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受维新思潮和浏阳算学馆、长沙时务学堂的影响,湖南出现了一个要求改革书院制度的热潮。维新运动失败后,书院改革暂时被搁置。1901年9月清政府接受张之洞和刘坤一的建议,颁发诏书,“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于是,书院改革又在湖南重新兴起。到1903年,长沙的几个主要书院如岳麓书院、城南书院、求忠书院、校经书院和求实书院在书院改革的过程中都改成了学堂。求实书院在改成省城大学堂后又与岳麓书院合并成湖南高等学堂;城南书院与湖南师范馆合并为中路师范学堂(即今湖南第一师范的前身);求忠书院改成了忠裔学堂;校经书院与孝廉书院合并改成了校士馆。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求实书院和岳麓书院合并改为湖南高等学堂。 按照清政府的诏谕,1902年湖南开始筹设大学堂。当时湖南巡抚俞廉三、布政使但湘良、按察使继昌等认为,省城长沙原有的岳麓、城南、求忠诸书院,虽然“生徒常各数十百人”,规模较大,但“院长训饬认真,近亦商令分斋设额,课以经史及各国图籍”,而且生徒年龄较大,如改为学堂,按照年级,递升肄业,则困难颇多,所以暂时不宜改为大学堂。只有求实书院是在戊戌政变后由原时务学堂改设的,除研习经史外,“兼课西文”,而且生徒年龄较小,设备也比较好,具有改设学堂的条件。因此俞廉三等决定将求实书院改为省城大学堂,“开拓斋舍,增购图书,额数暂定为120名,均择年20岁内外、中学精通者,考选入学,俟规模略具,再行推广”。决定由继昌总其事,于1902年5月正式开办。为了使学生“学有定业,习有定时”,还专门为大学堂制定了详细的日课表。课程有经学、史学、地理、文学、政治、物理、数学、方言(外语)八门。每十天一周,第十天休息。 然而,原来的求实书院毕竟规模太小,仅有教室两间,加上俞廉三思想保守落后,不愿真正实行改革。大学堂成立近一年,“规模亦未恢宏,门类亦多未备”,只能“按普通学分门设课”,无法教授专门课程。于是在1903年2月将大学堂改为高等学堂,学额仍照旧为120名。聘请俞诰庆为总教习,后又委陈庆华为监督、周震鳞为教务长。学科分为3类,第一类为升入经学科、政法科、文学科、商科大学的预备;第二类为升入格致科、工科、农科等大学的预备;第三类为升人医科大学的预备。即使这样,原来校舍也仍然“地址狭隘,难容多人”,而且设备简陋,条件落后,根本没有发展高等教育的可能性。 1903年,俞廉三调山西巡抚,新任湖南巡抚赵尔巽热衷于教育改革。他一上任,就主持岳麓、城南、求忠三书院的课试,以书院改学堂的问题作课试之题。接着,他又发布《谕岳(麓)、城(南)、求(忠)三书院告示》,指出三书院的弊端和各省改书院为学堂的潮流,认为有“小日本”之称的湖南仍保留省城三大书院,实在是落后于潮流,并明确提出了 “改习科学,以储学堂之造”的主张。不久,他又奏请将岳麓书院改为高等学堂。此议遭到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王先谦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但赵尔巽不顾反对,坚持将岳麓书院改成了高等学堂。接着他又将原求实书院改成的高等学堂并入,仍以岳麓书院为校址,并增设了教室、自修室、寝室、理化实验室和机械室。这样,岳麓书院这所千年书院终于跨入了近代高等学府的行列。最初仍以陈庆华任监督,其后由黎承礼、程颂万先后继任监督。 岳麓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后,招生名额大大增加。原来每年招收仅百名左右,改为高等学堂后,招生数达到290余名。为了培养名符其实的高等学堂毕业生,学堂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办法,先办中学,再为预科,最后升至本科。因此,学堂开办当年,学生均为中学程度。1907年,甲班毕业,经中学毕业考试,60名合格者进入预科。中学和预科开设的课程除原有的修身、经学外,新设了国文、历史、英文、地理、代数、几何、三角、动物、生物、物理、法政、图书、体操等。1908年,学部规定取消预科,湖南高等学堂原有预科生亦先后毕业,乃开办文、理两类本科,修业年限为4年。毕业的预科生经考试择优升人本科。这是湖南高等学堂本科之始,湖南高等学堂成为长沙也是湖南省第一所文理兼备的高等学府。 高等学堂定址于岳麓书院后,湖南高等实业学堂则迁入落星田原高等学堂旧址。湖南高等实业学堂创办于1903年。当时湖南人民为保护本省路矿权益,开展了粤汉铁路废约自办运动以及开采矿山的热潮,因此专业人才十分缺乏。刚从日本留学归国不久的梁焕奎向赵尔巽建议创办实业学堂,培养专门人才。赵接受了他的建议,并任他主持其事。高等实业学堂创办之初以长沙贡院为校址,次年迁至金线巷租民房作校舍,1906年即迁至落星田高等学堂旧址。学堂初设时招收两个班,均为预科。教学管理比照湖南高等学堂。教师均系留洋归国的大学生,另聘请英、美、日籍教师近十人。所用教材除国文和历史外,均采用英、法文原本。该校从1904年开始,基本上每年招收一个班,但学制一直未定,只有预科,所授课程一般,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到1908年,长沙著名教育家曹典球任学堂监督,使该学堂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曹典球,字耔谷,号猛庵,1877年生于长沙县。他青年时代受新学思想影响颇深,曾积极参与维新运动,与严复、谭嗣同、唐才常等常有书信往来。1903年,他任浏阳小学堂总教习,大力宣传新学,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曾得到严复的称赞:“浏阳小学得贤者主持,成绩殆可操券。”1908年他担任高等实业学堂监督后,对学堂加以切实整顿。他确定高等实业学堂学制为3年,即一年预科,两年本科;教学内容方面,增加了化学试验、物理实验和制图等课程;同时,增建了各科实验室,添置器械药品,并修建了实验工场,湖南的学校有实验仪器设备和学生实习场所自此开始。他还规定了学生实习制度,定期由教师分别带领学生到萍乡煤矿、水口山铅矿、平江黄金洞金矿、新化锡矿山和长株铁路等地实习。不久,他又筹建了机械、化学两科。1909年,醴陵瓷业学堂窑业科并入。至此,该校共设矿业、土木、机械、化学、窑业五科。从1910年起,还附设了专门培养中等实业学堂教员的实业教员讲习所。这样,该校成为湖南第一所多科性高等工业学堂。以至于清政府学部评论:“中国自北洋大学堂外,工程学科未有如湖南高等实业学堂之完善者。”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教育纪胜》,郑佳明/主编,彭一平|陈先枢|梁小进/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