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马殷在今湖南地区建立楚国,以长沙为国都。马殷统治时,实行保境安民策略,奖励农桑,繁荣商业,湖南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较大发展。马殷死后,其子马希声、马希范先后执政。马希范骄奢淫逸,楚国日益衰落,但他在位时曾仿照唐太宗李世民设天策府文学馆的先例,以幕僚拓跋恒、廖匡图等18人为学士,号称“天策府十八学士”,他们对长沙和湖南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廖匡图、李宏泉、何仲举、徐仲雅、刘昭禹5人受到人们较高的评价。 廖匡图,字赞禹,原籍江西赣县,随父亲廖爽投奔长沙均殷。起初马殷因廖爽豪侠多侣,恐对自己不利而拒绝接纳。有部下劝谏说:“廖者,料也,马得料必肥,这是霸主之兆啊!”马殷才以礼相待。廖匡图性格豪爽,学识渊博,善于文辞,马希范置天策府十八学士时,他虽名列第八,但实际上是众学士之首。可惜他生前所作的诗集2卷,都已佚散,仅余4首传世,已难以看出其特色。廖匡图的弟弟廖凝也颇有才气。10岁时作咏棋诗云:“满汀沤不散,一局黑全输。”旁人见了,认为日后必定能名垂于世。廖凝成人后曾任建昌令,不习惯官场应酬,不久就叹息道:“古代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我为什么要长久地被人差役,整天恻恻怆怆就像是车辕下的马驹一样呢?”于是毅然解印归家,并在修江寺题诗云:“五斗徒劳更折腰,三年二鬓为民焦。今朝解印吟归去,还挈来时旧酒瓢。’’退隐后,廖凝与好友整日饮酒作诗,常有学者慕名前来造访。 李宏臬,长沙人,年少时即工于作诗,和父亲善夷、弟弟宏节俱有诗名。李宏臬在马殷执政时任营道(今道县)令、都统掌书记等职。后入天策府,并授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校园。940年(后晋天福五年),马希范和溪州刺史彭士愁协议罢兵,计划设立铜柱为划分疆界的标志,从此各守疆土互不进犯。李宏臬奉命撰写柱文共2000余宇,以流畅的辞语,真挚的感情,生动地反映出各族百姓渴求安定和平的美好愿望。柱文镌刻于用2500公斤铜铸成的铜柱上,这就是至今仍屹立于湘西王村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溪州铜柱”。马希范死后,诸弟争夺权位,李宏臬被杀,作所诗词至今仅存一首《题桃源》。李宏臬的弟弟李宏节也是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文思才识都不在李宏臬之下。后唐同光初年,唐庄宗赐给马殷数百匹战马,马殷嘱李宏臬起草谢表。李宏臬拟出一句“马有旋风之队”后,突然文思艰涩,作不出下旬,便问在旁边的李宏节说:“可以用旋风之队来形容马阵,但应该怎样来比喻军营呢?”李宏节随口回答:“你没听说过军有偃月之营吗?”李宏臬欣然提笔云:“寻当偃月之营,摆作旋风之队。”谢表撰成后,马殷大加称赞,李宏节的名声由此远扬。 何仲举,道州(今道县)人。少年时家庭贫困,但聪颖多才。13岁时因无力缴纳赋税被带枷关入县狱。当时的县令李宏臬早就听说他的文名,特地命人将他带上公堂面试,说:“你如果真能作出好诗,我就出钱给你交税。”何仲举当场提笔成诗,中间有“似玉来投狱,抛家去就枷”之句,李宏臬十分惊叹,立即将他开释,何仲举也从此更加锐意力学。933年(后唐长兴四年),他赴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先到秦王李从荣门下投诗,诗云:“碧云章句才离手,紫府神仙尽点头”,大受秦王赞赏,因而一举进士及第。何仲举先在洛阳任职,后返长沙,天策府设立,成为十八学士之一,在众学士中才华最为突出。一次学士聚会作诗,何仲举吟作《秋日晚望认当咏出“树迎高鸟归深野,云傍斜阳过远山”一句时,李宏泉忍不住顿足叹息:“仲举故诗家之高逸者也。”这句诗正反映出何仲举的诗以格调苍凉,意境深远为主要特色。 徐仲雅,宇东野,原籍秦中,后迁居长沙。当时马希范常在会春园宴会游乐,命诸学士即席赋诗,以徐仲雅吟诵最多。马希范死后,他见世事混乱,杜门不出。马氏旧部周行逢得到湖南地区的统治权后,为取得士流拥护,逼迫以清才闻名的徐仲雅就任节度判官职。当初周行逢起兵时,无论是谁,只要应募就能身署显官,所以地方豪强、溪洞酋长位居司空、太保者无数。一天,周行逢问徐仲雅:“我拥有湖湘,兵强马壮,邻近地方应该都惧怕我吧。”徐仲雅回答:“你的部众中满天太保,遍地司空,谁敢不怕你呢?”周行逢听了很不高兴,只是因为在长沙人中徐仲雅的声望很高,所以不敢杀他,徐仲雅也借机辞职退居山寺。一次出游见树,咏曰:“叶似新蒲绿,身如乱锦缠。任君干度剥,意气自冲天。”借树讽刺周行逢。徐仲雅的诗大多失传,仅《全唐诗》中存有6首。 刘昭禹,字休明,也是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他勤奋好学,早夕吟索诗句,所作佳句常在静夜中苦思得来,所以自谓:“句向夜深得,心从天外归。”刘昭禹擅长五言诗,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曾经评论做诗:“五言如四十贤人,著一屠沽不得”。“索句如获五匣,精求必得其宝。”所以他的《晚霁望岳麓》、《送休上人衡岳经费冠卿旧居》等诗都传诵一时。《晚霁望岳麓》这样描绘岳麓山景: “山西斜日边,峭入几寻天。翠落重城内,屏开万户前。崖嵯危溅瀑,林罅静通仙。谁肯成功后,相携扫右眠。” 这首诗写出了山的峻峭、路的幽深、林的翠郁、瀑的飞溅,贴切而形象,末句联想到天下纷乱,割据林立,争权夺利的社会现实,发出无奈的感慨,寓意深刻。刘昭禹为人虚心,不忌贤才。一次他见到外地人石文德的诗篇,深为叹服,说:“君文苑之雄也。”便竭力向马希范推荐,使石文德也成为天策府学士。刘昭禹的诗有《沅湘着旧集前编》中收录的14首及另外7个短句传世。 五代十国时,整个中国社会处于战乱不休的状态之中,人们能够生存已属不易,自然难以去顾及诗文了。长沙天策府的设立,使一批文士不仅可以安心吟诗作文,而且能时常互相切磋交流,以提高技艺,这在当时中国其他区域是罕见的。天策府十八学士因此形成了一个湖南古代史上不多见的文人群体,并衍化为一种文化氛围,超出长沙范围而影响到整个湖南,在乱世中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文化景观。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湖湘文化之都》,郑佳明/主编,郑焱/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