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戌政变,陈宝箴走,谭嗣同死,梁启超逃,熊希龄革掉翰林,康圣人的著书,一大堆在小吴门外校场坪聚烧了。于是而时务学堂倒了。时务虽倒,而明德方兴”。 这是毛泽东早期在新民学会《本会总记》中的一段话。明德即指明德中学,是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由著名教育家胡元所创,是长沙创办最早的一所近代中学,也是湖南省第一家私立中学。 胡元,字子靖,号耐庵,晚年自号乐诚老人,1872年生于湘潭。1902年,胡元被派往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速成班学习。留学期间,他考察了日本的教育,认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得力于教育的发展。他决心以教育救国,培养人才,复兴民族为己任。并发誓“不做官,不入党派,不怕困难”,以“此身誓已成千古,不为崎岖有变迁”之句自勉。 1903年,胡元自日本回到长沙,他与其表兄龙璋和龙绂瑞商讨兴学事宜,获得他们的支持,并得捐资两干元。于是他们暂租左文襄祠为校舍,以胡元为监督,推龙璋的叔父、在籍刑部右侍郎龙湛霖为总理,延聘周震鳞、张继、王正廷、苏曼殊等为教员,创办了明德学堂。这年3月29日,明德学堂第一期两个班共80名学生正式开学。 同年秋,从日本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班毕业归国的黄兴应胡元之请,到明德学堂任教。黄兴到明德后,积极进行革命宣传,从事革命活动,使明德学堂成为了当时新思想的摇篮。因此,它屡次遭守旧官绅的诬陷而濒于危境。于是,胡元又与龙璋等商量,于西园龙宅另立经正学堂,一旦明德被查封,即以经正取代。此后,他担任明德校长达38年之久,直到1940年逝世。 胡元曾对黄兴说过:“养成中等社会,实立国之本国,唯其事稳而难为。公倡革命,乃流血之举;我为此事,则磨血之人也。”所谓“中等社会”实际上是指资产阶级,也就是说,明德学堂是以培养资产阶级新式人才为其办学宗旨。胡元等正是以“磨血”的精神来办好明德学堂的。为了办好明德学堂,胡元几十年风尘仆仆,奔走南北以筹措经费。有一次,为求得他的湘潭同乡时任上海道的袁树勋捐款一万元,他竟向袁树勋下跪。还有一次,明德经费困难,胡元到南京向端方借钱,端方同意,但其下属拒绝。当时风雪横江,天寒地冻,胡元,竟急得几欲投江自杀。幸教师捐款,才得以渡过难关。为筹得办学经费,他还曾“持三日粮,为背水阵”,只身赴在南洋群岛募捐。为了办学筹款,胡元有时竞不择手段。有一次,因学校紧着用钱,他到湘雅医院找明德校友借钱,声称自己得了阑尾炎,需动手术,以此借了600元过关。还有一次,明德经费困难,几致停办。胡元先生到北京,请求教育总长范源濂救助。范避而不见,胡先生便将被卷搬到教育部的传达室,声言不见到总长,就在此绝食。范闻讯,只得以范夫人名义捐赠金钏一对解围。由于他到处募捐,时人称之为“胡九叫化”(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九)。当时上海《新民晚报》刊载了题为《咏三湘人物》的打油诗,其中有一首就是写他:“四海扬名胡叫化,办学天天打背弓,屈膝求师兼募款,南方武训乐诚翁。”在担任校长的时间里,胡元先后为明德筹得款项达十余万之巨,建造了二十余栋校舍,添置了大量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使明德学堂的图书和仪器设备为全国中学之冠。但他本人却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出外募款,他总是手携纸伞一把,脚穿钉鞋一双。其车船票大多由校友购赠,住宿多借居亲友或学生家中。所得募款,自己分文不取,全部用于办学。他一家住在学校大门侧的3间旧屋里。书房中接着“虽九死吾犹未悔”的横幅和“坚苦勖毅力,勤勉医灰心”的对联。其“磨血”办学的精神可见一斑。 明德提出了“坚苦真诚”的校训。龙璋亲撰《坚苦真诚四箴》,解释“坚苦真诚”的含义:坚即“永坚贞而不更”;苦即“应因苦而回甜”;真即“本真实以传薪”;诚即“道一贯而无二”。明德的校旗以唐代书卷和西洋书本互相交迭为标志;校歌中有:“贯中西兮穷术业,遗粕而咀精。”这些都体现了贯通中西文化的施教方针,与戊戌维新运动中的时务学堂一脉相承。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才有“时务虽倒,而明德方兴”之说。 明德学堂还聚集了大批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如黄兴、张继、周震鳞、苏曼殊、王正廷等,他们在明德学堂任教期间大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族思想,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义教育学生。