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最早的近代小学是1900年创办于长沙县湖迹渡的明耻小学堂。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颁布谕令,要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据此,长沙县和善化县的官立小学堂于1902年11月分别在荷花池和小瀛洲正式开办。这是长沙官立小学教育的开端。但是,由于当时教育改革的重点主要倾向于改书院为学堂,而对于小学尤其是初级小学教育重视不够,加之当时的湖南巡抚俞廉三将“各州县均设小学堂”理解为“系指州县治而言”,限制小学只能设在州县政府所在地。因此在1903年以前,长沙的官办小学堂仅有上述两所。1903年,热心教育改革的赵尔巽接任湖南巡抚,他考虑“近日创兴各学校,大都便于优裕求名之士,而未计及贫苦食力之家”,决定在长沙创办半日制小学堂12所,“此举专为贫家幼童无力读书者而设。凡八岁以上16岁以下幼童,准由保人选至提调办公处报名,听候择期开学”。在此基础上又创办了“选升小学堂”和“选升艺徒小学堂”,从半日小学堂中选录年龄稍长的学童入学,授之以高小课程或金工、木工等工艺。这些学堂的创立,为后来长沙初级教育的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1905年,新任湖南巡抚端方认为“初级教育未能次第扩充”,既不利于高、中级教育生源的扩大,又不利于教育的普及。因此他令省学务处将原12所半日制学堂全部改成初等小学堂,又筹措经费新办28所初等小学堂,合计共设40所。其中省会城厢内外27所,东、南、西、北四乡13所。委派俞诰庆为总监督,在长沙犁头由旧学舍设学堂办公处,全面管理这40所学堂。到1906年6月,这40所官立初等小学堂共有40个班,在校生1600人,教员76人,校工74人。端方根据《奏定学堂章程》的规定,暂定初等小学堂的课程为6门,即修身及讲经、读经及国文(包括语言、作文、写字三项)、算术、体操(乐歌)、图画、手工,另有历史、血理、格致三门因教师难聘,暂不专立一门,在其他课程中“兼教其大意”。 除官办小学堂外,1903年后,长沙私立小学也发展较快。继明耻小学堂后,又相继出现了湖南第一民立女学、私立修业学堂附设小学堂、私立明德学堂高等小学堂、周南女学附设小学堂、楚怕小学堂等小学。其中较著名的有修业和楚怡两所小学。 修业学校是1903年8月由明德学堂12名退学的学生发起,由湖南教育界3位名人周震鳞、俞蕃同、许直出面呈请政府批准而创办的。由周震鳞出任第一任校长。学校刚创办时只有中学部。到1904年8月,迁入肇嘉坪原敬业小学堂旧址,开始设立小学部。周震鳞聘请明德师范毕业生彭汉徽担任第一任小学部主任,当年即招收小学高等和初等各一班学生。当时称为两等小学,相当于现在的完全小学。此后,修业又相继增设了师范部、工专部,到1920年废止中学,开办农业职业学校。其间中学、师范、工专各部时办时停,但小学部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即使在1907年,政府补助费停发,修业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其它各部一律停办,小学部也坚持下来。这一年,明德师范毕业生彭国钧受聘担任了修业小学部堂长(即校长),他带领全体师生克服困难,终于渡过了难关。 彭国钧,1877年生于长沙府安化县一个贫苦农家。他1898年考取秀才,在乡授徒两年。1900年,入岳麓书院就读。1903年,考入明德学堂速成师范第一班。在明德学习期间,他深受黄兴、周震鳞革命思想和胡元“磨血”精神的影响,立志献身教育,开启民智。1904年春毕业后,他首先在醴陵朱子祠小学堂任教。同年8月他受聘任修业学校小学部教员。1907年任小学部堂长。1908年,中学部恢复,他又担任了修业学校的校长。此后40余年,他大部分时间任修业校长,为修业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当他出任修业小学部堂长时,正是修业最困难的时期。他聘请了徐特立、黄海润、姜济寰、狄昂人等名师任教。同时,他与全体教员同甘共苦,在一年之内概不支薪,精打细算,勤俭办学,终于渡过了难关。因为他们的勤俭,当时社会上有“修业叫化”之称。以后,在创办修业农校的过程中,彭国钧也是与学生一起短衣赤脚,披蓑戴签,沐雨栉风,从事挖土挑粪,除草犁田,插秧剪枝等体力劳动,与农民无异。他亲自为修业制定了“艰苦朴素”的校训,在他写的修业学校校歌中也有“养成我艰苦朴素优良好校风”之句。修业学校很重视课业质量,并注意对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因为小学生多为市民子弟,修业小学即在高小部增设了珠算课,并开设贩卖部,供学生实习计数及交易知识。同时,修业还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1909年,当时在修业任校董兼教员的徐特立在对全校师生进行演讲时,历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卖国行径。说到激奋之处,当场拿出一把菜刀,将左手一个指头砍断一节,用鲜血写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8个宇,以表达他反清革命的决心。1919年“五四”运动后,修业又聘请毛泽东、周世钊等进步教师来校任教。毛泽东以修业小学历史教员的身份,领导了长沙的“五四”运动和驱张运动。