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清代后期的长沙商品市场

2008-10-8 23:0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85|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咸同年间,大批外省客商进入长沙,从事贩运贸易,带动了许多新兴行业的产生,城内商业店铺激增。有经营高档商品的金银首饰店、绸缎店;经营风味食品的饮食店、南货店;金融市场、服务行业也相继兴起。商业店铺逐渐由集中于城西河边,向城内零星扩散。如苏州帮、南京帮在大西门正街开设协泰祥、聚锦祥绸缎店,开长沙绸布业之先;江西人在坡子街开设余太华银楼,开长沙金银首饰业之端。这一时期,外地人在长沙著名店铺还有:安徽人经营的詹颜墨店,福建人经营的赖德隆烟丝店,江苏人经营的马明德堂酱肘店等。
  湖南本地人开设的店铺也不乏驰名字号。如1853年(咸丰三年)长沙河西人胡自成开设于下太平街的“利生”盐号,以销售食盐、茶油为主,兼营棉花、棉纱、桐油等,着重零售,辅以批发,因经营有道,货真价实,日售银千余两。同年,宝庆(今邵阳市)人杨长贤兄弟在太平街开设“杨隆泰”钉子铺,经营各种手工锻造铁钉、木屐钉、雨鞋钉等。当时正值曾国藩在长沙训练湘军,为营造船只,需要大量铁钉,“杨隆泰”开张逢时,生意兴隆,获利颇丰。随后杨氏家族、同乡纷纷来长开铁铸品店铺,至清末已增至9家,多为父子、兄弟独资经营,世代相传。又如1862年(同治元年)一刘姓手工业者在东牌楼开设“六合庵”蚊烟铺,其所产蚊香枝条均匀牢实,驱蚊力强,接火容易,气味芬芳,深受顾主欢迎,销路日广。刘乃收徒传艺陆续发展到20余人,年产蚊烟50万支,以致后来长沙城内“真六合庵”、“老六合庵”层出不穷,仿名者日盛。
  到光绪(1875-1908)年间,长沙商品市场更趋繁荣,绸布店、苏广杂货店、玉器店、木器店、美容店、风味食品店、茶馆、酒楼、南货店和比较高档的旅馆、浴池、照相馆等与日俱增。此时的商品流通没有区域限制,百货商品除麻线、纱带、罗布巾等手工业品外,大多数从江苏、上海、广州、北京等地进货,如苏州的绣品、花边、草席、绉纱包头、妇女装饰品;上海的镜箱、文具盒、首饰盒;扬州的座钟、姻脂、香粉;杭州的扇子、丝绸;广东的牙刷、筷子、算盘、玉器、镜子;北京的绒花、山东的料器、南京的缎带等,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但前店后坊式的铺号在长沙仍占一定的比重。如1880年(光绪六年)曾德友在里仁坡开设的锁店,以铸制铜锁闻名省城,生意颇为兴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光绪年间长沙省城的蔬菜市场就初具规模。那时的长沙城郊多为菜地,蔬菜四季常青,农民自产自销。善化“城厢内外”菜园,“铺管都管五里之处,约有百十余家”。为了抑制欺行霸市的行为,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订立有“菜园条规”。至1899年后,长沙城内菜市渐兴,“行路小卖”中常见“挑菜”小贩,以“圃家四时所种蔬笋之属,瓜芋之类,隔夜采拾,黎明入市”。同时,长沙的屠宰业和猪行、蛋行、鱼行也相继出现。光绪年间长沙的屠宰户就有了“公庙”组织名曰“三圣殿”奉张飞为祖师,公推大户任总管、值年,管理会务及公产。1904年长沙屠宰业订有“屠业条规”10条。条规规定,每4个路摊分销一头猪,需隔店铺码头上七下八家,不准停留摆设、撞门喊卖,肉价只准低于行市4文。可见,当时长沙城内猪肉供大于求,自给有余。因而出现了从事说合买卖的猪行,到清末长沙已形成较大的牲猪集散市场,外运牲猪主销汉口。
  1904年长沙开埠,长沙商品市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大批洋商、洋货涌入长沙,对长沙市场来了个阵痛式的冲击。清政府因势利导,实施振兴商业的政策,成立商部,制定商法,建立商会,开办商学,湖南巡抚亦大力推行,商品流通日益发展。据海关统计,1911年(宣统三年),湖南全省通过长沙、岳州两关输出输入贸易总值为1864.77万关平两(1000关平两折合1088.8两省平银),其中长沙关为1599.62万关平两,占85.8%,比1904年增长了5.14倍。谷米交易增长更快,1911年长岳两关输出量为188.37万石,其中长沙为107.93万石,占78%,比1904年增长7.88倍。谷米贸易的增长,带动了谷米加工业的兴旺,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全城碓坊发展到500余家。
  清末也是长沙城商贸零售业的大扩展时期,据1911年(宣统三年)湖南调查局编印的《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记载,这一年订有商业条规的行业达83个。市内商业中心区开始形成,从太平街、药王街到八角亭、司门口、红牌楼(今育婴街至苏家巷一段)、南正街、坡子街、臬后街连成一体,热闹非凡。各行各业打破了新设店必须间隔“上七下八家”的陈规陋习,同行业中较大商户鳞次栉比的现象较为普遍,同业常集中在一条街上,形成了数十条商业街市。这既为招徕顾客,也有利于同行业的合作竞争。如粮行米厂集中在草潮门一带,油盐花纱号多设大西门,鞭炮土布庄分布在太平街,绸布店盘踞在八角亭,书局集中在南阳街,土果行主要设在下河街一带,衣庄以走马楼最为有名,皮货店多设在白马巷,油鞋店集中在化龙池,雨伞店以老照壁较集中,木器荟萃于皇仓街,铜器店聚集于铜铺街,荒货集散于藩城堤等。这些都是闻名全省的专业街,外地顾客都慕名来访,专往这些商业街采购或谈生意。
  开埠后长沙市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风气也起了很大的变化。“华洋商民络绎而至,犹有许多少年子弟,喜着青色短装”。人们衣着的“长袍、马褂一贯制”开始发生动摇,裁缝匠也开始从家庭手工业中分离出来,进入商品生产领域。1911年长沙朱洪年从上海学艺回来,在粮道街开设服装“内店”(不设门面只接来料加工的成衣店)制作西服,是为省内西服生产第一家。设有门面的成衣店也开始出现,衣店雇佣工人,既承接来料加工,也自制成衣出售。到清末长沙共有成衣店49家,缝纫工人822人。照相也成为长沙人的时尚。照相技术自1862年(同治元年)传人长沙后,至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长沙的照相馆已发展到20多家。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长沙经贸史记》,郑佳明/主编,陈先枢|黄启昌/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4 14:00 , Processed in 0.09079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