他们还印发陈天华所著《猛回头》、《警世钟》,进行反清革命的宣传。1904年2月,黄兴以明德学堂为基地,联络章士钊、刘揆一、宋教仁、陈天华等成立了革命团体华兴会。黄兴还利用明德学堂的理化实验室秘密制造炸弹,准备进行武装起义。他们的这些活动都为胡元所理解和支持。当黄兴在筹划长沙起义失败被清政府派兵搜捕时,胡元见事情紧急,立即亲自去见臬司兼学务处总办张鹤龄。他从容申述:“诸事我均与闻,君如须升官,吾之血即可染红君之顶子,拿我就是。”接着,他又与龙绂瑞一起设法营救黄兴脱险,逃出了长沙。由于明德学堂重视对学生进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族思想教育,使该校早期涌现出大批资产阶级革命派人士。如宁调元、胡瑛、李燮和、阎鸿飞、黄一欧、陈嘉佑、曾杰、章裕昆、李发群等。胡元认为,聘请高水平的教师是办好学校的重要保证。他说:“学校只要教员整齐,学生便乐于受教”。明德刚开办时,他为学校聘请了两个日本理科教员。他请来留日学生陈介为之当翻译并兼助教。一个学期期满后,陈介执意要走。胡元又恳求他再留一学期,并当众给他下跪。陈介为其至诚所感动,连忙应允。凭着胡元尊重教师的至诚之心,30多年中,许多品德高尚,学问优长的著名教师先后在明德学堂任教。如著名诗人苏曼殊、吴芳吉,生物学家辛树帜,历史学家罗元鲲、周谷城,音乐家黎锦晖、张曙,化学教师郭德垂、袁鹤皋,语文教师李肖聃、周世钊,英语教师喻子贤、陈剑秋,数学教师陈鹿平、曹赞华、杨少岩,体育教师夏义可、陈奎生,地理教师文士元、谢国度,画家刘寄踪。另外,还有一些明德学堂的毕业生在成为著名学者后又返校任教,如刘水济、蒋廷、曾约农、杨伯峻等。 明德学堂能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各方面人才。建校初期,正值晚清教育改革,各地急需师资,明德学堂即开办了速成师范班,先后培训了约500人。因中学班学生年龄差距大,程度不齐,明德又增设了高小班和初小班。以后又根据社会的需要,开设了理化选科、银行、法政、经济、商科、东语、英语等专科或预科。 针对当时中国的具体情况,明德特别重视自然科学的教育。胡元先生说:“近世西学东渐,学术之范围日广;吾人兴学育才,自当急起直追,特重自然科学,以为振兴实业,利用厚生之具。”出于这样的认识,明德学堂特别重视数理化生等课程的教学以及理化实验仪器、药品和生物标本的购置。学校要求学生不仅懂得理论,而且要能够动手做实验。因此,明德学堂造就了一大批理科方面成绩优异的毕业生,以后成为了国内外知名的自然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 明德学堂还十分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学堂创办初期,黄兴就提出了“强国必先强身”的思想,要求学生“炼成强健身体作道德学问事业的基础”。学校规定,学生除上体育课外,还必须在课余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在课余活动时间里,教室、自修室、宿舍全部落锁,由值周生点名,人人必须参加锻炼。同时还规定体育成绩不及格不能升级。由于重视体育锻炼,学校在各种体育运动比赛中都取得较好的成绩,球类方面更是突出,曾获得“泰安球王”的誉称。 明德学堂在学生管理方面也非常严格。在学校具有一定规模后,规定学生一律住校寄宿,以保证早晚自习和身体锻炼,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校还规定,除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外,其余时间学生一律不准外出。 名师的教诲、优良的校风、严格的管理,使明德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中人才辈出,如欧阳予倩、蒋廷、胡庶华、刘永济、金岳霖、陈翰笙、周谷城、胡毅、向达、陶菊隐、刘佛年、田奇、李薰、刘禹、张伯毅、肖纪美、丁夏畦、唐稚松、艾国祥等都是明德学堂毕业生中的杰出人才。还有国民党元老陈果夫毕业于明德第四班,后来他还任过明德董事长。从明德创立以来,它已经培养了18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17年,当时的教育部曾称赞:“明德规模宏大,成材众多,在中国私立学校中实为有数之学校。”社会上也有“北有南开,南有明德”的说法,足见明德学堂影响之大。”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教育纪胜》,郑佳明/主编,彭一平|陈先枢|梁小进/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