当时,彭国钧积极支持师生的爱国行动。1920年初,他因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严斥张敬尧摧残教育、镇压学生的罪行而一度被解除长郡和修业两校校长的职务。大革命中,著名共产党人欧阳梅生以修业学校国文教员的身份作掩护,领导湖南工人运动。他的儿子、革命烈士欧阳立安以及著名革命家王首道、沈其震等都曾在修业学校就读。 楚怡小学由陈润霖于1906年创办。陈润霖,宇夙荒,1879年出生于湖南新化一个贫苦家庭。19岁举为秀才,20岁人岳麓书院就读,与陈天华、杨伯笙并称为“新化三才子”,并与蔡锷交往甚密。1902年,陈润霖作为湖南首批官费留日学生之一赴日本东京弘文师范学教育。1903年毕业时,他立志“归国后不愿为官,愿以兴办教育为己任”。妇国后,他曾短期任常德府中学堂学监。但他认为“官校不足以展其宏志”,而“初等教育,实属国民根本”。于是,他“捐集开办费银300余两,租贡院西街靖州试馆为校舍”,于1906年4月在长沙创办了私立楚怡小学堂。“楚怡”校名,取“惟楚有才,怡然乐育”之意。继楚怡小学堂之后,他又分别创办了楚怡工业学校、楚怡中学和楚怡幼儿园,形成了“三校一园”的完整体制。 楚怡小学是陈润霖最早创办,付出心血最多,并一直延续至今的一所完全小学。楚怡小学在教学方面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善于学习国外经验,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早在1919年以前,陈润霖就亲手翻译了《葛雷式教育》和《比利时之新学校》两部国外教育著作,并按照书中关于发展学生自动、自学、自治精神的理论,参以欧美新教育学方式,进行教育改革。陈润霖派教师黄德安到苏州等地学习一些先进教学方法。黄德安学习回来后,陈润霖又任命他为研究部主任,主持新教学法的改革。这一新的教学法根据学生年级分为3种:一二年级试行混合设计法;三四年级试行“从做中学”的分科设计教学法;五六年级试行“按照学习进度,自己规划,自己学习”的“道尔顿制”。这些新教学方法都是边试验,边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楚怡小学特地聘请北京师大毕业的高材生匡互生等人来楚怡工作,编辑新的教材。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楚怡小学还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陈润霖还在全省小学高年级中率先增设英语课,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陈润霖为办好学校,特别重视师资,他非常爱才、敬才,又善于用才。他选聘教师非常严格,坚持“不用私人,不循私情,不拉关系,不管派系,不受礼物”的“五不”原则。但凡是有真才实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他必定重金礼聘,以诚待之;凡教学认真、尽职尽责者,从不随意解聘,国而教师们都能安心进行教学。由于这些原因,楚怡小学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如何叔衡、熊瑾玎、唐子怀、毛达恂、刘仲楷、陈泽云、陈子展、黎升洲等。陈润霖本人思想进步,也支持学校进步教师的一些进步活动。使楚怡小学成为早期共产党人从事革命活动的据点之一。邓中夏的“五四”演讲,“驱张”运动的紧急联席会议,文化书社的成立,都曾发生在这个学校。 在长沙初级教育蓬勃兴起的同时,宁乡、浏阳的初级教育她开始起步,许多旧式书院纷纷改为小学堂。当时最有名的当数宁乡玉潭学校和浏阳里仁学校。玉潭学校位于宁乡县城,其前身是创建于1523年(明嘉靖二年)的玉山书院,清乾隆年间更名为玉潭书院。1902年玉潭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开设国文、算术,图画、中国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课程。辛亥革命后改称宁乡县第一高等小学校,但习惯上仍称玉潭学校。里仁学校位于浏阳文家市中街,前身是1842年(清道光二十一年)创建的文华书院,近代浏阳8所书院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所。1909年,曾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的原文华书院学生刘世主持书院,将书院改为完全小学,更名为里仁学校。取《论语》中“里仁为美”之意,据称也有“希望故里的乡亲都做仁人”之意。1927年,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曾在这里会师,因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潭学校和里仁学校虽是两所不起眼的农村小学,但它们却为国家输送了不少栋梁之材。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杰出领导人刘少奇和胡耀邦就分别毕业于这两所学校。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教育纪胜》,郑佳明/主编,彭一平|陈先枢|梁小进/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