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各级各类新式学堂的兴起,师资奇缺成为急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难题。正如俞廉三所说:学堂“创办之始,不难于经费之难筹,而难于章程之妥善;不难于规模之粗具,而难于师范之得人”,“学堂命脉所在,全在师范得人”。为了解决师资问题,湖南抚院除选派一部分生员到京师大学堂和日本学习师范外,还决定在省城长沙“设立师范馆一所,以培养教习之材”。 1903年3月,湖南师范馆在长沙城内黄泥(今浏城桥)正式开学。第一期学生有正取生40名,都是前一年乡试录取的“议论纯正,常识宏达”的生员,陈天华、曹典球就是第一期的正取生。另由“各府、厅、州、县各选送高才生入馆,一同肄业”。该馆延聘王先谦为馆长,俞诰庆为监督,皮锡瑞为伦理学教习,黄山为史学教习,周震鳞为地理教习,许兆魁为算学教习,单启鹏为物理化学教习,陶孝澄为外语兼理科教习,徐继为体操教习。当时,湖南派往日本留学的师范速成班学生已学成归国,即分派为监督、斋长。学生肄业一年成绩及格者发给文凭,准充任中小学教员。湖南师范馆虽有“新学”之名,但却保留着大量“旧学”之实。如在所有课程中,读经就占了总课时的四分之一;其教育和教学管理方式也基本沿袭原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那一套。这些情况引起了一些进步学生和开明士绅的不满。王先谦在馆长任上也无多大作为,不久即告辞职。 赵尔巽取代俞廉三抚湘后,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他认为黄泥馆舍狭窄,无法扩大学额,因此于1903年 l1月不顾王先谦等士绅的反对,下令将师范馆迁入城南书院,并改聘刘棣蔚为监督。刘棣蔚一方面接管师范馆原有人力、物力,并扩充班次,连同原有学生共达一百余人;另一方面,又在原师范馆和城南书院基础上对办学思想、课程设置、管理方式、教学要求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按照清政府“壬寅学制”的规定,师范馆有14门课程。湖南师范馆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以“所调选各生于普通学自已有根柢,应稍变通”,确定了伦理及经学、中外史学、中外舆地、算学、文学、理化学、英文、图画、体操等10门课程。本来应开教育学,因无师资,就采取由斋长带学生“讨论学校制度及各科教学之法”的方法进行学习。同时,设蒙学堂一所,作为学生的实习场所,这相当于后来的附属小学。不久,根据清政府“癸卯学制”的规定,湖南师范馆更名为湖南全省师范学堂。并于1904年10月在全省招收学生130人,编为速成科第二、三班。这时,湖南省开始分三路设立师范,即长沙为中路,招收长沙、宝庆、岳州3府学生;常德为西路,招收常德、辰州、沅州、永顺4府,澧、靖2州,南州、永绥、凤凰、乾州、晃州5厅学生;衡阳为南路,招收衡州、水州2府,郴、桂阳2州学生。于是,湖南全省师范学堂于1904年 l1月改名为湖南中路师范学堂。并于第二年1月招收3府学生108人,编为优级选科(相当于高等师范)第一、二班。 1905年9月,谭延被任命为中路师范学堂监督。谭延,宇祖庵,1876年生于茶陵。1897年为优贡生。1903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不久返回湖南。当时湖南正大兴学堂。谭延积极参与了支持了明德学堂以及其他学堂的创立。他被端方任命为中路师范学堂监督后,改革陋规,更新学制,成为中路师范学堂创建初期有影响、有作为的一位校长。他适应形势的需要,兴修礼堂、校舍,扩大学校规模。在他任监督期间,学堂在校人数出现了高峰,多达9个班400多人。他还参照日本学制,进行学制改革,这一新的学制,一直沿用至五四时期。他还在学堂后山妙高峰上创立了简易师范学堂(相当于初师),附属于中路师范学堂。这一简易师范学堂被认为是湖南私立师范学堂的发端。1906年10月,谭延辞职,刘人熙继任监督。他继续坚持谭延的办学宗旨和办学方向,保持谭延的办学成果。他按学部《师范选科章程》的规定,改文科为历史地理科,改理科为物理化学科。1908年10月,翟宗铎继刘人熙后担任监督。他按学部《初级师范规程》规定,于1909年下学期开始,将培养目标、学制年限各不相同的速成科、简易科和优级选科改为单一的师范本科(即中等师范),明确“以造就小学教员为目的”,学制为五年(其中一年预科)。从此中路师范学堂成为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中等师范学校。 辛亥革命后,中路师范学堂改名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08年,省城长沙还创办了一所优级师范学堂(相当于师范专科)。这是根据清政府1906颁布的《学部订定优级师范学堂选科简章》规定,为“造就初级师范及中学堂师资”,于1907年开始筹建的。该校设在省城贡院(今长沙市中山路百货大楼一带),以刘钜为监督。1908年8月开始招生,由提学使通令各府、州、县保送成绩优良的中学毕业生来省应考。先招收理化、博物、数学、史地4个班,每班60名,全校共240名。9月26曰,正式开学。到1910年,又从中路师范学堂转来博物、数学2个班,学生增加到360人。 优级师范开设的课程除专修学科外,还开设国文、英语、日语、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体操等课程。各科教员中,有不少知名学者,如数学教员许奎坦、地理教员王达、历史教员颜息,另外还从日本聘请了理化教员原田长松、博物教员能势赖俊和教育、伦理、心理教员臼田寿惠吉。优级师范的学生到辛亥革命前后都相继毕业。这些毕业生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在湖南教育界服务,其中有许多人成为省内外著名的学者,如黎锦熙、王季范、孔昭绶等。1912年,优级师范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岳麓山。 清末长沙的师范教育除了上述两所正规的中师和高师外,还有其他一些师资培养培训机构。如赵尔巽曾将省城校经书院与孝廉书院合并,改为校士馆,把未能人师范学习的选入校士馆就读。后来又将校士馆改为师范传习所。另外,有些私立中学如周南女学、明德学堂、岳云学堂都附设有师范科。一些职业学堂还附设有实业教员讲习所。这样,清末长沙的师范教育初步形成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体系。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教育纪胜》,郑佳明/主编,彭一平|陈先枢|梁小进/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