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壬子癸丑学制”与民初长沙教育格局

2008-10-9 22: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59|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试图以资产阶级新教育完全取代封建主义的旧教育。临时政府北迁后,袁世凯逐步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但由蔡元培任总长的教育部仍在致力于教育改革。1912年,蔡元培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央教育会议,制定了一个学制系统,并于当年9月予以公布。这就是所谓“壬子学制”。其后,教育部又于1912年至1913年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学校令,对“壬子学制”稍有修改。“壬子学制”与这一系列学校令综合起来就构成了被称为“壬子癸丑学制”的系统。这一学制系统规定:整个教育期共18年,分为三段四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段,分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二级,从6岁开始入学,计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共7年。与高等小学校并行的有乙种实业学校。第二段为中等教育段,只有中学校4年或5年。与中学校并行的有师范学校和甲种实业学校。第三段为高等教育段,也只有大学一级,分预科和本科,共6年或7年。与之并行的有高等师范学校(预科和本科)和各类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此外,还有各种特别或附设的补习科、专修科及小学教员养成所。在这18年之外,于小学校之下有蒙养园(即幼儿园),于大学之上有大学院(相当于研究生院),都不计年限。这一学制形成后,实行了10年之久,其间虽稍有修订,但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的资产阶级教育改革以及“壬子癸丑学制”的颁行,对长沙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又由于湖南都督(后称督军、省长)谭延推行“开明专政”的政策,使民国初年长沙的资产阶级近代教育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
  学前教育方面,清末长沙只有两个幼儿教育机构,一个是1905年创办的湖南官立蒙养院,另一个是1907年在私立周氏家塾附设的幼稚生一组。这两个幼儿教育机构都在1911年停办。辛亥革命后,湖南官立蒙养院更名为省立第一女子师范附属幼稚园,于1912年在长沙古稻田恢复,聘日本女子师范毕业的黄国厚为园长。以后该院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相继改名为省立第二中学附属幼稚园和省立长沙女子中学附属幼稚园。同年8月,蒋葆仁(女,回族)在长沙社坛街寄园创办蒙养班,附设于私立幼幼小学。到1915年,定名为幼幼小学附属幼稚园。这所幼稚园以园养园,一直坚持到解放后。这是长沙私立幼稚园中办理时间最长、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一所。从1913年到1934年,长沙又先后有衡粹、周南、楚怡、湘雅、育英、民本、福湘、艺劳、含光、华南、明宪、蔚南等私立中小学校恢复或创办了幼稚园(组)。
  小学教育方面,辛亥革命后发展也较快。1912年,长沙、善化两县合并为长沙县,首任知事姜济寰热心于教育,在他两年的任内,县内兴起了一个办学高潮。至1915年,全市共有各类小学约63所。其中设校的高峰期是1912年和1913年。这两年光是新设的私立小学就达47所,占1900年至19伞9年49年间所设私立小学总和的30%。除公立和私立学校外,1912年,长沙市开始有了“团”的行政建制,于是又出现了团或联团创办的小学。到1925年,全市共有各类小学共95所,其中私立小学约占67%,团立小学约占14.92%。这段时间里较著名的小学除清末已经创办的楚怡、修业小学等以外,还有创办于辛亥革命以后的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长沙师范附属小学等。
  辛亥革命后,长沙地区公立中学很少,除了由清末的长沙府中学发展而来的长郡中学外,还有创建于1912年的省立高等中学(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和创立于1915年的县立十三联合中学。但当时的政府“听任民间捐资筹设,愈多愈善”,因此私立中学在清末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到1925年,长沙地区共有中学37所,除上述3所公立中学外,都是私立或教会办的中学,其中辛亥革命前创办的8所,辛亥革命后创办的26所。当时,各中学学生总数为8254人,私立中学就有7001人,约占学生总数的85%。这些中学大多数规模都不大,在校学生一般都在300人左右。规模较大的为省立一中、明德、长郡、周南、明宪等中学,在校学生均在600人以上。
  民国初年,长沙地区的中等师范教育和中等实业教育也有所发展。1912年,原中路师范学堂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1914年又改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后,这所学校成为湖南民主教育的策源地和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之一。民国初年新创办的中等师范学校有1912年创办的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和长沙师范学校,1913年创办的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翌年并人第一师范)。其中成效最显著,影响最大的是由长沙县首任知事姜济寰委托其同学徐特立于1912年3月创立的长沙师范。这所学校不仅是全省第一所县办的正规中等师范学校,而且其办学之优良一直与省立师范学校媲美。另外,还有一些私立中学继续附设有师范班。
  辛亥革命后,清末创办的中等实业学堂大部分停办,只有4所改为学校继续办理。这四所学校是:公立中等工业学校(原官立湖南中等工业学堂)、公立中等农业学校(原官立湖南中等农业学堂)、私立楚怡中等工业学校(原私立楚怡工业学)、私车衡粹女子艺术职业学校(原私立明耻女子职业学堂)。另外,美国雅礼会在长沙设立的雅礼医院护病学校,也在继续办理。民国初年,在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下,湖南中等实业教育发展迅速。1912年,全省共有实业学校74所,在校学生有4807人。长沙地区虽无确切数字,但为数不在少数。1913年,根据当时教育部颁发的《实业学校令》,长沙地区原有的两所公立工农业实业学校分别改为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和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原私立楚怡中等工业学校改为私立楚怕甲等工业学校。甲种实业学校施以完全的实业教育。其余实业学校则全部改为乙种实业学校,即仅施以简易的实业教育。
  民国初年,长沙先后创办了公、私立高等学校12所。它们是:公立的省立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第一法政专门学校、湖南公立第二法政专门学校、湖南公立法律专门学校(上述3校后合并为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公立商业专科学校等5校。私立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群治法政专门学校、选材法政专门学校、湖南平民大学、女子法政专门学校、孔道高等文科学校、艺劳女子专门学校等7校。这些高等学校大多存在时间不长,只有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一直延续下来,并且影响和规模都是最大的。
  总之,民国初年长沙出现了继清末教育改革以后的又一个办学高潮,各级各类学校都得到了一个较大的发展。虽然,随着北洋军阀统治的确立和军阀混战的出现,这一高潮很快消退,但它毕竟为五四运动后长沙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教育纪胜》,郑佳明/主编,彭一平|陈先枢|梁小进/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5 00:00 , Processed in 0.09725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