学校三位一体的体系。1915年9月,湘雅医学专门学校被北洋政府核准立案,并由湖南省政府拨款在长沙北门外麻园岭购地54.9亩,作为建造医学校新校舍之用。美国雅礼会也通过募捐,在与校区毗邻的西面购地23.3亩,用于建造湘雅医院的新院址。经过几年建设,湘雅医院和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分别于1918年春和1920年初迁入麻园岭新址。
  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创办伊始,双方就商定,以欧美“甲种”医科大学标准办学。为了达到这一标准,“湘雅”在办学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采用长学制。“湘雅”一开始就确定学制为7年,其中医学预科两年,开设与医学有关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英语、伦理学等课程。预科两年结业,经考试合格者升人本科学习。在5年医学本科教育中,前3年为医学基础课教学,后两年主要是临床课的教学,最后一学期为临床实习。这种长学制,保证了教学的高质量。
  其次,强调基础训练,注重临床教学。胡美仿照美国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提出了坚实的基础课程、合格的专任教师、完善的实验设备、充分的实习时间、良好的临床基地和完全的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虽然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在当时并没有完全实现,但“湘雅”确实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学生在预科学习时任何一门课不合格都不能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学校非常重视实验课。学生在做实验时只要有一点不合要求,就必须重做。学校每月都有学术交流活动,由师生联合进行交流和讨论。学生毕业前都必须撰写毕业论文。学校规定,校内所有课程一律用英语讲授,课堂提问;答卷以及书写病历都必须使用英语和英文。
  第三,严谨治学,严格要求学生。“湘雅”按照欧美惯例,在学生管理方面采取了校自由和放任的方式,但唯独在功课方面要求非常严格。各门课程考试一般采取所谓“荣誉制度”(Honour),即教师发给学生试卷后,并不监考,任学生各自作答卷,如果发现有学生舞弊立即取消其考试资格,并不准参加下期补考;学校还采取严格的淘汰制,有段时间还规定各科成绩以70分为及格。由于有这些严格的规定,“湘雅”学生的被淘汰率有时竟高达75%以上。如第三班入学时为22人,以后还有插班生,但到毕业时仅4人,还不及入学时人数的五分之一。“湘雅”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德。一次,在为一个因患腹部脂肪瘤而死亡的女尸做解剖时,一个学生说:“这个女尸比猪还大”,引起一阵笑声。在场的内科主任、美籍女教师当场对这个学生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教育学生说,死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实验机会,应该采取非常严肃的态度。说完,她还向女尸敬了一个礼。还有一次,一个实习学生所管的一个病人垂危,他估计病人会在当晚死亡,就事先填好了死亡记录。他的上级医师也是他的指导教师发现后,狠狠地训斥了他,认为他对病人没有尽全力抢救,而是无动于衷。事后这个学生险些受到延长实习期的处分。 
  为保证高标准的教学质量,“湘雅”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创办之初,国内师资力量有限,因此“湘雅”的教师主要是由美国雅礼会董事会选拔来华的外籍教师。1921年,湘雅的13名专任教师中,除一位药剂师外,全部是医学博士,其中外籍教师有8人。湘雅的教师都是全日制的,没有一个人自己开业,这在当时国内的医学校中也是少见的。
  高水平的教学造就了“湘雅”优秀的教育质量。1921年6月,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第一批学生共10人毕业。他们是张孝骞、萧元定、徐维达、任廷桂、高镜朗、梁鸿训、彭治朴、汤飞凡、吴绍青、应元岳。其中张孝骞获得学业成绩和毕业论文两个第一名。他们以后都成为我国现代医学的先驱和第一流医学专家。其中有些毕业生还回母校任教,张孝骞和萧元定还曾担任或代理过湘雅医科大学的校长。美国康涅狄克州政府认为“湘雅”毕业生的学识和水平,与其本国医科大学的水平相当,所以依据该州宪法授权美国雅礼会授予这些毕业生以医学博士学位。1935年以后,我国实行学位制度,对“湘雅”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但美国雅礼会仍以博士学位授予“湘雅”的毕业生。 
  1921年 l1月,美国教育考察团来华考察与美国有关的医科院校教学质量,确认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与创办于1906年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均为全国最良之一,从此“北有协和,南有湘雅”之誉,在我国医学和医学教育界传为佳话。1924年7月,经中华博医学会医学程度标准委员会审查认定,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成为全国七所注册医学院校之一。
  1925年5月,湖南育群学会与美国雅礼会签订了续约10年的协定,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更名为湘雅医科大学,由中国方面全权管理。大革命时期,学校一度停办。1929年9月又重新恢复招生。1931年底,学校更名为私立湘雅医学院。抗日战争中,湘雅医学院于1938年迁往贵阳。1940‘年改为国立湘雅医学院,直到今天贵阳市还留下了“湘雅村”的美名。1944年又迁往四川重庆。直到抗战胜利后,湘雅医学院于1946年迁回长沙,重建了“湘雅”校园。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教育纪胜》,郑佳明/主编,彭一平|陈先枢|梁小进/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5 00:07 , Processed in 0.19443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