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在湖南兴起的湘军,是在卫道的旗帜下和太平天国相对抗的,湘军的胜利也就意味着传统伦理纲常的胜利,因此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保守意识在湖南得到了强化,复古之风顿起。早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还在进行时,目睹封建社会秩序受到的巨大冲击,湘军首领们就感叹学术不正,人心不古,“天之士群趋于浮诡虚诞,矜速化而务苟得,不耻不仁,不畏不义,而先王之礼教荡然矣。”出于这种忧虑,他们于战后急忙在湖南着手恢复传统文化,主要表现有: 一是重修地方志。同治初年,当对太平天国的战争尚未结束时,湖南全省就开始普遍重修地方志。据统计,同治(1861-1874)一朝十余年中,湘省共有长沙、宁乡、浏阳等50多个府州县厅编纂了新的地方志,这既和以前修志的目的一样,是为了标榜中兴,粉饰太平,借古鉴今,又和以前修志不同,更是为了借地方志来褒扬忠孝节义等传统的封建道德观念。1874年(同治十三年)由曾国茎(曾国藩之弟)、郭篙焘编定,光绪年间刻印的《湖南通志》在序言中揭示它的目的是使“湘之贤大夫砥砺名行,敦厚风俗,用以踵乡先贤之遗烈,栋家干国无负颂臣”。特别明显的是,这些新编的地方志都在人物志中增加了“义勇”一门,以宣扬湘军死难将士的所谓“忠义血性”。 和重修地方志同时,湖南全省各地纷纷修建罗泽南、王等湘军人物的专祠,用以“励世劝忠”。曾国藩特地为长沙府属县湘乡所建的昭忠祠作祭文,鼓吹湘军的所谓忠勇拙诚品格:“君子之道,以忠诚为天下倡……能常葆此拙且诚者,也而济世,入而表里,群材之兴也,不可量矣。”经过这样的大肆渲染,恪守封建忠义,护卫传统圣道的湘军成了湖南士人心目中的道德典范和争相效法的众趋人格,“卫道”也成了湖湘士人自觉的责任感。湖南以后保守意识的浓厚,与这种湘军品性的流传和被效法有很大关系。 二是重建学校与书院。太平天国时期,长沙与湖南的学校书院大量被毁,战争平息后,湘省官绅急于重加修葺。据地方志记载,长沙、宁乡、湘乡、益阳等20多地的县学在咸丰末年与同治年间加以重建或修葺,占湖南全部县份的一半。这些学校的规模比重修前都有扩大,文武学额也因湘军的所谓功绩而增加了近千名,为全国之首,长沙府属湘乡又为全省之冠。与此同时,长沙岳麓书院、城南书院,浏阳狮山、洞溪书院,宁乡玉潭书院,湘乡双峰、连璧书院,湘潭昭潭书院……等旧式书院也重新整修。1867年(同治六年)在长沙又增建了求忠书院,建院原因是“军兴日久,殉难者多,欲求忠臣,宜培忠裔”,故曰“求忠”。当时的各级学校都以课读《四书》,训练八股为业,湖南书院也以传授程朱理学为主务,同光年间还增加了对忠义卫道一类所谓湘军品性的宣扬。所以,学校、书院的扩建重修,意昧着传统文化意识得到了强化。 嘉庆(1760-1820)朝时,浏阳一位儒生利用汉书图录和曲阜孔陵所存器物,制出全套古代用以祭祝孔子的大型编钟乐器。咸同年间被曾国藩发现并加以推广。于是,“浏阳古乐名声大噪”,一时湖南各地祀孔古乐不绝,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湖南复旧潮流之盛。 三是刻印古籍。出于对“人心不古”局面的恐惧,不少湖南士人纷纷刻印有利于人心皈依传统的书籍。1866年,曾国藩、曾国基兄弟刻印了《船山遗书》,曾国藩亲自作序。曾国藩在《船山遗书序》中指出,孔孟儒学的核心是“仁”、“礼”二宇,所谓“息天下之争,内之莫大于仁,外之莫急于礼”。而王船山著作数十万言的宗旨也可归结为“仁”、“礼”二宇,所以他认为王船山承继了孔孟正脉,其学说可以被用来“纲维万事,弭乱世于未形”。显然,借船山著述以恢复封建秩序,预防农民起义的再次爆发是曾国藩刻印《船山遗书》的主要目的,它也成为太平天国战争后湖南士人努力强化传统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1884年前后,湘乡人刘锦棠在湖南集资印发了《人臣儆心灵》、《圣谕广训真解》、《官绅实训》、《传家宝训》等所谓敦风励欲,规劝桑梓复归古代伦理道德的宣传品,继承了曾国藩的衣钵。 湘军对太平天国战争的胜利,已使它的卫道精神得到湖南士人广泛的认同。而重修地方志、扩建学校书院、刻印古籍等一系列行动,更大大强化了湖南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意识,便湖南在清末维新运动前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成为中国最保守的省份之一,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拒绝接纳西方先进文化。当洋务运动在中国其他地区展开时,湖南士人却顽固地反对设立工厂、架设电线、开通轮船等一切有悖于传统的新事物。连曾国藩想在故乡创办近代企业的计划至死都未能如愿。当郭嵩焘出使英法时,湖南士人对他的谩骂十分激烈;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坐小火轮退湘奔丧,湖南士人又大为哗然,攻击他辱没先祖。在这样的社会心理氛围中,直到甲午战争前,长沙和湖南像郭嵩焘、曾纪泽这样心态开放的思想真可谓凤毛鳞角,以致同光年间湖南没有创办一所新式学堂、一份新式报纸、一个近代企业,而且在华夏之辩,“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观念的支配下,拒绝任何西方人士进入长沙,因而被西方人士称作“铁门”、“大陆腹地中一座紧闭的城堡”。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湖湘文化之都》,郑佳明/主编,郑焱/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